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君子文化,繁荣桃乡文明
杜先锋

山东省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山西麓。北纬35°53′至36°19′,东经116°28′至116°59′。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肥城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C,年降水量646.3毫米。境内资源丰富,有汶阳、康汇两大富饶平原;有驰名中外的肥城桃;有煤炭、岩盐、石膏、等矿产资源,其中埋煤面积10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大隐蔽煤田之一;岩盐储量55亿吨,且埋藏浅,易开发;另外还有大量的石灰岩、花岗岩等建材资源。

大自然赋予的地理环境条件,是肥城先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栖息之所。他们在这块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先有虞舜都君庄,后有大儒“君子”左丘明,又有孔子高徒有子冉子。祖先们的尚德崇文思想,在肥城大地滋润蔓延,化育为厚重的君子文化。今天我们重点领略一下君子文化中的“三圣文化”。即关于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膑的故事。

1.史圣左丘明

(一)何谓“史圣” 左丘明(约前540至前452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文史巨星,姓丘名明,是春秋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鲁学奠基人之一。

在曲阜档案馆发现的明末记述左丘明家世生平的著述记载:“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50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即今石横镇横渔村人。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官,史称其为左丘明。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才识渊博,任史官刚正不阿,秉笔直书,深得鲁侯器重。孔子亦视其为君子:“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脸色,过分地谦恭(低头哈腰媚态十足),左丘明认为这种态度的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同他友好,左丘明认为这种行为的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这也说明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行端庄,值得信赖。

左丘明与孔子共同乘坐车辆赴周朝国都观阅周史。由于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在他脑海里掌握了大量列国史料,为他创修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历尽艰辛,编著了历史上著名的《左传》或《左氏春秋传》。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记述祥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书,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作。

左丘明还根据史料,口述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是说,在编纂过程中,他不幸患眼疾而失明,世,与《左传》珠联璧合,成为中华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瑰宝。因此,左丘明被称为“史圣”。
(二)桃都缘源

明清肥城县志载,肥城有过华庙、晒书城,为孔子过肥的圣迹。孔子过肥,曾发感慨之词,多书尽载,其中,在乐正子春告弟子语中传世:“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孔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约公元前452年,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其生前嘱托,安葬于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金朝翟升(宋金时期平阴人)的《题左丘明墓》诗中说到:"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雄葬此中。愚俗岂知贤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宫。垅头藉藉人相践,泉下悠悠恨莫穷”。对左丘明的敬仰感怀之情溢于言表!也说明金朝重修过左丘明墓。以后(明)各朝代也多有修葺左圣明之墓者。左丘明逝世后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汉初,肥城设县伊始,即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历代封建王朝的认定,《左传经舍志》的记载是可信的。即左丘明的墓地、祠庙与故里均在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横鱼村。
(三)足迹探寻

左丘明文化旅游区。2006年石横镇编制旅游规划,把以左丘明陵园和左丘明湿地公园为主要景点的区域,列为左丘明文化旅游区。主要分布在东衡鱼、前衡鱼、后衡鱼三个自然村,新泰临路石横段以北,南高余、中高余以东,特钢路以西。其主要景点包括左丘明文化馆、左丘明墓、左丘明手植银杏树、舜井唐槐、丘氏故宅、丘明湖湿地公园等。左丘明文化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左丘明史学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些景点既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有波光粼粼的水上仙境,令游人流连忘返。
二、商圣范蠡

(一)何谓“商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以后,范蠡因避君而展转来到肥城陶山经商,带动了周边百姓共同富裕起来。为此,山前很大一块地面,战国至秦汉以后相当长的时间,被冠为“富城”县。清顺治十六年,肥城知县史廷桂在陶山范蠡祠,撰刻一幅楹联:“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高度评价颂扬范蠡的人格精神。陶朱公经商致富,乐善好施,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被司马迁赞为“富好行其德”。范蠡就是一个富而好德的商圣,也是世界的商圣。
(二)桃都缘源

