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姑姑“董大姐”》
作者:董自伦
朗诵:罗兰
姑就是姑,姐就是姐,何来又是姑姑又是大姐的,如此称呼,岂非乱了套?说来话长。
就说姑吧。姑姑比我年长二十挂零,系一支宗亲,都是清白世家堂号。啥意思,这清白世家,说起来还颇有些内涵。那是洪武年初,始祖董雄避乱,从山东胶州卜居赣榆安富乡殷家庄,靠栽树植桑,垦田务农,宗支葳蕤繁衍。四世祖董杰,任孝丰知县,家中未添一片瓦,未置一垅地;五世祖董邦教,任岐山知县,清廉亦如杰祖;六世祖董志毅,任琼州府知府同知,兴利除弊,平叛治匪,遭佞臣诬报罢官,钦差抄宅,见箱内皆书籍与当票,靠典当旧物度日,方知其为官廉洁。朝廷念先祖三代为官清廉如初,遂赐“清白世家”匾额,以示旌表。打那时起,“清白世家”便成了我们宗族后人的堂号。我和姑姑同系董志毅祖一支,按照“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的辈分,姑是“淑”字辈,我是“自”字辈,喊姑姑,便由此使然。
要说因何唤作“董大姐”,这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姑姑是爷爷董毓文的四女儿,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一直没有名字,加之姑姑的性格豪放,也没有按当时的传统风俗裹脚,所以村里人都喜欢开玩笑喊她“董大脚”;十二岁那年,姑姑跟着叔婶去了青岛,在纱厂里做工;抗战爆发后,工厂停产,她不得不返回家乡,靠挑盐度日。1940年年底,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城头,动员村民抗日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识字班”学文化。姑姑那时已十八九岁,长得身材魁梧,又粗又长的大辫子通到腰眼,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洋溢着一股男子气质。她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项项工作跑在前边,担任村“识字班”班长、妇救会会长、民兵联防队队长,干得有声有色。姑姑领着青年妇女开荒种地,她瞄上了村北的十几亩乱葬岗,决计在这儿下手,但村里个别讲迷信的人不让动工,说会破了风水。可姑姑不信这个邪,一边耐心说服,一边领着青妇队,起早贪黑,挖土整平,种了一季荞麦,当年就打了两千多斤。根据地的军民吃不上盐,她牵头成立互助组,布置村民有的在家种田,有的跟她到柘汪海边,用箩筐去挑盐,凭着一双大脚板,她每次能挑一百多斤,胜过一般男子汉。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姑姑领着联防民兵,配合八路军主攻部队,冒着枪林弹雨,拆掉敌人的城墙和碉堡,拔除了赣榆县城据点。攻打朱堵据点时,姑姑报名参加区上的担架队,第一次上战场抬担架,不顾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在支前路上一展巾帼风采。几年下来,姑姑光荣地入了党,出席了区劳模大会,肖华、谢辉等军政首长亲自给她颁发荣誉证书,还奖了一头毛驴。这时,过去习惯性喊她“大脚”“丫头”的乡亲们,不管年龄大小,无论辈分高低,都亲切地尊称其为“董大姐”。
又是一年春草绿。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响了孟良崮战役,县里组织支前担架队。姑姑听说后,在城头区第一个报名参加,可区长见她是个女的,说啥也不同意。姑姑请战说:“古有花木兰从军,今天也让俺支前。革命一天不胜利,就没有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过。我是个共产党员,非去不可!”姑姑拿定主意,偷偷地跟上民工队伍出发了。当时,不光全县九千余名担架队员中只有她一个女的,就是山东全省也只有她一个女担架队员。一路上,她沉着冷静,指挥大伙儿躲过敌机的扫射,并用草木灰把担架染成了灰色,减小了目标。不慎,她脚脖子扭伤了,腿肿得像个瓦罐,走起路来疼得火辣辣的,依然咬紧牙关,坚持跑路。抬一位腿被打断已昏迷的连长,她冒雨赤脚,把蓑衣和斗篷盖在伤员身上。下山坡时,担架倾斜得快要竖起来,为减少伤员的痛苦,走在后面的她,就双膝跪着向前挪动,腿磨出血也全然不顾。伤员醒来,见是个女的吃这么大苦抬他,眼泪夺眶而出,“大姐,你让俺下来自己走吧!”“同志,不要动!你负伤了,哪里能自己走?”听罢,伤员艰难地举起右手,躺在担架上给她行了个军礼。这个情节,后来被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剧作家陈荒煤提议,写进电影《小花》里,成为那段翠姑跪行台阶抬担架上山的画面,感人至深。这次支前任务完成后,姑姑被滨海支前司令部评为特等功,荣获“担架英雄”称号,她用过的担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战地黄花分外香。随着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响起,县里组织小车队向前线运弹药,送军粮,姑姑又作为唯一的女队员,和男同志一样,“吱吱咛咛”地推着木头做的独轮车,顶着漫天大雪行进。途中,她发现河上的桥被敌机炸断,为了抢时间,就带头从水里趟过去,上岸后棉裤冻成了冰筒,磨破了腿,鲜血直流,依然跋涉不停。这时,突然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将其掀翻在地,她爬起来拍拍身上尘土,照走不误。高大壮实的身影,俨然像一尊挺拔的雕塑,伴着独轮车的咯吱声,走在数千人的前面,把军需物资及时送到前线。这次战役,她被评为“支前模范”,受到华东支前司令部的嘉奖,使用的小推车,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于是乎,“北有红嫂,南有董大姐”的拥军故事,便成为山东解放区军民啧啧称赞的美谈。记得有部观照淮海战役支前的电影《车轮滚滚》,其中的耿春梅形象,也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
