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文/舟自横渡
供桌上的猪头
贴一张红纸
人们谢天谢地
又过了一年
不知道这猪头
能不能听到
除了祝福和祈愿
那背过身去的
一声声叹息
吴仲友读诗:
《无题》——仪式的荒诞与生存的真实
舟自横渡的《无题》以简洁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中国传统祭祀仪式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生存困境。这首诗通过"供桌上的猪头"这一核心意象,展开对信仰、感恩、苦难与沉默的多重思考。
诗歌开篇呈现一个典型的祭祀场景——"供桌上的猪头 / 贴一张红纸",这是中国民间祭神、祭祖的常见形式,象征着对天地的感恩与祈求。然而,诗人并未停留于表面的虔诚,而是迅速转向现实:"人们谢天谢地 / 又过了一年"。这里的"又"字暗示时间的循环,以及生存的勉强维持——人们并非真正富足无忧,而是年复一年地挣扎着度过。
诗歌的转折在于对猪头的拟人化发问:"不知道这猪头 / 能不能听到 / 除了祝福和祈愿 / 那背过身去的 / 一声声叹息"。猪头作为祭品,本应承载人们的愿望,但诗人却让它成为潜在的"倾听者"。那些"背过身去的叹息",是被压抑的苦难、无奈与疲惫,是人们在仪式之外的真实情绪。
这种写法极具张力——祭祀本是为了祈求福祉,但仪式背后却隐藏着无法言说的苦楚。人们向神明献上最隆重的祭品,却无法真正改变生活的艰辛,只能将叹息藏在转身的瞬间。
猪头作为祭品,本身已是牺牲的象征,而诗人赋予它"听觉",让它成为沉默的见证者。它听到了表面的感恩,也听到了未被言说的叹息,但它无法回应,正如神明或命运本身——它们接受供奉,却未必真正改变什么。
这种视角的转换,让诗歌超越了简单的民俗描写,进入对信仰、生存与表达的哲学思考:人们是否真的相信祭祀的力量?还是仅仅在重复一种习惯性的安慰?那些被压抑的叹息,是否才是更真实的生活?
整首诗的语言极为克制,没有多余的修饰,但每个意象都精准有力。"红纸"象征喜庆与仪式,"背过身去的叹息"则暗示压抑的情感。诗歌的节奏平缓,却在最后两句突然收紧,让"叹息"成为全诗最沉重的落点。
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揭示了传统祭祀背后的生存困境。人们通过仪式表达感恩,但真正的苦难往往被掩盖。猪头作为祭品,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沉默的见证者,它让读者思考:在表面的虔诚之下,有多少未被言说的痛苦?
舟自横渡的《无题》延续了他一贯的冷峻风格,以微小而尖锐的意象切入宏大命题,让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深层的震撼。

本命年
文/舟自横渡
这条红色底裤
堪当重任
它将护佑我
如同护佑
所有相信它能护佑的人
吴仲友读诗:
《本命年》——信仰的力量
舟自横渡的《本命年》以戏谑而深刻的笔触,解构了中国民间"本命年穿红辟邪"的民俗信仰,在简短的五行诗句中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心理暗示与文化符号的思辨之旅。
诗人将"红色底裤"这一极具私密性的日常物件,突然提升至"堪当重任"的崇高地位,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这种刻意的大词小用("重任""护佑")形成语义上的降维打击,暴露出民间信仰中实用主义与神秘主义的荒诞结合。红色织物从普通商品到神圣法器的转变,揭示了我们如何主动赋予物品超自然力量的心理机制。
"护佑我/如同护佑/所有相信它能护佑的人"构成精妙的逻辑回环。诗人点破了信仰效力的真正来源——不是物品本身的魔力,而是群体共识形成的心理暗示。这个三重"护佑"的递进,恰似照妖镜般映照出民间信仰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嘲笑他人迷信时,自己可能正紧紧攥着某种"红色底裤"。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诗人捕捉到当代人对待传统习俗的矛盾心态:既保持理性认知,又难以抗拒文化基因中的神秘冲动。"堪当重任"的调侃语气下,藏着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尴尬摇摆。那条红色底裤,最终成为卡在理性与迷信之间的文化楔子。
这首诗堪称微型文化人类学标本,用最世俗的意象完成最高级的哲学追问。当我们在本命年认真穿上红内衣时,究竟是在延续传统,还是在表演一场给自己看的信仰戏剧?舟自横渡用举重若轻的笔法,让一条红色底裤承载起整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