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远梦初圆
——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首度台北合璧展
■文/彭宇文
黄公望子,九旬而立,慧根舒展。小吏蒙冤,滴漏几声长叹。痴人入道红尘外,闲看水寒山暖。揽万千气象,富春江岸,扁舟归晚。
画中情未了,碧空流转,炉火幽灵分半。休笑乾隆,钦点险成疑案。百年一渡横沧海,今日初圆心愿。忽烟波聚散,秋风犹似,雁飞云断。
【题记】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元代大画家。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注一】望子:传说,黄公望原本姓陆,其养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到他时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注二】小吏:黄公望曾任浙西廉访司书吏。后因上司贪污案连累,被诬入狱。
【注三】痴人:黄公望出狱后改号“大痴”,转信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卖卜为生。至天命之年他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可谓大器晚成。
【注四】画中情:黄公望晚年结庐隐居于富春江畔筲箕泉。从79岁时开始构思创作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期间画画停停,历时近7年,在他逝世前方告完成。
【注五】炉火:清顺治年间,《富春山居图》流转至江南宜兴吴洪裕手中。吴爱之如命,在战乱中独带《富春山居图》逃难。1650年,吴弥留之际,气若游丝,仍死死盯住藏画宝匣,竟嘱家人“焚以为殉”。在此危急关头,其侄子吴静庵“疾趋焚所”,愣是把此画抢救出来,又往火中投入另一幅画,以掩人耳目。此后《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长短两卷,身首异处。
【注六】疑案: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实为明代画家沈周临摹“无用师卷”,后称“子明卷”)被送至乾隆皇帝。乾隆如获至宝,在6米长卷上赋诗题词,并加盖玉玺。岂料第二年,乾隆又得到另一幅《富春山居图》。这下皇上犯难了,两幅画必有一真一假啊。在大臣们的附和下,乾隆竟将后一幅判为赝品,并题跋示伪。其实,这后一幅才是黄公望之真迹。【注七】初圆:由于两岸分隔,《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6月1日,经过两岸三地文化界人士多年奔走斡旋,终于促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湾合璧联展,成为两岸一大文化盛事。当然,联展之后,两卷又将分离。至于何时来大陆联展,仍属未知之数。
(20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