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勇拓荒 丹心一片育桃李(上)
——记深圳长城幼儿园董事长方锦奎
作者:楊柳清
供稿:何林
主播:海河儿女

方锦奎(1997年摄)
方锦奎,男,1951年12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人,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406团服役,在云贵高原的六盘水煤炭基地参与三线建设;1974年8月被选送到辽宁抚顺煤矿学校矿建专业学习三年;1977年8月调任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406团工程股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3年5月调入基建工程兵第31支队302团任助理工程师,参与深圳特区的开发建设,同年集体转业为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现深圳天健股份有限公司)任助理工程师。1984年5月-1993年6月担任深圳市工程开发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长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建材供应站经理、建材商场党支部书记;1993年7月-1996年6月担任深圳市长城工程有限公司经理;1995年7月至今任深圳长城幼儿园董事长;2002—2005年任湖南恒顺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2010年任深圳市通力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8月至今担任深圳市佳金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3月至今任深圳市惠来商会副会长。
他是一名倍受尊重、众人爱戴的基建工程兵,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为祖国建设屡建功勋;他亦是深圳特区繁荣芳华的见证者与参与者,20世纪80年代,他和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战友一起开赴深圳,成为特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和拓荒者,他曾参与建设深圳荔枝公园、南海石油基地、深圳直升机场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用青春和汗水为深圳特区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饱含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投身幼儿教育事业,28年无怨无悔,用爱心和责任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他,就是深圳长城幼儿园董事长方锦奎。

