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人过年
作者:刘彦强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也叫“年节”。人们把过春节称之为“过年”。 年节是中国大多数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极为重视。因之,在所有的节日里,过年最为隆重,延续时间也最长。不同地域的人们过年各有特色,作为周秦汉唐故地的咸阳人过年更有周秦汉唐的遗风。简述于后。
一.腊八节
实际上,整个过年的过程是连续度过一系列节日的过程。咸阳人过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 的含义有三:一是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是打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就是用肉“腊祭”;三是消除疫病迎接春天。腊月初八就是腊祭的日子,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五位家神,即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来年丰收吉祥,这就是“腊八节”。
腊八节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已存在,只是名称有别。据汉代人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腊祭,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适应国情,就说腊八这天释迦牟尼成道,称之为“佛成道节”。 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把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收集到的米、栗、枣、果仁等倒在一个大锅中煮成粥,散发给信众。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称之为佛粥。这就是“腊八粥”,即腊八饭的来历。
每年腊八节这天,老咸阳人家家都要做一大锅“腊八饭”。所谓“腊八饭”,就是由面条、小米、黄豆、红豆、玉米糁各种五谷杂粮,还有肉丁、红白萝卜等多种食材做成的粘稠稀饭。咸阳人的讲究,腊八饭一定要和乡邻共享,所以腊八这天的一大早,满街都是端着香喷喷的腊八饭给左邻右舍奉送的孩子们。无论谁家,都是接到别人送来的腊八饭后倒进自家锅里,再给碗里把自家的腊八饭舀满让送饭的孩子端回。等到所有的乡邻送完接完,自家开始吃饭时,各家各户的腊八饭都成了“百家饭”。咸阳人送腊八饭的这种习俗不知源于何时,但它充分体现了邻里之间相互亲近,互助互帮,与乡里共享幸福的团结精神。
由于腊八饭做的量很大,往往要吃多日,有“腊八姓张,越热越香!”的说法。
过去人们日子艰难,平时省吃俭用,但腊八这一天的腊八饭却做得尽量丰富。腊八过后,人们也就开始为过年准备了,给人的感觉就像把平时省吃俭用的习惯给忘了,所以咸阳就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腊八饭把人吃糊涂了,见啥都想买!”
二、祭灶节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少到汉代,人们已经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具有侦查家人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
咸阳人“祭灶”,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给厨房内正对厨房门的墙壁上设立的供奉灶王爷、灶王婆的神龛换上新的灶王爷、灶王婆画像,两侧贴上一副对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吉利语词,横额则是“一家之主”。再供奉上特制的灶爷坨坨等。
民间传说,在居家诸神中,灶神居于“一家之主”的地位,记录着人们做的好事坏事,到腊月二十三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大帝据此决定给这一家人在新一年里的祸福。所以人们对祭灶都很重视。
