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迎春来,年年如意,岁岁平安!
作者:淡墨留痕
万物还在冬的怀抱里沉睡,春天已经趁你不备,悄悄开始迈着纤纤碎步挪移而来。
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和腊月二十四日,是“小年”。小年的到来,是“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要准备年货、扫尘、祭灶,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准备迎接春的到来。
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人们心中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祝愿。可以说“小年”是“大年”这台歌舞剧的序章,是一首春之声的序曲,是欢乐晚宴上的头道佳肴,是一幕大戏的开场。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日期和概念,北方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腊月二十四日。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不在同一天,我不太明白,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让我感到了自己孤陋寡闻,不明白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小年是风俗不是节日,它主要体现在一些民俗的活动中,比如,小年这天写春联,用笔调匀墨,拈笔缓书,写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小年这天开始,人们准备扫尘除垢,除旧迎新,把过去的晦气都清扫干净以迎接新年;在以前,小年这天,民间还要进行祭灶活动,灶王爷在这一天是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恶善,让玉皇大帝进行赏罚。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手中。
因此这天送灶时,人们都显得非常的恭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着茨茹、荸荠、甘蔗、麦芽糖以及年糕,还要准备灶王爷升天的坐骑。
据说茨茹有苦味,灶君老爷先吃了嘴里会发苦,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就会先说苦,玉帝听了就会对这家产生同情,以至降福于他家,而麦芽糖和年糕则是为了粘住灶君爷的嘴,好让他在玉帝那里不说本家的坏话。
有的地方还要摆上酒,让灶神爷喝得晕晕乎乎,奏事时便可什么也说不清楚。因此这一天,对一家人来说,灶神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
民间有这样的歌谣:“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饭,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时至如今,传统的节日风俗已被日益削减,生活在都市和农村里的现代人,或许已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灶台了,小年,也无法像前人那样对灶王爷顶礼膜拜,或许更忘掉了放几块黏甜的灶糖,去封住神仙的嘴巴,让他上天只言好事了。
“送灶”一事已成了故事,“送灶”也成了当今人茶前饭后的笑料。麦芽糖虽能粘得住灶君老爷的牙,叫他说不出话来,可天底下家家户户那么多的灶君老爷,都是满嘴是糖,浑身酒气,大舌头瞎咕噜,这样遍布天下的庞大监察机构,户户都有,是否会让人觉得机构过于庞大,过于复杂,形同虚设一般?
因为和天上的神仙扯上了关系,因而送灶一说便有了神秘的味道。现在这些机构都被精简掉了,人们再也不用考虑去敬供和被迫行贿了,日子主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寒气依然砭骨,但冬天已然放弃它的凛冽,准备打道回府了。寻觅我们所走过的岁月痕迹,回味中,闻到了生命中散发出来的阵阵馨香。小年纳福,顺遂安康,在此,祝愿所有人,能够与家常伴,团团圆圆;能够与爱常伴,和和美美;能够与福常伴,平平安安!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