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竹林文苑游记
作者:何昌斌
前几天,下午得闲,去了地址在我们村的竹林文苑会馆两次。会馆在一片竹林深处,是馆长路宝蓮女士的家。第一次,見门未锁,敲了几下,不見主人应声,想进去看看,踌躇了一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悻悻地离开了。因为主人不在家,进入家门是犯忌的。第二次去,我骑着电动车,下了水泥路,过了竹林边的沙土路,便到了门前。门还是未锁,门鼻依然横穿着。我先前去过几次,门都是敞开,问及邻近的人,他们说主人一向外出是不锁门户的,因为屋内没啥可偷的。回想到这里,我心里思忖着,你不防盗,就不防普通人,谁都可以到里面去看看、转转。思绪走到这里,我自问,咱不是贼,为啥不能到里面走走、看看?这時,我坦然、从容地走上前,抽开门鼻,"咯吱"一声,两扇门开了。
我信步在院内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感慨良多,于是,便从兜里掏出手机,开始拍照起来。我先拍了主人的卧室,床头靠墙的玻璃窗,木框上的漆皮斑驳,有些地方已经脱落;床和与床靠着的床头柜,诉说着逝去的岁月,显露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痕迹;至于铺在床上的床单,搁在上面的枕头,早已被"呼噜爷"抓去了颜色,显得那么陈旧。走出卧室,我又看到了置在屋檐下、墙角落的厨具,我把鏡头对准了它:一张桌子被塑料布遮着,我甚至感觉这厨案称不住"一张桌子"这样普通的美称,它就是四根木棍上架着一块木板,做工极平常,简易到了不能再简易的程度。转过身,就是主人的"花园"。这花园,围栏是用砖砌成凌形孔状的矮墙,面积大约一平方米多一点,里面没有名贵花木;花园虽然小,却也是主人点缀生活、放松心境的地方。座南朝北的房子,就是《竹林文苑》编辑部办公室,我走了进去。这里面的桌、椅及摆设,与"豪华"不沾边,"现代化"气息有一些,但不怎么浓郁,却比主人的卧室"阔绰"多了。四面墙璧上,贴挂着会员的作品,有斗方、条幅及画作,充满了浓郁温馨的文化韵味。在办公室主要位置的墙壁上,贴着马恩列斯毛头像。这图像,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随处可見,现在能看到的地方很少了!在马恩列斯毛头像的紧下面,贴着毛泽东主席的半身像。站在这些伟人的图像面前,一股敬意从心头油然而生,思绪的长河,被奔涌的浪花冲开了久闭的闸门……这些伟人的头像,现在能见到的地方确实很少了。我在抖音里看到听到:拥护毛泽东的人,坏也坏不到那里去,反对毛泽东的人,好也好不到那里去。先前,我曾在一个耄耋老人的家里見到过伟人的图像,老人家深情地说:别把毛主席的恩情忘了!不知伫立了多长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开了马恩列斯毛头像,离开了毛泽东图像;我怀着感激地心情,走出了竹林文苑办公室。
我站在院子里环顾四周,除了墙上布置的文字、画景之外,院子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陈旧,那么简陋,那么朴素,那么平凡!我抬头仰望院外婀娜多姿的青竹,郁郁蒽葱,枝繁叶茂;秋日如洗的碧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这里,就是《竹林文苑》刊物的诞生地;这里,就是《竹林文苑》刊物主编路宝莲女士的住所。

在这小小的院落里,我转悠着,思索着,仿佛想发现点什么,悟出点什么,总感到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触角在心头涌动,否则,为什么不愿离开呢?慕然间,我的脑海中有一个词语,象小鱼一样蹦出来了:安贫乐道!对呀,就是"安贫乐道",这小院不就蕴藏着"安贫乐道"的境界吗!
在这物欲横流、私欲澎涨的社会,在这人们都在拼命捞钱的时代,竟然有凡人怀揣着道家鼻祖李耳"安贫乐道"的信条,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呀!
