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瓜祭灶的回忆
文/ 赵 倩
网络时代的一大优势就是哪怕你再忙碌再迷糊,只要你会看智能手机,就不会忘了任何一个节日。看着各个社群都在传送小年的祝福,心一下子被浓浓的年味包围了,思绪也随着小年快乐的祝福声回到了糖瓜祭灶的童年。
腊月二十二是赶大集的日子,这一天集市上的人空前的多了起来。来自大半个北部山区的庄稼人都要来赶集置办年货。我家门口是春联年画一条街,那让人眼花缭乱的山水年画、戏出年画、花鸟鱼虫人物月份牌年画将沿街破败不堪的土坯墙装扮的五彩缤纷让人流连忘返。那宽窄各异、长短不等的红彤彤的春联更是把浓浓的年味传遍了乡野山村的千家万户。 这个集上别的东西都可以忘了买,唯独灶神像和糖瓜是万万不能落下的,否则第二天祭灶的时候就抓瞎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要祭灶,要将烟熏火燎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揭下,换上新的灶王爷像。一般灶王爷像上其实是两个人,一个是灶王爷,一个是灶王奶奶,但是人们却习惯称之为灶王爷画像。看来,当了神仙也难以摆脱男尊女卑的桎梏!
整张画像宽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上面用了红绿黑白的色彩,花花绿绿的,很富有民间艺术风格。灶王爷像两边写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画像的下半部是当年的日历。在没有日历和月份牌画的年代,这张集实用性与信仰价值为一体的小小的年画就成为了数千年民间奉若神明的最虔诚的崇拜。在很多老百姓心中,灶王爷才是一家之主呢!
记得小时候在姥姥家看祭灶的仪式,姥姥每次都要再三叮嘱我们,贡品不能摸更不许吃,一定要等灶王爷吃过之后才能动,否则明年家里就不太平了!姥姥把提前准备好的糖瓜和其他贡品一块整齐的摆放在灶王爷面前,恭恭敬敬的点上三炷香,一边虔诚的烧黄纸,一边小声祷告:祈求灶王爷上得天庭多言好事,下得凡间保佑合家平安。然后把旧的撕下来点燃恭送灶王爷上天。再把刚刚请回来的新的灶王爷毕恭毕敬的贴在灶台后面的墙上。
眼看着姥姥祭拜结束转过身来,一直躲在旁边大气不敢出的我们这才喘一口气:“终于可以吃糖瓜啦!”

糖瓜是麦芽做的,热的时候又软又粘,凉了就变得又脆又硬,吃到嘴里嘎嘣响,经过反复咀嚼,糖瓜受热变得粘粘糯糯的,而且越嚼越甜越香,最后吃完了牙齿缝里存留的香甜的味道也足够回味老半天的。那一根一根像手指粗细的叫炉条,切成拇指大小圆圆的叫糖瓜,两者只是形状不同,味道其实一样。炉条表面粘上芝麻叫芝麻棒,又香又甜,价格也就贵了,穷人家的孩子是吃不到的。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糖瓜无疑就成了腊月里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美食。只要一听到那清脆悠扬的小铜锣的声音,孩子们就会眉开眼笑的畅想着——“卖糖瓜的来啦!”“快过年啦!” 那一首百唱不厌的儿歌又响彻了大街小巷。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个人简历

赵倩,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偶有文章见于纸媒、网媒。曾参与创办全县第一个农家女书社并担任社长。
喜欢主持和朗诵,愿意用声音描述对生命的热爱,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