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秦岭云霞深处,商山丹江旁边。清晨,江水雾气渺渺,投映着蓝天。相闻有鸡犬,农舍飘出炊烟。板桥霜晨,扶桑尽染。农人肩负犁铧,准备上山耕田。看着他和牛一起走进了晨雾里边……东方农耕文明,是由农夫与牛共同打造的。山谷无污染,核桃林,山花椒满坡成片。山溪清澈,成行莱地,翡翠潋滟。农家韭畦,传来笑语,土豆面片,粗茶淡饭。苹果,桃,杏树,白云深处隐现。白雾升腾垄上,一笠横,一黄牛,隐约在坡田。牛把农夫当依傍,农夫把牛当朋友。这是一幅山含夕阳,无比美丽的田园风光,没有农夫和牛,那可怎么能成?正是这两者在田野里演绎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同传递着劳动中形成的默契,互相交织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绿水深浅,鱼踪忽隐忽现。嗬牛躬耕,在那半空间,瑞气祥云相伴……结束了一日辛苦的劳作,老农躬身卸下犁铧,老牛气喘,斜阳红脸。夜幕降临,一盆碳火,一只搪瓷杯,一把粗茶叶,黒齿含笑,一袋旱烟。农人心有憧憬,皱褶里收获了秋色满屯,厨房冒出炊烟。最是猫冬,幸福满满。百无聊赖,冬日农闲。一旦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磨面,做豆腐……老乡们憧憬着过一个祥和的新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极为富有魅力的时间。过了腊月初八之后,只要赶集就要“见啥买啥”积极准备过年。人们开始买肉,动手做腊肉,灌腊肠啦!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家都祭祖,祭灶神爷。一壶腊酒,鸡豚贡献,摆上核桃,山枣,柿饼几盘虔诚把先祖祭奠。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洗邋遢”,大人们大扫除,洗洗唰唰。孩子们都要洗“过年澡”,等到大年初一换上崭新的衣服,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每个逢集的日子总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买卖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山里的年味儿,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不变的是山里人对待过年虔诚的态度。为了过好年,山里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不信你看:来赶集的山里人,他们黑红的面庞精神很亢奋,心中装着对家人的爱,买过年的物品,对了大红灯笼还有对联。我发现集市上,有些孩子们会帮助大人搬年货呢。感觉农村的孩子就是比城里孩子懂事,泼辣,能干。每一家都大袋小袋买很多年货。就等着大年三十大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全家幸福的吃饺子过新年啦。

本文作者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