咸阳人祭灶除烧化香蜡纸表外,还有特制的贡品花糕馍,或者点上红点的桃形蒸馍。有意思的是,这些常规礼外,很多家庭会蒸红糖包子上供,寓意把灶王爷的嘴给“甜一甜,上好言”,还有人给灶王爷烧金银纸锭,认为灶王爷“收人钱财,为人消灾”,会“好事报上天,瞎事撩(丢)一边”,给阖家带来幸福。这虽然反映了旧时人们良好的企盼,但也反映了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贿赂文化吧。
如果说吃了腊八饭人们开始糊涂的话,那么祭灶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整理庭院、杀猪宰鸡,蒸年馍、买年货,置办年礼了。咸阳人讲究的是杀猪宰鸡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八这几天。过了二十八,人们就不在杀生,家家都开始蒸年馍、支油锅,煮肉炒臊子了。
祭灶之后置办年货就到了高潮。尽管过去人们因家庭贫困而省吃俭用,但过年却是不能省的,家里有猪羊鸡鸭的,就要杀猪羊宰鸡鸭,没有的就去杀猪的人家割(买)一吊肉回来,还要去市场上买其他年货,扯布为家人做新衣裳,尤其是孩子,一年到头就这一次新衣服是不可免的。因此,家庭特别困难的,大人就感到非常艰难,这样就有了“娃娃过年呢,大人受难呢”的说法。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另外,咸阳人有个规矩,祭灶之后到腊月三十之前,欠债的人都要千方百计的给人家把账还上,而债主也就在这几天抓紧时间催着要账,这叫“债不过年”。所以,欠债而又没有能力还账的人这几天就特别为难。于是就有了“过年就是过关”一说,因此旧时又把春节叫做为“年关”。此外,按照传统规矩,一到腊月三十,任何债主都不许再去催债要账,否则就会触怒诸神,来年必遭天谴的。
三.除夕
除者,去也,夕者,晚上。所谓“除夕”,就是先一年的最后一晚,也可以理解为最后一天。旧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所以除夕的本意就是去旧迎新。农历的腊月大节是三十天,小节是二十九天,但不管多少天,人们都把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人们准备过年的最忙碌的一天。咸阳人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好这些活动。
1、挂神主、贴对联
除夕这天,家里男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首先把祖宗神位与其他所有家神的神位安置好。比如平时收起来的“容”—— 即把历代祖宗按照辈分排列写在特制的图谱上的家族谱系(见下图)——扫去灰尘,张挂到上房正中间的位置。

旧时的咸阳人一个大家族只有一张“容”,这张“容”只能在本家族的长房也即族长家里。没有“容”的人家,则要用一张红纸在中间写上“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右侧写“九天司命”,左侧写“某氏列祖”,恭恭敬敬的贴在上房的正中位置。“容”或祖宗神位的两边挂一幅对联,内容一般为对祖宗的感恩与家族的继承,如“敬恭明神虔笃共庆,昭格列祖载锡之光”。
“容”和祖宗神位安置好之后,在神位前摆好供桌,奉上贡品。而后是安置土地神、门神、井龙王、白虎神(磨坊神)等家宅诸神。同时,把为各神龛写好的对联贴上。现在人一般就是给大门上贴一幅送旧迎新的喜庆对联,但过去的咸阳人就不仅于此,比如土地爷神龛写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里产黄金”;井龙王神龛写的对联是“井泉通四海,清水养万民”等。此外,其他地方也都会写些吉祥言辞,如牲口圈里贴“六畜兴旺”,院子里贴“满园春光”,炕上贴“福地安怡”、大门外贴“出门见喜”。甚至还给重要家具上也写上吉祥言语。如箱子上贴“黄金万两”、板柜上贴“金银满柜”、老人的房间贴着“身卧福地”、麺缸上贴“取之不尽”、水瓮上贴“用之不竭”、大车上贴“四季平安”,院子的大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内容各种各样,由主人家任意发挥,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是反映送旧迎新和对未来的良好期望。需要说明的是,家有丧事未过三周年的人家,过年门上不贴红纸对联,而贴的对联是黄色或者蓝、绿色的。
2、上坟