1982年在北京中南海留影
惠来县隶属广东省揭阳市辖县,别称葵阳。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南部,是广东省著名侨乡,粤东地区对外的贸易门户。惠来海上运输业发达,船只往来众多,海洋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现存古代“海丝”遗迹众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1951年12月,方锦奎就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家中兄弟姐妹三人,他年龄最小。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家中靠打鱼、种地维持生计。转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发奋读书,他从书本上了解到许多战争年代的故事,使他从小就对军人无限向往。从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梦想在他年少的心灵中萌发。
初中毕业后,他回家乡参加渔业队建造捕捞渔船的工作,一边帮助父母干农活,一边等待当兵的机会。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1970年12月,他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当年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去部队当兵。”方锦奎回忆当初的场景,依然难掩兴奋。
方锦奎当兵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406团,当时部队正参加国家的三线建设,在云贵高原的六盘水建设煤炭基地。煤炭被称为我国的第一能源,煤炭工业又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他所在的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支部队1966年8月成立后,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分别承担月亮田矿、老屋基矿、火烧铺矿、土城矿、大田坝矿等5处煤矿的建设任务。具体任务包括煤矿的井巷工程、地面的土建工程、设备的安装工程等。
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406大队的六中队,承担井巷工程的掘进任务。当时六中队有四个排,每排上班时间六小时,四班倒,连轴转。方锦奎担负的井巷掘进工程,需要头戴矿灯,钻进600多米深的矿井中,整天用风枪、风镐、钢钎打眼、装炸药爆破,装运矸石、清理渣土等。
这些都是重体力活,不仅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还时刻面临安全风险。他每天下班都汗流浃背、浑身湿透。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每次都能圆满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当年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方锦奎说,部队来到六盘水时,住的是帐篷或油毛毡房,官兵一致睡通铺。床铺搭在地面上,下雨时,水从外面漫进帐篷,大家起来穿着雨鞋,像走在田里一样,有时甚至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灯是月亮风是扇。”当年营队普遍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就是当时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困难和挑战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入伍以来,他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追求进步,他以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深受领导和战友的好评,多次受到大队、区队、中队的嘉奖。1974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他被41支队(师)以解放军学员身份选送到辽宁抚顺煤矿学校矿建专业学习三年,1977年7月顺利毕业后重返部队。1977年8月调任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406团司令部工程股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天崩地裂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1977年,方锦奎所在的部队开赴河北唐山,参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帮助唐山人民重建家园。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方锦奎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耿直正义的行事风格,对待挫折永不屈服、百折不挠的性格,为他精彩而丰盛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2年,方锦奎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看书阅读 卢兴求拍摄
植根深圳特区,荔枝公园开拓者
1978年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深圳市,197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为经济特区。深圳这个毗邻香港的边陲小镇历史性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82年至1983年,方锦奎所在的部队接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开赴深圳支援特区建设。从此,他的人生与深圳特区结下不解之缘。
1983年5月,方锦奎调入基建工程兵第31支队302团任助理工程师,参与深圳特区的开发建设,同年集体转业为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现深圳天健股份有限公司)任助理工程师。
方锦奎回忆道,那时的深圳,到处都是荒山野岭、荆棘杂草,生活环境艰苦,卫生状况差,流行着“南头苍蝇深圳蚊”一说,蚊子成群,苍蝇飞舞,打出来的井水又咸又苦,根本无法饮用。光秃秃的山坡上,遍布积水坑和黄泥塘。战士们住的竹棚一不小心就会着火,台风和暴雨说来就来,恣意肆虐,遍地横扫战士们简易的窝棚。最可怕的是炎热的天气,灼热的太阳,炙烤着几乎冒烟的工地,战士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移山造海、拓荒造城,在荒山野岭建起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是拓荒者、奠基者,为深圳打造成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夯实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下半年,方锦奎参与建设深圳直升机场、荔枝公园、南海石油基地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这是最令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同时,他还参与了南油东滨路、深航路、滨河路、沿河路等市政工程项目。
荔枝公园的前身是蔡屋围大队的林场,荔湖则是一片水田,因园内589棵亭亭如盖自成体系的荔枝林而得名。其东邻红岭路,南接深南中路博物馆,西连居民住宅区,北连红荔路,占地28.82万平方米。
1983年,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土方机械队接到任务,需要开挖人工湖建设荔枝公园,由方锦奎负责指挥。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就在荔枝树下搭建竹叶棚为临时住房,炎热的夏天,蚊虫肆虐,高温难耐;遇到下雨天,棚顶滴答滴答四处漏雨,让大家吃尽苦头。
当时的深圳市政公司,下设工程一队、二队、三队、土方机械队(营级单位),公司施工技术优良,施工设施齐全,配备有推土机、挖掘机、汽车等大型机械,方锦奎作为工程项目负责人,指挥大家按照工程进度施工。他们先把稻田里的水排干,然后按照图纸施工,每天加班加点,不分白天和黑夜。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劳动,他们终于挖成了面积达10公顷的人工湖。随后,荔枝公园通过建筑亭阁、造桥铺路、种植乔木和灌木、栽红花、植绿叶构筑成园。
近几年来,荔枝公园在原有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绿地、景点、设施进行了调整、改造、完善、提高。全园亭台楼阁、廊桥水榭,分布得体,景色宜人。围绕荔枝湖,建有浸月桥、邀月亭、揽月桥、复亭、凌波亭、羽仙馆,每逢明月当空。湖面平静如镜,这里就成了深圳赏月的绝妙佳景。拥有百多盆古桩和水石盆景的“万景园”,是一个园中之园,也是公园的“精品屋”。
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公园总数已达1260个,正逐渐形成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公园里的深圳”正成为领跑全国的城市新样态。以方锦奎为代表的基建工程兵功不可没。

杨柳清简介:杨柳清,原名杨清强,湖北钟祥人,1963年5月出生。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钟祥作家协会秘书长,《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责任编辑、《深圳基建工程兵》主编,现任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新媒体主编。作品有电视文献纪录片《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编剧),主编过《钢铁雄师建酒钢》、《向祖国表白》、《向党旗致敬》等。

何林简介:何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12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1969年4月1日应征入伍,1983年9月15日随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是深圳建设初期第一批垦荒牛,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

主播简介:海河儿女,实名:王冬梅,天津人。自幼酷爱文学,诗歌朗诵,视朗诵为最美的语言艺术,及今生的最爱,愿在声音的世界里,感受诗歌与朗诵的无限魅力。中华文学社金牌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