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十五晚上望天瞅"。这是小时候每个孩子都会背的春节童谣,现在这童谣早已当成民俗记录下来,在也没有小孩会背了。过年再也不会有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自办年货的习惯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类物资各类食品的极大丰富。人们想吃什么就随时可以吃的,很多人不再为想吃什么犯愁,而是能吃什么犯愁。几个人凑到一块总在问吃点啥呢?探讨哪家饭店又有什么新花样有什么好吃的美味。

转眼又是一年了,每每到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各类食品,把我的记忆又拉回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每家每户的生活就是解决了温饱,我们生活在农场的还好一些。我们住的老屯子叫套河屯,友谊县志记载套河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宝清县七星河乡直线距离不到两千多米,中间被七星河拦在两岸,我们叫他们河南他们叫我们河北。

河南河北的管理体制却不一样,我们是农场体制,他们是公社体制,我们是每个月都是吃供应粮,农场是按着人员所从事的工种给定粮食标准,孩子按年岁定标准。豆油每人每个月半斤,逢年过节还每人补助半斤,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多买细粮,差一点就买粗粮的多一点。我们每个月底都要去连队粮店买粮吃,公社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吃返销粮。(返销粮是公社要把每年个人家自产的粮食先上交,再由公社统一返给每家每户)。他们非常羡慕农场的生活,大多数姑娘找对象都嫁到农场来了。那时候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只有到过年家里才有肉吃,就象童谣唱的那样。

过了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开始蒸馒头蒸豆包也有蒸花卷的,家里劳动力多生活条件好的还会蒸粘豆包,烀猪蹄子、烀肘子、也会烀一些五花肉。以备过年来人去且(亲戚)拿出来吃,猪头有很多人家还要继续冻着到二月二在烀着吃,老民俗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吃猪头肉图个吉利。我们家也一样到腊月最后几天了也忙乎这些事情,这几天细粮多,蒸出来的馒头豆包不限量随便吃。家里还会买一些糖块,买的糖块也不是现在独立包装的,都是按斤称的糖块,因为买的少,所以要在三十和初一拿出来,就是家里来人了才能拿出来。我们吃的都是糖球、糖块还有桔子瓣型的,我们叫光腚子糖。

还有就是冻杮子冻梨,冻梨分几种大小不是一种品种,什么冻秋梨、大花梨最好吃的叫花盖梨,花盖梨个头小味道好。三十、初一两天都会用水化一盆,我们小孩子没有能等到完全化开才吃,只要能啃动就开始吃。我们家七七年以前就没有买过大白梨、苹果,也就没有在过年的时候吃过白梨、苹果。这两天大人们会告诉我们别往人家去乱串,就是怕孩子看到人家有苹果有梨等水果,不给你吃不好,给你吃人家也不多。过年还要遵守一些老规矩,到了三十中午小孩们都穿上了新衣服,小女孩子都有好看的花衣服,新衣服穿过初五就脱下来了,要去谁家串门走亲戚才能再穿。三十晚上吃年夜饭,那顿饭一定是要有鱼,预示着连年有余,还要有豆腐,预示着连年有福。饭桌上也有炖小鸡,这頓饭特别丰盛,小孩们真的是吃的满嘴淌油。等到晚上十二点要吃接神的饺子,吃饭前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接财神。小孩要给长辈嗑头拜年,家里给的压岁钱都是两毛五毛的。

要开吃饭了就要出去放鞭炮。那时候鞭炮买的少,我们小孩子要把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的放,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才能点上一挂鞭炮。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六分场建了一个烟花厂,我妈妈在烟花厂给湖南请来的师傅做饭。妈妈就收集起来放过的魔术弹纸筒,师傅告诉我妈妈怎么装填炮药,妈妈回家就自己做串天猴型魔术弹。那年回家我一气往雪堆上插了五十根魔术弹,还没有完全点完,先点燃的魔术弹已飞完了。六分场那年的三十晚上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整个夜空是不间断的飞着各种烟花爆竹。鞭炮声此起彼伏,放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好不热闹。三十晚上每家每户一宿是要留一个灯一直亮着。家家户户贴的对联要有一个福是倒着贴的,让小孩看见发出童音喊福到了。三十初一屋里地上的瓜籽皮纸屑等垃圾什么的不能往外扫,要往里划拉到最里边的一个角落堆放那,等到初二再扫出去。老话说如果往外扫,就是把福气扫出去了。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煮饺子,饺子皮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初五那天打碎什么杯子碗盘等,不能说“破了”碎了”要高兴的说“碎碎平安”。

到十五了家家户户都挂上自己家冻的冰灯。冰灯全是自己家冻出来的,各种样子都不一样。样式取决于用什么模具冻。冻冰灯最好用喂得锣(就是上大下小的水桶),喂得锣听说是前苏联老毛子传过来的,他口大底小很容易把冻好的冰灯拿出来。冻冰灯是要把水桶、喂得锣,深一点的大盆和各种瓶瓶罐罐装满水,把先准备好的铁丝揻成弧度放进水里,也有用麻线绳的,就是让铁丝、线绳和冰冻在一块。等到最外层的水结冰冻成型了,再把中间没冻的水倒出来,冻冰灯的时候要有个人看着,不能把桶最上面的那层都冻上,要把中间留个孔,中间结点冰就给它划开,始终保持中间是空的,这样冰灯才能冻好。冻好的冰灯,在里面放一个油灯、蜡烛点亮了十五晚上要挂在门口。孩子们就提着灯笼里面点的是嗑头了(liao三声)(嗑头了是一种小小的蜡烛),十五晚上各色的灯笼满大街。孩子们拿的灯笼真的是五花八门,大多数是冰冻的,也有用罐头瓶子做的。还有的是各种造型纸䉿的灯笼,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都有。那时候叫打正月闹二月带带拉拉到三月,到了农历三月人们又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春天种地的准备工作了。兵团时期还有过一个时髦的口号,过革命化春节,连队组织职工群众去刨粪,刨出的粪用连队的牛马车拉到地里。那个年代化肥很少,连队种地全是农家肥,谚语说“桩稼不上粪等与瞎胡混,桩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家里条件好的就会把冻的猪头烀了那天吃。全屯子里也飘着猪肉的香味,邻里之间谁家没有烀猪头的也会相互送给一点。这一天最忙的是剃头师傅,人们都会这一天去剃龙头。过了二月二真正的年就算过完了,大人们开始准备春种的事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盼望着过年了,就连春节晚上的联欢会也没几家能看完的,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再也不用等到十二点了。基本上都是提前吃完就睡觉,所留下的就是一直要开着一盏灯让它亮到初一。十多年也没有听到春节晚会流行的歌曲了,记忆中从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以外,再也没有大年初一满大街传唱的歌曲。也许是人们现在欣赏的水平提高了,歌曲也没有以前那么接地气了。过年已成了平常的日子,人们再也不用准备好多吃的用的了。个人开的饭店商铺三十、初一也不休息,各大餐厅饭店宾馆都提前推出吃年夜饭的服务。尤其这几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过年的味道更淡了。每每到过年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了。五千年传统的中国春节文化已所剩无几,真的好留念那个年代。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八百二十七期
《那道年味》-林书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