腊月三十下午上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请已故的先人回家享受祭祀。上坟时带上香蜡纸表,给坟头上压一张烧纸,其余到坟前烧化。有的人还会在先人坟前放一串鞭炮。
3、打扫厅堂院落
女人这天下午要最后一次打扫卫生,打扫完毕后将所有的垃圾都要倒掉。因为按照规矩,新年的前五天是不许倒垃圾的,认为倒垃圾就是把全家的福倒掉了。
4、贴窗花
贴窗花是女人的专利。要过年了,巧手的女人会用剪刀剪出各种纸花,包括春夏秋冬各种植物、禽、兽、虫、鳞、各种动物,甚至传说的神话故事和戏文如刘海打柴、劈山救母等都能剪出来,这些纸花都是用红纸剪的,贴到新糊的白窗纸上,显得非常喜庆。
5、祭拜祖宗与诸神祗
等到上面一切做完,也就到了晚上,过年正式开始。这时,家里的所有人都要换上新衣,没有新衣的,也要把翻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衣服换上。换好衣服后,男人把双手洗净,由长者领上先去长房家挂的“容”前拜祭列祖列宗,然后回家给“天地君亲师之神位”上香,以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怀念,祈求祖宗的庇佑。之后再拜祭其他家宅诸神,如灶神、土地神、水井上的龙王爷、马槽上的马王爷、牛圈里的牛王爷、磨坊里的白虎神、院子里的树神等等,之后到大门口燃放大炮、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女人则开始准备年夜饭。除夕祭祖是过年最重要习俗之一。
6、年夜饭
咸阳人的讲究,除夕晚上被称为“大年夜”,所有家庭都要吃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年饭一般是炒或凉调几盘菜,温一壶小酒,给祖宗牌位前献祭一份后,(依照咸阳传统,整个过年期间,每天的饭菜都要向祖宗牌位献祭一份,直到正月十五送走祖先神灵为止。)全家围坐在一起就餐聊天。依照传统,团年饭非常重要,要过年了,家庭的所有成员不管在那儿经商做官,都要在除夕之前赶回与家人团圆过年,最迟也必须在拜祭列祖列宗之前赶回来。现在人不讲究拜祭列祖列宗了,但一般也要跟得上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所有成员围坐一起说说笑笑,显示着全家平安和睦,预示着来年全家和顺。
7、男性晚辈拜年
咸阳人的风俗,年夜饭之后,晚辈男人们就要去给本家族的长辈拜年。拜年的方式是到长辈家里,先给其家里的祖宗神位上香叩头,然后由大到小给各位长辈叩头,叩头前必须叫响长辈,如给族中的三爷拜年,就叫:“三爷,孙子给你拜年咧!”然后作揖下跪叩头起来再做揖。叩完头后,与长辈略坐一会儿,说些祝福的话。这个时候,长辈就会给前来拜年的未成年的孩子们发红包,俗称“压岁钱”,并给口袋里塞上核桃花生水果糖等。改革开放之前是短缺经济,这些核桃花生水果糖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孩子们最喜欢去给长辈拜年。这家的长辈拜完后就到下一家去,直到把族中所有男女长辈拜完之后才回到自己家里。
8、守岁
所谓守岁,就是由除夕晚上到新年初一早上全家都不睡觉。过去经济不发达,没有电视机,大多数家庭连收音机也没有,守岁的的方式就是在家庭长辈的热炕上支好炕桌,家庭主妇把饺子馅剁好后放到炕桌上,全家人围着炕桌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互相说着亲切话语。饺子包完,全家老少无论男女都继续坐在长辈的热炕上聊天。聊天的内容大致是晚辈向长辈诉说自己一年的遭遇、家庭的收入,家里的琐事,来年的打算,请长辈训示和出主意;长辈则会叮咛孩子们注意平安是福,不要做冒险的事情。有小孩子的,更免不了给孩子们讲神仙鬼怪故事,让他们高高兴兴。
不要小看了守岁的这个讲究,平时,人们迫于生计,一年到头很难聚在一起,很少互相交流谈心。趁着年关阖家团圆,利用这个机会大家互相交心倾诉,相互沟通,对家和万事兴大有裨益。
现在生活富裕了,家家都有电视机,稍大的人都有手机,虽然延续着守岁的风俗,但大家都是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少了许多家庭温馨。
旧时家庭没有钟表,守岁到了鸡叫时才算新年来了。这时就要到门外放炮。炮分大炮和鞭炮,家家都必须放的。这就是迎新年。有钱的人家还会放二踢脚、钻天鼠、焰火等。对小孩子们来说,这时已经非常瞌睡了,父母就会让他们睡在长辈的热炕上而不是回到自己的房子去睡,并且是不脱衣服的睡觉,这也是守岁的要求。
四.大年初一