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姑姑前前后后倒也担任了不少职务,曾干过山东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历城县妇联副主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还是华东地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听大伯说,姑姑曾得罪过家乡的人。那是她刚担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的时候,本家亲戚托她给孩子安置工作,未能如愿,心怀不满。我的理解是,或许姑姑当时确实没有那个权限,抑或姑姑特别看重“清白世家”的荣誉,承传着清廉的家风,宁可冒犯至亲,也不办违反党纪的事,而且这后一种理解更符合逻辑。
那年国庆期间,姑姑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朱德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还设家宴款待,赠给她一支黑色金星钢笔和一本纪念册,并在纪念册上题字:“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
自此,更多的人才渐渐明白了姑姑“董大姐” 就是英雄董力生。至于这个响亮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则有多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收藏姑姑推的独轮车旁展板上这样说明:“淮海战役期间,她用这辆独轮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被评为支前模范,一九四九年三月,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她,并为她取名‘力生’。”另一个版本则是,当时的县妇救会主任王新宇见姑姑劳动好,又肯干,就说:“自力更生,才能更好地劳动,你就叫董力生吧。”时过境迁,到底是哪个版本,现在已不那么重要了。
1952年5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姑姑作为中国农民赴苏参观团成员,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接见,赠送给她一件黄呢军大衣作纪念;1953年7月,在平壤锦绣山太阳宫,姑姑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接见,并赠送给她一台留声机作纪念。
几多殊荣,几度风霜,姑姑早已于三十年前驾鹤西去。然而,崇尚英雄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忘却为共和国诞生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如今,姑姑的故居和“小推车”展馆,均已在董青墩村开展,供后来者观瞻,成为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姑姑那不怕牺牲、负重奋进的精神,正激励着家乡人民在开创新时代的征程上踏浪前行。
欣慰之余,不无遗憾的是,斯大林赠送姑姑的黄呢军大衣,不啻为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却被表姐在姑姑去世后一把火焚于墓前,甚为可惜。

董自伦:国家二级作曲、国家二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市曲艺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顾问。曾任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省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杂技家协会理事。发表音乐、曲艺等作品1800余件,获奖300余件。出版曲艺作品集、音乐作品集多部。作品在“学习强国”、央视等发表。为电视剧、电影、广播剧、舞蹈、曲艺创作音乐,获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征歌金奖;省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选为全国幼儿课程教材;选为国际风筝邀请赛暨全国风筝会会歌;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搜集整理工作,担任省“非遗”、“五星工程奖”评委,多次担任艺术类与群文类职称评委。中国民歌创作杰出贡献专家、中国曲艺之乡优秀基层曲艺工作者、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连续4次获江苏曲艺芦花奖,连续2次获连云港市花果山文化奖。传略收人《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曲艺》杂志发表通讯《扎根沃土 勤奋耕耘——记连云港市曲艺作家董自伦》,介绍其创作成果。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电视片《山野里走来的作曲家》。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都市头条【夜听罗兰】。录音并制作多部诗集,录制发布朗诵作品近万首。
罗兰之声原始ID: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