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 灶 旧 忆
刘俊奇

辞灶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在我的老家沂蒙山区是格外认真和讲究的。腊月二十四的下午,把新请来的灶王爷画像端端正正贴在锅屋的迎面墙上;吃过晚饭,在锅台旁摆好刷得干干净净的饭桌,放上炒花生、大枣、山楂、柿饼子等贡品,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会放上桃酥等点心;一只碗里倒满热水,再撒上一把麸子,寓意福气满面。辞灶的仪式必须由男主人主持,把每一样贡品掰开,恭恭敬敬放在灶前的地上,再把已经提前打满了金钱印记的黄表纸点燃。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口中念念有词,嘱托即将回天宫述职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孩子们也要按照父母的提示,说一些吉祥和祝愿的话,希望灶王爷回来时多带钱财多带粮,当然也可以在心里表达一些其他的祈求。然后,一家人面对着灶王爷画像磕头。灶王爷一个星期之后从天上返回,因此,在年三十的晚上各家各户还要在庭院里点燃一把豆秸或者麦穰,照亮灶王爷回来的路,称之为“接灶”,似乎是防止灶王爷进错了门。
每年的辞灶仪式结束后,我们小孩子可以尽兴燃放几个“二踢脚”——乡下称作“高升”,祈愿来年的好日子升,学生的学业升,老人的福寿升,孩子们的身高也升。除此,每人还可以分得一两块刚刚做过贡品的“糖瓜”。这“糖瓜”是用黍子米熬制的,表层沾满了白餔,柔韧软甜,嚼在嘴里感觉特别的黏。乡间对那些说话不经过思考、嘴巴比脑袋快的人,往往用“一懵一懵的”来形容,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灶王爷上天——懵啥说啥。也许灶王爷就属于这一类人的范畴吧。辞灶之所以要有糖瓜,就是想让黏黏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巴,在老天爷面前不可随意乱说。这糖瓜也许还包含了人们对灶王爷贿赂的意味,吃了人家的嘴短,到了天宫一定要多说好话,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童年的岁月充满着神奇和梦幻,在这样的神奇和梦幻中,我们渐渐地长大了。
不知道我们家的灶王爷每年上天是不是只说好话,糖瓜的贿赂有没有起到作用,反正从我记事起,很少有吃饱饭的时候,更不要说吃得好,地里收获的粮食实在是太少了。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三年特殊困难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几乎尝遍了所有可以吃的树叶子,包括榆树皮。今天,城里人常常买来尝鲜的洋槐花、榆钱,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几乎很难见到,因为树上的榆钱和槐花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叶子就已经被饥肠辘辘的人们捋光了。即使偶尔采集到榆钱和洋槐花我也不想吃——肚子里没有油水,那黏乎乎的榆钱难以下咽,已经习惯了苦涩味道的胃,对甜腻的洋槐花本能地排斥,会产生一种想吐的感觉。每年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日子里,饥饿的人们便把地瓜秧、南瓜秧、花生秧甚至是花生壳,混合着少量的地瓜干,用石磨和碓臼子碾碎了烙煎饼或者蒸饼子吃。那苦涩的味道闻起来就想恶心,必须伴以辣椒面才可以咽到肚子里,牙缝里塞满了粗糙的纤维。“黄鼠狼吃鸡毛——填肠塞肚”,便是那个时候出现的歇后语。因为极度缺乏营养,“大炼钢铁”时还生龙活虎的父亲患了水肿病,以致于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父亲是1967年夏天去世的,那时候日子已经慢慢地好起来,而父亲却没有这样的福分,把好日子留给了我们。
那年的腊月二十四,我接替父亲主持与灶王爷辞行的仪式。母亲在一旁提示着,我重复着祖祖辈辈对灶王爷的嘱托,“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弟弟妹妹们附和着,多带钱财多带粮。火纸噼噼剥剥地燃烧着,黄黄的火苗映在母亲虔诚与充满期待的脸上,一闪一闪。我和弟弟开始燃放“高升”。那一年,从集市上买的鞭炮质量特别好,随着“咚——叭——”清脆响亮的声音,还没有走出丧夫痛苦的33岁母亲,脸上透出一丝希冀。
作为民俗和传统文化,辞灶一直在乡间延续着,即使是在“文革”“破旧立新”的年代,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人们对未来从不会丧失信心,也极少听到乡亲们对生活的抱怨。每到辞灶的日子,人们依然恭恭敬敬,虔诚地送灶王爷上天。而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了,从昔日的吃糠咽菜到今天的“小康”,少吃缺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记得有一年辞灶,喜欢幽默的小妹妹说了一句玩笑话,“如今不缺吃不缺喝了,今年就不劳驾灶王爷到天上跑一趟了,路途那么遥远,可别真的迷了路啊。”诚惶诚恐的母亲瞪了小妹妹一眼:“这大过年的,可不兴这样懵啥说啥!”妹妹便在一旁偷着乐。
母亲五十岁那年,在我们兄妹的说服下,终于把种了十几年的“责任田”交回村里,随我们到城市生活。那是母亲到省城的第一个冬天,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居民小区响起一阵阵鞭炮声,刚刚六岁的女儿欢快地喊了起来:“过小年喽!”母亲这才恍然大悟:“哦,官辞三,民辞四,敢仔这城里人也是辞灶的呀!”我和妻都笑了起来。
母亲笑过之后,却轻轻叹了一口气。
那一晚,母亲一个人在厨房里,瞅着那擦拭一新的液化气灶,呆了好久……
母亲,您在想什么?
作者简介:刘俊奇,山东临沂人。长期从事老干部工作和期刊编辑工作,曾任《老干部之家》杂志副总编,《老年教育》杂志社长、总编辑、编审,山东老年大学副校长。先后在报刊等媒体发表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等作品一百余万字,散文代表作《第一次背娘》,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征文颁奖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