新年第一天就是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大年初一,也就是官方所说的春节。按照传统,这一天是拜太岁日。在咸阳,过年的所有日子就是这一天最为隆重。
1、开年饭
大年初一早上,男人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净手净面后给祖宗神位以及家宅诸神上香叩头。女人们则开始做大年初一的第一顿年饭。这顿年饭讲究的是烩臊子和下饺子。臊子是年前的腊月二十八、九就燷(一种特殊的烹饪方法)好的,饺子是除夕夜里包的,主要的工作是烩好臊子汤。
年初一的臊子汤是最为丰盛的,所谓“烩臊子”,就是除了原来已经做好的臊子肉外,还要给汤里加入豆腐丁、胡萝卜丁、木耳、海带片、黄花菜、香菇、虾皮等等,再以十余种香料加味,最后再下碧绿的菠菜,撒上切碎的蒜苗、香菜,倒入适当的酱、醋,真是色香味俱全。饺子下好(煮熟)后捞到老碗里,浇上臊子汤,就成了热乎乎、香喷喷的开年饭,预示着新的一年阖家幸福美满。
中午饭比较隆重,一般都要有八个中吃的菜肴,其中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取义“年年有余(鱼)”,“岁岁吉(鸡)祥”。有些家庭还有发菜(寓意发财)、豆腐或腐竹(寓意都有福或富足)、生菜(寓意生财)等等,总之就是图个吉利彩头。饭菜齐备,一家人围坐桌旁,吃菜喝酒,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先一天包饺子的时候,母亲会有意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这个饺子与其他饺子外表一模一样,无法辨识。早上谁吃到了这枚有硬币的饺子,大家就认为谁这一年的运气最好。虽然吃到硬币的人顶得牙疼,但心里还是十分快活。
2、女性拜年
咸阳人的讲究,除夕晚上是男性给族中长辈拜年,初一早上是未出嫁的女孩和媳妇们给长辈拜年。但男孩子们还是纠缠着要跟着妈妈去磕头的,除了爱热闹外,更重要的是还想得到一份糖果。旧时的咸阳女性是不作揖的,而是以右手握住左拳,在弯腰的同时从身体左侧由上向下压,这叫做“福”。古代小说中的“福了一福”说的就是这个。
3、点钱粮
咸阳人的讲究,初一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守在家里,保持阖家团圆,共度年关,一般都是不走亲戚的。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亲戚家如果有丧事未过三年,那就必须到这家去为死者送纸钱食品,顺便也就给这家把年拜了。而丧事未过三年的人家,就在新年这天要给死者的灵堂摆上贡品,点燃香烛。并备好酒菜招待来客。菜品有八菜一汤、重八、十三花等,其中自然少不了鸡鱼。这谓之曰“点钱粮”
4、邻里相互拜年贺年
大年初一是吉利之日,人们除了给自己家门的长辈拜年之外,相好的邻里朋友之间也会相互拜年,也都是小辈去给长辈磕头,祝福新年好。长辈也会照例给红包,核桃花生水果糖等。
拜年之外,同辈朋友乡邻之间也有祝贺新年的习俗。过去是初一见面,两手相握成拳举于胸前向对方致敬:“新年大吉大利!”现在人们没有握拳致敬礼了,但见面也必需相互道声“过年好”以示祝福。
四.初一到十五
1、迎神。
咸阳人的传统,初一到初五的这五天,天天早上燃放爆竹鞭炮,谓之接神祭祀,晚上也要燃放炮仗,谓之送神。但每日接送的主神有所差别。初一拜祭岁神,主一年祸福;初二拜祭土地神,主五谷丰登;初三拜祭赤帝,主免发怒生气,不与人口角;初四迎一家之主灶神回家,主全家衣食丰足;初五拜祭五路财神,主一年发财致富。不过一般人并不关注这个,只是坚持早晚燃放炮仗,烧香叩拜。
2、破五
咸阳人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五同“午”,午即凶神,所以破五有破除凶险灾难之意。因而破五是初一之外最受重视的一天。这一天讲究很多,第一是拜祭五路财神,五路即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这是经商人家最为重视的。第二是迎五路行神,又叫“路路神”,主管行旅平安。第三是拜祭凶神,求阖家安宁。破五这天是一定要包饺子的,包饺子使用指头将包馅子的面皮捏在一起,意为捏住小人嘴,包住险恶事,吃饺子就是把这险恶凶鬼吃掉,保住全家平安。也大约因为与拜祭凶神有关,所以破五这天是不走亲戚的。
不管各家各户拜祭什么神灵,人们都在正月初五这天鸡鸣时分(现在是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烛、放爆竹,点烟花,向诸神表示欢迎。
