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炒的焦肉》
作者:董自伦
朗诵:罗兰
自打记事起,每当“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当儿,母亲总要制作一道近似非遗的过年菜——焦肉。年年如此。久而久之,我仿佛感觉到,如果没有这道菜,年就没法过了。
焦肉色香味俱佳,卷煎饼,就糊涂,下酒,越吃越想吃,一旦吃起来,总是不想撂筷子。多少年下来,走南闯北,虽然吃了不少山珍海味,但从没在别的地方品尝到这道菜。想必这是母亲家的祖传秘方,要不,怎么能其他地方没有呢?意识到这道菜的珍贵,便在母亲九十大寿那年,请老人家传授烹饪法儿,让爱人和大妹当学徒。
先备原料,按照母亲的指点,选了几斤猪身上鲜嫩的五花肉,拣了几斤饱鼓鼓的花生米,挑了几颗越了冬的大白菜,择了几个晒干的红辣椒,另有些许葱姜油等。
原料备齐,母亲顿时精神抖擞,亲手操刀,将猪肉切成条丝,大白菜连根带帮切成块状,红辣椒切成条形,花生米放在锅里煮熟,看那阵势,全然不像耄耋之年。
一切齐备,母亲掌勺执铲做示范,只见她用用高火给油锅快速加温,接下来,“哧溜”一声,把猪肉放在锅里翻滚起来。我想,这道菜既然换作焦肉,想必是先用油盐炸锅,再把肉炒焦糊。其实不然,母亲说,不能先放盐,先放了盐炸锅再放肉,肉容易激丁,嚼不动。说罢,母亲举起铁铲,大火快翻,三下五除二,这肉便熟将起来,而且嫩嫩绰绰。这当口,母亲毫不怠慢,油盐酱醋辣椒,加好调料,再把切好的白菜放进锅里炒倒,最后把煮好的花生米掺进去,翻滚几下,焖几分钟,这菜就成了。
焦肉虽然热气腾腾地炒好了,但算不得热菜范畴,属于冷菜系列。从年近除夕炒好,常常要吃到正月初十前后。这期间,不管是自家用餐,还是招待来客,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端起酒杯,品味着荤素搭配、香辣兼备的焦肉,酒下得特别快。
又过了两年多,母亲走了,连同炒焦肉的手艺一并带走了。当初手把手带的徒弟,只学了个程式,并未能学到真谛,炒出的焦肉,不是肉炒老了嚼不动,就是白菜烀得太烂发腻,抑或花生米煮得不到火候有点硬。我想,如果爱人和大妹都再下下功夫,或许还能吃到母亲炒的焦肉那种味道。

董自伦:国家二级作曲、国家二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市曲艺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顾问。曾任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省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杂技家协会理事。发表音乐、曲艺等作品1800余件,获奖300余件。出版曲艺作品集、音乐作品集多部。作品在“学习强国”、央视等发表。为电视剧、电影、广播剧、舞蹈、曲艺创作音乐,获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征歌金奖;省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选为全国幼儿课程教材;选为国际风筝邀请赛暨全国风筝会会歌;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搜集整理工作,担任省“非遗”、“五星工程奖”评委,多次担任艺术类与群文类职称评委。中国民歌创作杰出贡献专家、中国曲艺之乡优秀基层曲艺工作者、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连续4次获江苏曲艺芦花奖,连续2次获连云港市花果山文化奖。传略收人《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曲艺》杂志发表通讯《扎根沃土 勤奋耕耘——记连云港市曲艺作家董自伦》,介绍其创作成果。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电视片《山野里走来的作曲家》。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都市头条【夜听罗兰】。录音并制作多部诗集,录制发布朗诵作品近万首。
罗兰之声原始ID: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