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欣赏:
拜年
作者.王文彬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和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问候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的原有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相互寄递贺年卡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即走亲访友为拜早年儿,而正月初五至十五拜年视为拜晚年。
拜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向天地诸神及家中逝去的祖先叩拜。正月初一起床洗嗽后,要先在堂屋的供桌上显著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叩首;另一方面是晚辈向健在的长辈进行拜年,方式是磕头施礼,祝贺长辈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第三方面是带些礼品到直系亲属家进行拜年。将礼品放下后,要先向直系亲属的祖宗牌儿进行磕头叩礼,然后再向长辈亲属进行磕头司礼,祝贺长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第四方面便是街坊邻居相遇时的口头问候互相拜年,祝贺新春快乐,生活美满,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等内容。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由于六十年代生活物资匮乏,人们拜年的方式也很简单,大人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还是愿意给长辈磕头,而且磕的非常认真,并且磕的砰砰作响。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感动长辈,引起好感,多得几个压岁钱。好在当时都是泥土地,不象现在的瓷砖这么硬,不用担心磕破头。每当磕完头起身后静静的站着,眼巴巴的看着大人的行动,持別是注意其手中的动作,一旦对方将手中的几角钱递过来时,便马上伸岀双手,如获至宝般迎接过来,往往顾不上看数字,就急急揣入兜中,然后跑到背地里细细查点,看是多少,或是谁给的多。当时那种神态至今想起亦觉好笑并记忆犹新。以上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年夜饭后,同哥哥一起提着灯笼去外婆家给二位舅舅、舅妈和六位表哥表嫂拜年时岀现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初大约自己十一、二岁前。
现在情况颠倒过来了,是晚辈给我拜年。除甥男侄女外,自己有了二个儿子,它们都成了家,每家都给我生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孙子。每年它们都早早地来到我这一起过团圆年儿,每年儿子儿媳在年夜饭前就在沙发前铺上了垫子,二个孙子早早的就等待着拜年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看那眼神简直同我当年给长辈们拜年时一样,充满着敬重与期待,但如今的压岁钱同当年却大不相同了,番了几百甚至上千倍。我家的二个儿子和儿媳也一直延续着给我们老俩口磕头的习惯。每当这一时刻,我便同老伴乐乐呵呵地,我左她右并肩座在磕头铺垫前面的沙发上,挺直身躯满脸笑意地等待着排好队的晚辈们按着年岁大小的次序一个一个地下跪磕头。然后由老伴分别递上不同厚度的压岁红包,当然要数孙子的红包最厚,其中的钱不知她数了多少遍才封上的。在磕头的时候两个儿子面部略显俏皮,两个儿媳却是满脸的端庄敬重,两个孙子则是认真虔诚,磕的头也十分的有劲且非常响亮。此时我们即满足又高兴,简直是喜不自胜,内心不由产生岀了红包内钱放少了的后悔心情。
拜年、问候、磕头,以及互相祝福问候这一老习俗,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习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也是心意和情感最实在、最真挚、最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过它,拉进了关系,沟通了感情,加强了团结,深化了友谊。这一传统即是优良的,也是美好的,更是珍贵的。无论长辈还是晚辈,对其人人乐意,人人期待,我们希望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直到永远,再永远!
书画作品欣赏:
邹铁军作品(1)
何铁为作品(2)
石培玉作品(3)
柳君绪作品(4)
马汉作品(5)
马忠宝作品(6)
娅可馨作品(7)
吕风关作品(8)
李依泽作品(9)
胡万刚作品(10)
单汝华作品(11)
刘宝中作品(12)
张鸿鹰作品
王为民作品(13)
庄砚田作品(14)
刘素霞作品(15)
梁树林作品(16)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