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包学军,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中级社会工作师,浙江省杭州市人。
还记得我们当年的
吃劲儿吗?
又到快过新年了,昨晚梦到了儿时新年热闹幸福的团聚场景。
那时候每逢过年,我家也算“大户”人家了。父母养育了我们四个姐妹,三个姐姐再各加一大一小,有十几个人,满满一大桌子人围坐着吃饭。
虾油鸡、油焖大虾、老鸭煲、酱鸭鹅肉、鱼干鳗干、鱼圆蛋饺、走油肉、红烧蹄膀、炸春卷、八宝饭……等菜品,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
我们手和嘴并用,个个吃的满嘴满手亮闪闪油花花。
一餐跨二年,这也是我家每年吃的最漫长的一次家庭聚餐。所以,父母还会特意准备一大盆茶水,让我们吃饭中途休场时洗洗手,顺便吃点炸巧果、年糕片、花生、瓜子、糖果、山楂等零食。
为了这顿丰盛的晚餐,父母几个月前就开始陆续准备了,采购食材自己加工加料完成。
“小阿姨有馋嘴痣,我要跟着小阿姨的节奏吃菜”。”
当时还在读小学的二侄儿,长的清秀帅气、虎头虎脑,奶声奶气说的这番话,惹得哄堂大笑。
小小的他使用筷子还真一点不含糊,跟随着我筷子落盘的每道菜,一丝不苟地夹起吃着,狼吞虎咽,吃得满嘴流油。
特别是吃到清蒸大鲫鱼时,只见他灵巧地用筷子轻轻地找准位置左夹一口,右夹一口,中间夹一口,两边再夹一口,来回几十夹,只见口口都是鱼肉,不带一根儿鱼刺。一条一斤多的大鲫鱼肉即刻下肚,最终,只剩下一条完整有致的鱼骨头架子,尽显炉火纯青、淋漓尽致之气势,。
鱼背能如此游刃有余挑剔干净,确实让人惊叹。小小年纪这般吃鱼劲头,这般魄力,当时让老父亲笑眯了双眼,让大家着实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记得当时父母吃的并不多,他们喜欢看着我们围着桌子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样子,此刻,心中肯定倍感欣慰和满足吧。
回想起侄儿吃鱼的技能,不禁想起丹东的一位吃货好朋友。这位朋友很热爱自己的家乡,经常给我介绍丹东的美景和美食,每年都会邮件丹东当季的美食。
让我知道有一种美味水果叫“软枣”,口感类似小猕猴桃,但更多汁鲜美。它的吃法更带劲,只需轻轻咬一小口皮,然后缓缓闭上眼睛,深深吸食一口,溢满酸甜清香。
按照这位朋友讲述的吃法,果然沁人肺腑,有一份难于言表的满足。
有父母味道的美食,至今想起,还会涌起一股振奋人心的吃劲儿,
小姐姐小时候贫血,父母常常隔一段日子,买来一大块猪肝,先用清水冲洗一下,切成小块,洗净后,用盐水浸泡半个小时,再用手使劲捏几遍,把里面的血色水捏出来,然后煮熟沥干水分待用。另外烧一锅盐汤水,加些油鸡汤更好,完全冷却后,放入同样冷却的猪肝,浸泡一个晚上后,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虾油猪肝就完成了。
工作繁忙的父母,嘱咐小姐姐每天都要吃,当作零食一样食用。于是,小姐姐每天都会吃上几大把,连续几个月,等到差不多要吃乏了,她的血色素也恢复正常了。
前几天,我和小姐姐在临安小住,小姐姐突然非常想念儿时的虾油猪肝。于是,按照她父母当年做虾油猪肝的程序,做了满满当当一大盆虾油猪肝。
味道大致还是那时候的味道,但已经不敢多吃,也不愿多吃了。可能是现在选择食物的品类太多了,反而期待少了,好像失去了那份激情与兴奋劲。
少时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对于其中一段栩栩如生描写有关汤包吃客的文字,印象非常深刻。
说的是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理。”
少时读到这一段文字时,我每每忍俊不禁,感叹还真是二位可爱的吃货啊。如今再读,更是肃然起敬,感受到吃客的风度和格局。
也许越是普通的食材,越发能让平凡人引起共鸣。许多对家人思念,对青春怀念的情愫,有时候就寄托在某些食物上。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那样一个味蕾的记忆,有的人半辈子都在找寻记忆中的味道。
面对食物,我们要心怀敬畏和感恩,在美食的仪式感中,可以找到更多的乐趣和美好。愿我们在某一刻,还能保持那份大快朵颐的劲头儿。
2024年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