从泥瓦匠到农民书法名家
一一记古洼文安马宝玉的
书法艺术人生
作者/刘凤迎 何万志

书法名家马宝玉,1957年生于河北文安。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艺术,从放羊娃到泥瓦匠再到农民书法家,走过一条不寻常的人生路。40多年来,不管境遇如何,马宝玉始终对这门书法艺术不离不弃,他的生活因有墨香相伴而精彩。

童年时的马宝玉到了上学的年纪,也背起了小书包同小伙伴们一起奔向了知识的殿堂,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然而,没过几年,因为家庭被定为“富农”成分,他无奈辍学。面对现实,马宝玉的父亲却拿起手笔,蘸饱了墨,在铺开的纸上,重重地写了一竖。告诉小宝玉:“从今天开始,你就是男子汉了,应该像这一竖,立地顶天。想要识字,天地皆书本,田野即宣纸。”

听完父亲的话,似懂非懂的马宝玉默默拿起放羊鞭,到沟坡放羊。没事的时候,他就捡起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写累了就躺在草坡上休息。晚上回到家里,他就反复阅读父亲收藏的旧书。

1978年,21岁的马宝玉不满足于几亩薄碱地的可怜收入,他放下了锄把,拿起了瓦刀。这时,他惊喜地发现,盖房子和写字的道理是一模一样:墙是基本笔画,横平竖直;房屋就是谋篇布局。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对自己的每一瓦刀,每一面墙,每一所房子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的性格,马宝玉很快在建筑行业崭露头角,还拿下了国家级瓦工六级证书、抹灰工五级证书。在1987年举办的四省市建筑工大比赛中,他一举夺魁。获得了荣誉后,心怀家乡的马宝玉萌发了成立一个建筑队,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想法。

该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很快,一支由50人组成的建筑队迅速成立。此后,马宝玉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北下内蒙,西下新疆,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他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大能人、万元户。

有梦想才有目标和希望;有梦想才有动力和追求。正当马宝玉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放弃瓦工建筑,不顾家人的反对,竟然在当地投资12万元办起书法培训学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12万元绝对是天文数字,算得上是一笔巨款。说干就干,租房、装修、印制传单……1年、两年很快就过去了,而马宝玉的书法培训学校门可罗雀;就这样,办书法培训学校的梦想成为泡影。

坚守与展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肩负起这一责任的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马宝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蓄力量的精神基石。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马宝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字。在书法界,他以精湛的楷书和飘逸的行书而闻名,是田英章的再传弟子,堪称书法界的佼佼者。

马宝玉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汉字的理解,革故鼎新,创艺于古法之中,纳古法于自然之外。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后,很快得到了众多书法同仁的肯定,他先后成为中国长城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法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跃辉先生曾这样评价马宝玉:其人坦荡无私、淡泊名利、温润如玉、宁静致远,其字苍劲古朴、典雅醇厚、点画周到、结构熨帖、用笔精严、巧密精思、端庄如山岳、灵秀如流水、朴厚如大地、飘逸如行云。

马宝玉的书法成就也得到了国际书法同仁的肯定,他多次参加国外的书法比赛,为祖国赢得荣誉。他辅导的学生也经常在各大书画比赛中摘金夺银。他经常参加公益志愿活动,不惜将自己得意的作品义卖,资助贫困学生及孤寡老人。

如今,书法名家马宝玉作为书法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深刻领悟老师的教诲:“笔画是基础,结构是关键,努力是过程,个性是发展,时间是考验。” 要用手中的墨笔不断创作优秀作品,赓续文脉,传承弘扬书法艺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024年2月3日

作者简介:何万志,字蔚然,号联营,汉族,文安县人。1956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毕业,退休教师,河北文化名人文学院院士,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安县作家协会理事,文安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政协文安县文史研究委员会成员,廊坊市大清河与洼淀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河北农民报官网(栏目)责任编辑、《沃野》副主编,“文安文学”、“文安散文风”编辑。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百万文字见诸网络,70余篇教育论文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获省市级奖。创建革命英雄事迹搜集整理群,整理数十名革命英雄的事迹在报刊网络发表,义务为近百名文学爱好者指导推荐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500多篇,被誉为“文学伯乐”。被授予“农民互联网十年百家博友”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农民报优秀通讯员,获廊坊市第四期“中国梦 · 赶考行”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决赛二等奖。被授予2020年“文安好人”荣誉称号。事迹多次被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