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荷追溯歷史,早在周武王滅商時期(公園前1070前後),詩經就以《周頌》、《魯頌》、《商頌》的形式在華夏大地上流行開來,又經後世文化人梳理分類,將其各自對口歸位到風、雅、頌和賦、比、興的叢集中去,成為由古代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華夏最早詩歌集。其中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描寫荷花的美句。如用現代漢語表述,意思是山上有茂盛林木,濕地里有美艷的荷花;在那蓮塘的堤岸旁,既長蒲又長荷。真是見字如見荷,身臨其境,恍如讓人穿越厚重的歷史時空,看到了3000多年前一幅幅美麗鮮活的荷花圖景,再現於眼帘,這就註定荷花的前世今生,必以高貴的氣質與風采,鑄就不絕於世的荷花仙子的美譽傳承,或許這就是華夏自古以來的、揮之不去的荷花詩詠與筆墨丹青繪美荷的深重情結。
文字表述的意境深深、魅力盡顯,讓後世多少畫家成妙手丹青之荷花圖繪製能手。南宋詩壇四大主將(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尤袤)之一的楊萬里,一首《曉出凈慈寺送林方子》詩作橫空出世,渲染了西湖荷花的盎然生機與廣袤無垠,更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開闢了荷花詩詞的全新境界,並引領南宋以後的各朝代,及其當代畫家們渲丹青、染筆墨,打開了中國畫之——荷花題材創作新局面。可以這樣說,古往今來的中國畫畫家們幾乎沒人沒畫過荷花的,荷花人人愛,但要數畫家愛的更為執著和深沉!愛出了荷的藝術情愫表達和文化氛圍的彰顯!
近來先睹為快地讀到旅美畫家林海榮新作《百蓮薈萃》系列工筆、寫意荷花圖作品,清一色由荷花構成的荷花圖景,充滿了夏日蓮塘的勃勃生機,傳遞著師法自然的、荷香徐來的藝術氣息與氛圍。本人以為這種富有創意的荷花作品,從藝術層面看,具有詩一般的境界,非常值得賞析點評一番。
人近荷塘,輕風拂面,荷香撲鼻,與畫家林海榮《百蓮薈萃》有同感與共鳴。一邊回味蓮塘賞荷的真實情景,一邊瞅著眼前畫家的畫作,葉的清香,荷的芬芳,在意念中撲鼻而來,有沁人心脾一般的愜意,藝術的傳神總是這般魅力無限,讓人浮想聯翩。畫家林海榮營造的蓮塘,葉總是隨風翻卷著、不停地搖弋著。葉欲靜而風不止,蓮塘淡淡清香的飄散,歸結於風的贈予和貢獻。無風娜來香氣傳送?唯有風的力量,才能傳遞荷的淡淡清香和律動。看畫如觀景,自然的真實與藝術的再現,在畫家的筆下,能夠尋找到潛藏在心靈深處對於蓮塘的美好記憶。這樣的記憶雖說人人皆有,也沒什麼的特別不同,然而,畫家用綠葉紅荷提示你,你的記憶跟他筆下蓮塘的區別在娜兒?答曰:區別在真實的蓮塘情形與藝術重塑之間,有一個理性與感性智慧的升華。
自然界蓮塘里荷葉皆為碧綠色,這是你人近蓮塘的時候,能夠看得到與極易分享到的真情實景;而畫家林海榮筆下的荷葉綠與墨勾勒的線條合稱「墨綠」,綠即墨,墨即綠,古今通用,合符色彩表達習慣的要求,並且延續傳承的年代也已很久了,古代畫家都曾用此法描繪過蓮塘圖畫,且各有精品之作流傳於世,至今仍為當代畫家傳承摹學的範本。從這一深遠的歷史視覺窺視,包括畫家林海榮在內的當代畫家們,走的是荷花文化藝術的傳承之路,發揚光大之路,創新發展之路,還將被後續的畫家們傳承下去,直到永遠的未來。
本人通過對畫家林海榮的《百蓮薈萃》作品賞析,倏然想起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在他的《採蓮曲》里描寫荷花的美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在筆者看過的古人寫荷花的佳句中,要數王昌齡寫的最為形象而又傳神。本人以為在畫家林海榮《百蓮薈萃》系列荷花作品里,可以看出王昌齡詩意的影子,在畫家筆下有所體現,詩書畫三者自古就不分家,互為聯姻,不過是同一種文化體系,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罷了。
畫家筆下的荷,具有古人詩句的影子,順著這個漂亮的倩影,本人通過對畫家林海榮《百蓮薈萃》系列作品的進一步賞析,得到了的藝術境界之觀感:紅荷綠葉意更濃,芙蓉向臉兩邊開。畫家筆下的蓮塘,一朵荷花宛如一張笑臉,一張張笑臉為蓮塘的整體的美,奉獻著自己的高顏值,進而讓蓮塘在展示美感同時,隨風把淡淡的清香,飄散到更為廣闊和遙遠的宇宙空間,讓人們充分地和愜意地分享她美麗、動人和醉心的芬芳!
畫家林海榮的《百蓮薈萃》系列作品,與蓮塘相伴的還有鳥雀、蜻蜓,或魚兒、蝌蚪、青蛙等,給蓮塘增添了活力與靈動感。期待他日後在創作同類題材畫作時,從而將自己的繪畫作品提高到一個更好、更高的表達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