“贫”,这小院的主人外出数日,连门都不锁,不是说当今社会好到"夜不闭户、道不失遗"的地步,而是这小院里确实没有贼娃惦念的物件。小院的"贫",村干部都是知情的,书记、村长曾几次登门,动员小院主人享受国家的低保补助政策,都被小院主人婉言谢绝了:感谢村干部,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能自食其力,不需要党和政府照顾一分钱。路宝莲女士平淡无奇的语言,安之若素的心态,与那些弄虚作假,贪得无厌骗取低保补助的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小院的主人,少小离开河南老家,随父母漂泊新彊布尔津县,末完成初中学业,受当年中苏关系恶化,家庭成份影响,迁至周至县司竹公社新庙大队,已五十多年了。一个七十多岁的饱经人间沧桑的小院主人,终生末嫁,无儿无女,情操高洁,守身如玉,如今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老太婆了。按国家政策规定,小院主人早该进养老院了,由国家承担一切生话费用。可是,小院的主人,不但自食其力,还在家乡的热土上,为草根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搭建起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在支撑着她 ?
小院主人的"道"是什么?她的道,不同于《道德经》里的道,因为她是一个普通人,达不到这个道所包含的境界,也不同于"君子谋道,小人谋食"里的道,因为她没有身居高位,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是一个普通人。她的"道",我理解为:爱文学。
她爱文学,创办一个文学刊物是她最大的心愿。多年前,竹林文苑文学社办的是一份报纸《竹林文苑报》,近几年改成了《竹林文苑》刊物。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我在这小院参加了《竹林文苑》第30期发行座谈会。周至县作协副主席、县东片分会主席马井岗在会上说,现在办民间刊物不容易,国家财政不补贴,采用稿件,稿酬拿啥付,出刊经费咋样筹集,都是难事。我一旦腾出手来,一定写一篇题为《路宝莲和她的文友们》。《竹林文苑》能出刊三十期,把难事办成了。令人赞叹,可喜可贺!
“成似容易却艰辛”,这里包含着小院主人——路宝莲总编及文苑编辑们的多少心血啊!
人各有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发家致富的时侯,却有一部分人在衣食无忧的境况下,不再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而在另一个领域——文学的世界里寻觅精神上的归宿。《竹林文苑》刊物所采用的稿件是不付稿费的。路宝莲总编辑是如何联系稿件的?这些草根文人为啥不计较稿酬,甘心情愿地把稿件投给这个刊物?路宝莲女士身上有何种魅力,能把四邻八鎮,甚至西安城、咸阳市、鄠邑区、灞桥区的那些民间能写会画的人吸引到自己周围?原周至县委副书记、著名作家叶广琴女士在挂职期间,为啥选择给《竹林文苑》刊物题写刊名?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
有些谜的解开,一時难以做到,尚需時日。有些谜,我是一知半解,从不把过多的谜底畄给读者的角度出发,还是知道多少说多少吧。著名女作家叶广琴在周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期间,主管文化教育,来过竹林文苑会馆,同路宝莲有过多次接触,曾合影畄念。离开八年后重回周至县,写了《回周至》一书,被我的师范同学——原周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胜利转发到"师范同学"群里,我有幸看到了。叶广琴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她同县长杨向喜来到县府大院内一处600多年前的石碑面前,石碑上刻着当年的官训:
吾俸吾禄 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 上苍难容
叶广琴意味深长地告诉杨县长,其它都可以拆,这块石碑不能拆!杨向喜显然明白,当着叶广琴的面表示一定保畄。
震耳发聩啊,六百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官训,当今社会的一些领导干部站在它面前,会汗颜的!
任胜利副县长能转发这样的文章,叶广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能为《竹林文苑》题写刊名,与《竹林文苑》主编路宝莲合影,不能过多地说明什么,起码可以说明她们的"三观"相同吧!