3,过年忌讳。
咸阳人过年有很多忌讳,主要的叙述于后。
⑴、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二到初四可以扫地,但要从外往里扫。扫到一起的垃圾要装到一个大容器里,不能向外倒。否则就是倒了财运。
⑵、这五天里碗碟盆瓶是不能打碎的,打碎被认为就是破财的先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一个,必须连忙说“岁岁(碎碎)平安”
⑶、初一不烧稀饭,不喝米汤。
⑷、妇女忌讳动针线剪刀,忌讳洗衣服。据说是怕把福分剪断,怕把福气流失。实际上是让妇女们过年也好好歇歇。
⑸、忌讳打人骂人,忌讳啼哭,忌讳说不吉利的言辞。
⑹、忌讳杀生。
⑺、忌讳赶要饭吃的(叫花子)。有叫花子上门,必须给吃的,甚至好吃好喝招待。有些家庭还会在蒸年馍时专门蒸一些打发叫花子的馍。
4、走亲戚
⑴、给上司衙门拜年
咸阳传统,初二到初四这三天,属于给亲戚中的上司衙门送拜年礼品的时节。这个上司衙门就是老小谓家和岳父家。还有比母亲大的姨姨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要拜岳丈。尤其是新女婿,必须在这一天给岳父岳母拜年。一般要求夫妻同行,不能一前一后,这样会认为不吉利。这一天新女婿除了必须携带的拜年礼外,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天的午饭就在娘家吃了,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咸阳人的“拜年礼”有:“大馍”十二个、包子十二个,这是必带的,配以点心、水果或酒,凑齐四样。亲戚家有老人的,还会带上点心、酒或其他老人喜欢的如烟卷等。新女婿第一年走丈人家,除了以上四样“年礼”外,还要另加一吊子带两条肋骨的“礼肉”、两瓶好酒和其它副食,并且所有的礼品都必须是成双的。未婚女婿则只带“礼肉”、点心和其它两样不同的副食。咸阳人称心智不成熟的人位“半吊子”。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某人买不起两根肋骨的肉,就在买到的这一块肉中间用刀划开,结果被人嘲笑为“半吊子”。
⑵、给女儿外甥追节
在咸阳人看来,过了破五年节就结束了。由初六开始,是给出嫁的老小姑娘、外甥以及比母亲小的姨姨家送过年礼品,叫做“追节”。一般的追节礼是粽子、眼馍(包着豆子馅,点了红点的桃形蒸馍),元宵以及灯笼。舅家对外甥送灯笼是绝对必须的,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就是必须性的反映。所以,过年的追节又叫“送灯笼”。
家里有新出嫁的女儿的,必须在初六这一天给女儿家追节,这叫“走新亲”。走新亲是比较隆重的,除了常规的礼品以外,必须另外送一对大红灯笼和一对小红灯笼(叫坠灯)。大灯笼在进村前点着,女婿家接住后挂在大门上。送灯笼的寓意是照亮女儿女婿外甥们的前程,祝愿他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管是拜年还是追节,小孩子都是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的,长辈也必须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⑶、走亲戚的礼仪
咸阳盛产小麦,“年礼”取材基本以面食为主,现在看起来不怎么丰富适口,但这是有历史含义和节日寓意的,是千百年来亲亲敦睦文化的积淀。例如:礼馍的做法是由一坨发面擀成饼状、对折、再对折、从边缘撕开成四瓣花形状、用木梳摁点成花斑,上锅蒸制而成。拜年时拿十二个,代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月月开花;包子数量也是十二个,代表月月丰衣足食;送水果的数量也是十二个,一般为苹果、桔子,苹果寓意月月平安,桔子寓意月月吉祥;好酒一瓶,代表天长地久。礼品分为四样,代表一年四季幸福圆满。
走亲戚很讲究礼尚往来。如果辈分低的一方不去拜年(很少),或者拜了年但辈分高的一方没有去追节,这亲戚关系就算断了。因为过去走亲戚的礼品都装在用包袱抱着的长方形笼子(叫盖花笼子)里,所以就有“笼笼来,笼笼去,笼笼不去断了系”的说法。
咸阳人的礼仪,一般主动断绝亲戚来往的是上司衙门一方,比较文明的断亲方法是客人来了照样好酒好菜招待,但客人走的时候,将客人带来的礼馍原封不动的让来客带回,客人就明白了,以后的节日就不再来了。
⑷、待客之道
