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进说龙--风采新丝路龙跃中国年2024丝路城市春晚特别节目
一、简要概括龙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渗入
龙是中华先民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有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等精神蕴涵的神物。龙的实质,是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力的感悟、认知和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符号、文明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从物质器用、习俗仪规到观念理论,龙文化渗透、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哪一个行业、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与龙不发生关系,可以说,龙文化是全方位、全时态、全色彩的文化,龙民俗是中国的“国俗”。
二、讲解舞龙、烟花火龙、赛龙舟、二月二龙头节、吃龙食、含“龙”字的四字成语及俗语等
舞龙、烟花火龙、赛龙舟、二月二龙头节、吃龙食等民俗,都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舞龙,因舞蹈者手持龙形道具或以人体组合模仿龙的形态而得名。品种有几百种,表演的形式、套路、造型也很多。其意蕴、功能,有祈雨祈福、娱神娱己、彰力显威、旺丁兴族等。将舞龙和烟花爆竹结合起来就是舞“火龙”,也称“烧龙”“炸龙”“炮龙”等,场面激越爆烈,极其壮观。重庆铜梁、广东丰顺、广西宾阳、台湾苗栗等地的“火龙”名扬海内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舞龙的表现手段、样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丰富,如激光龙、无人机组形龙的出现。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其起因说法不一,以纪念屈原说传播最广。赛龙舟的意蕴、功能,有祭祀祈福,承传文化,娱乐健身,培养、彰显团队精神,助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丰富民众生活,等等。如今的赛龙舟,已发展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国际性文化体育活动。其民间样式也在不断丰富,如冰上龙舟、陆地龙舟等。
二月二龙头节也称“龙抬头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一个标志着农事活动开启的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节日中唯一一个带“龙”字的节日。其民俗活动,有祭祀龙神、祖先,开犁破土,开笔破蒙,剃头理发,吃炒豆、龙面、龙饼、龙糕、龙头(猪头)、龙耳(饺子)等等。龙字号食品、饮品,当然不光在龙头节出现,平常日子里,龙须面、龙须酥、龙抄手、龙口粉丝,以及龙眼、火龙果、龙井茶、乌龙茶,等等,也都是常见的。
含“龙”字的成语比较多,人们常用的耳熟能详的有“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等。含“龙”字的俗语也不少,如“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生子会打洞”“龙游浅滩遭虾戏”等等。这些含“龙”字的成语、俗语,是龙文化与汉语文化交融互渗的结晶,有很强的表现力,意象化、艺术化地反映、表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龘”字的由来和解释
“龘”字由三个繁体“龍”字叠在一起组成,隶属龙部,由“龖”字发展而来,是“龖”字的异体字。关于“龖”字,《说文·龙部》的解释是:“龖:飞龙也。从二龙。”“龖”和“龘”的读音皆为dá,意为飞龙、龙飞。
四、解读甲辰龙年央视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的意义
“龙行龘龘”出自《康熙字典·龙部》:“龘:《玉篇》音沓。龙行龘龘也。”“龘”意为飞龙、龙飞,“龘龘”是对飞龙、龙飞的强化。“龘”是三条龙在飞,“龘龘”是六条龙在飞,故“龙行龘龘”可理解为群龙腾飞。
甲辰龙年央视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其立意深邃、高远、美好: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龙参与、助力、见证、体现、标志了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传承。人们看到这个“龘”,自然会想到龙,想到灿烂辉煌、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想到作为龙的传人一员的光荣、自豪,和肩上担负的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责任。
“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是龙最基本的精神。龙是容合的产物。龙的容合,参与、助力、见证、体现、标志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容合。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体现、彰显了龙的容合精神,也必然产生、发挥强大的凝聚效应。人们看到这个“龘”,会想到国家的统一、会想到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合力、凝聚。
“奋进”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的简称,是龙的又一基本精神。龙,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给人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舞龙等,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因其努力奋进,为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而比龙、称龙。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有连接古今、融通未来之意,意在彰扬龙的奋进精神,而“龙行龘龘”所呈示的群龙腾飞状,正是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在《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56000多个汉字中,“龘”属于生僻字。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是“化生僻为熟悉”。相信随着甲辰龙年春节晚会的演、播,“龘”字会被更多的人关注。这对汉字的学习、推广,乃至对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文明的承续、传播、光大,无疑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该节目已于2024年2月2日播出,此文为备用稿)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等著作四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