她爱文学,用武训"行乞办义学"的精神为报刊筹措经费。路宝蓮在文学的道路上,几乎走了一輩子。她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广泛接逐普通百姓,写了很多作品。在第30期《竹林文苑》刊物发行会结束后的几天内,她给我微讯里发送了《写给文友们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 “……十四年来,竹林文苑在艰难中诞生,在风雨中前行。一路走来,有困苦,有欢乐。经费,是"横"在办报面前的一只"拦路虎",我本人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我想:武训能"行乞办义学",乞讨三十年,筹集2000两白銀,办三所学堂,我就一定能把"竹林文苑"办起来。我把重视文化理念的民营企业和有文学爱好的社会贤达做为"行乞办报"的首先筹资对象,并承诺在报刊上免费宣传企业产品和优先发表这些贤达人士的作品。十四年来,我们这一群草根文人,顶风冒雨,走村串户,东起细流涓涓白马河,西至沃野肥美眉坞塬,南到横亘千里秦岭山,北临浊浪滔滔渭河畔,处处都畄下了我们的脚印。我们把竹林文苑做为平台,描绘金周至的大好河山,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讴歌这里的新人新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了一方文学天地,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好坪!"好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太婆——路宝蓮,拿出当年武训"行乞办义学"的精神为《竹林文苑》刊物筹措经费,以"双枪老太婆"为榜样,率领一群草根文人,用笔墨做武器,"战斗"在周至的山山水水,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赞叹不已!
她爱文学,表现在愿做行进在文学道路上的草根文人的铺路石,愿为攀登文学高峰的草根文人稳梯子,甚至不惜做梯子,像呵护院外的青竹一样,呵护着一群草根文人!
她爱文学,还表现在一个耆年老人,仍然笔耕不辍,把"无限好的夕阳"洒在《竹林文苑》刊物上!

这就是我悟出的小院主人——竹林文苑主编路宝莲女士一生坚守的"道",矢志不移,乐此不疲。安于贫穷,以追求自己的人生信念为乐。这信念仿佛也感染了我,我心里顿觉豁朗多了!
此刻,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释然了许多!在小院主人不在家的背景下,我在小院呆了这么久,偷着拍了照,偷走了"安贫乐道"的小院精神境界!
走出小院,我合上两扇门,穿上钢筋门鼻,站在门前,久久不愿离开:小院门楼的砖墙是清水墙,没有粉刷,没贴瓷片,门楼盖是普通的瓦木结构,其造型仍然停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显得过时、陈旧!然而,门楹上的对联却让人眼前一亮:
文出竹林周山秀
苑聚草根至水长
好联,我在心里叫绝:对仗工稳,内容贴切,文词素雅,意境别致。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周至"县名和"竹林文苑"会馆名,表达了这里是草根文人的乐土,这里是讴歌"大美周至"的平台、园地!门南边的松树,距门很近,立地顶天,郁郁苍苍,枝叶精神抖擞;门北边的青竹,伸向门楼,密密匝匝,枝密叶茂,在深秋的寒风中唱着欢快的歌!
这分明是一幅"安贫乐道"的图画!
离开竹林文苑会馆,我推着电动车,走在青竹遮着寒冷北风的泥沙路上,思绪万千,遐想联篇……用一时兴起的拙作作为此次"家乡游"的结尾吧:
虚竹荫蔽泥沙路
宝墨画描清水莲
后记:一篇短文续后记,颇有小题大作之嫌!别无它意,只是对结尾联句稍作解释。联句嵌了路宝蓮总编的姓、名,大意为:她像荫蔽土沙路的竹叶为行人遮风挡雨一样,关爱、呵护着草根文人;竹林文苑刊物象一池蓮花,水净风清,芳香四溢,散发着满满的沁人心肺的正能量!
2023.11.1.初稿
2023.11.3.修改
2023.11.15第三次修改



作者简介:何昌斌,笔名秦剑、杨文武。一九五七年生,住周至县司竹新庙村。文学爱好者,在部队、学校、机关工作期间,曾在中央、省、市、县报刊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百余篇。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