咸阳人的讲究,无论是拜年还是追节,主人家都要进行最好的接待。客人到来之后先下一碗臊子面打个尖,到中午则为正式的席面,称之为“早汤午席”。中午的席面最不行也准备个八菜一汤。家境好的则是重八或重九的席面。前面的八个或九个凉菜叫“喝酒菜”,瓷或锡的酒壶上放一酒盅,由主人家从上席最年长的客人开始敬酒,所有客人都敬到后称为一轮或一巡。然后就由上席开始逐次轮回。等酒过三巡了再开始上热菜。上热菜不是像喝酒菜那样一盘端,而是逐次上,叫“件件席”,每次换一个空碟子下去,直到准备的所有热菜上完。
席间,客人们都是非常讲究文明礼仪的,比如每道热菜上来之后都是要让坐在上席的长者先动筷子夹上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再比如过去的盖碗肉都是八片,客人们都自觉的只吃一片等等。
饭后,客人要回家了,主人家不能让客人空笼子回去,必须给客人有回礼。回礼一般是把客人带来的包子留下一半在笼子里,然后再放入自己家做的小蒸馍,一些花生、核桃、枣、瓜籽等,这叫“回笼子”。
5.上九
正月初九俗称上九,人们信奉九九归一,九在数目中表示最多,最大,因此为上。九与“久”同音,上九这天要吃好喝好,预示着幸福久久。九还与酒谐音,所以上九饭食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
五.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虽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节日,但是它不属于中国传统的四大佳节,只是春节的附属节日,元宵节过完,年就过完了。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之为“元宵节”。
在咸阳,旧时过元宵节的活动主要如下:
1、祭祀活动
正月十五一大早,家家都要放炮请神,给祖宗神位上香点烛;傍晚,放炮送神,给先人坟上送灯。送灯的意思是年过完了,要把先人送回墓地,给先人把阴间住房照亮。一般的做法是傍晚给神位再上最后一柱香,然后拿起准备好的灯笼上坟,点着后插在坟冢山门前,这就叫做“送灯”。按照规矩,每个祖坟前都要点上灯火,并在坟头压上一张烧纸。之后再烧上若干冥币和烧纸,磕头作揖。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天黑之后,四野灯火闪烁直接天际,与天上明月星光互相辉映,甚是好看。也有很多人家,在坟上把灯点着,烧纸冥币点燃之后,还要放一串鞭炮。各家族的族长之家十五晚上送灯之后,就要把“容”恭恭敬敬的收起,放在最为保险的地方,到来年再挂出来拜祭。
2、文艺活动.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咸阳古来的习俗。尽管过去人们很穷,但正月十五的文艺活动却非常热闹,今天根本没法比。
咸阳的元宵节活动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社火。社火由锣鼓队、柳木腿和芯子三部分组成。锣鼓队敲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秦汉战鼓,非常震撼。柳木腿就是用柳木做的高跷,不过咸阳的高跷要比其他地方的都高,达一米七八,装扮的主要是神仙古戏。芯子更是以奇险著称。每年的元宵节这天,各村都有社火表演,咸阳主城区的社火表演以城东的坡刘村,城西的两寺渡,城内的旭鹏与黎民最为著名,非常受欢迎。届时城区一街两行人挤得满满地,每到一家商铺门前,店主必定会用筐子抬出来点心、饼干等各种副食。比如到老范油坊,油坊早已把油炸的油饼、油条、果子等用筐子抬出来任社火队取用。
除白天的社火队外,晚上还耍龙灯、耍狮子、走竹马、跑旱船、扭秧歌等。不仅在本村耍,还要与周围村子交流。
对孩子们来说,元宵节晚上的主要的活动就是打灯笼。一般从初十开始就陆续有孩子在晚上打灯笼了,到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进入高潮。调皮的男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灯笼去碰别人的灯笼,到十六晚上碰出高潮。大家互相碰灯笼,直到灯笼碰毁烧掉,才欢天喜地唱着世代相传的儿歌回家:“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元宵节早上必定是吃饺子,中午必定要下元宵,其他食品也比较丰盛。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