司马迁《史记》载:“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中亦记载“越后(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
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寺。” 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军事家范蠡,巧用美人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夫差,为逃避官场的险恶,携心上人西施一起,来到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处女地陶山。这些有范蠡祠、幽栖寺等古迹为证。其中的幽栖寺遗址位于范蠡墓南。始建于汉代,是范蠡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遗址石刻云:“陶朱幽栖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唐、宋、金、明各代对幽栖寺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香火最旺的年代到过800多个僧人。

2013年春节后,幽栖寺村村民在村后水库边的一口井中发现并挖掘出了明代、清代及民国三个时期的石碑共八块。经专家考证,其中三块系明代重修幽栖寺时所刻。有一块是明崇贞七年立,碑上刻有“太史公纪范蠡避地居陶,陶为通衢……”;另一块上刻“幽栖寺何为而名世,以越大夫范蠡自春秋迄于今也”。这些石碑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专家学者关于范蠡死后葬于陶山和范蠡墓在肥城陶山的论证。

当时,陶山处干齐、鲁、魏、赵等国的结合部。 这里舟车交通方便。山前有约三十平方公里的湖面,船只通过水连接汶水、济水、东平湖等,直达中原各国。范蠡入肥后,隐居于陶山之阳的幽栖寺。

陶山内草木葱郁,湖边土地肥沃,气侯适宜,资源丰富。范蠡以此为天下中心,开始了经商活动。他在山脚下,建筑房屋,置办田产;利用山坡地发展畜牧林果;利用水面养殖鱼虾鹅鸭。几年时间,很快富裕起来。接庄。可说店铺众多,买卖兴隆。又建设各种手工作坊,聘用大批贤德之人,把产业和商贸管理做得井井有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范蠡还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很快使陶山前近百里的地域内,成了各国商人来往的交易中心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之地。由于陶朱公经营有道,致富有方,三致千金,遂至巨万,积累了亿万的财富。明朝于慎行赋诗陶山怀古:“越相何年隐,齐山旧有名。地连肥子国,路出铸乡城。……临池怀往绩,颇识种鱼情”。
范蠡后卒于肥城,葬在陶山西崦的山坡上。
(三)足迹探寻

范蠡西施陶山风景区位于肥城市北部湖屯镇境内,属泰山山脉,是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分区。中华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是中国早期商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这里被誉为物华天宝,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风水宝地。
陶山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天然石洞星罗棋布,有72名洞,洞洞都有美丽传说。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一部分。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环山抱水此地即是蓬莱”。
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0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竹林寺、朝阳洞等。

朝阳洞内西壁和北壁布满石雕佛像,分上下四层。上部佛龛内佛像矮小,有22尊。下部佛高1到2米不等,有12尊。
洞内石佛造型坐立各异,姿态端庄,面部安然慈祥。
雕刻艺术之高超,造型设计之绝妙,令人叹为观止。小泰山西连陶山,北和东北部与长清接壤,是两县的部分交界处。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494米。

山上文物风景点恰似东岳泰山,自古就有小泰山之称。山上有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玉皇顶、小泰山碧霞宫、娲皇宫、玉皇洞、王母洞、八仙洞等景点,因而自古就有小泰山之称。形似泰山,神似泰山,景色十分壮观!

陶山古迹是肥城灿灿烂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诉说着范蠡传奇而动人的故事,铭刻着范蠡高尚为商品德。

三、武圣孙膑 
(一)何谓“武圣” 孙膑本名叫孙伯龄,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

《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岁有孙膑”。孙武死后100余年出了个孙膑。史记又载,“膑生于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以上所说阿为东阿,鄄为鄄城。
孙伯战国时期属齐国管辖,处在东阿和鄄城之间,因而推断孙膑应生于孙伯。这与历史是相契合的。孙伯周边孙姓居多,据谱蝶记载,多为孙膑之后代。根据孙伯村《重修三世佛殿碑》(南宋25年)记载推断,该村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亦与历史相契合。孙膑本名叫孙伯龄,后演变为孙伯。故孙伯村因孙膑而得名。这一点《山东通志》、《泰安县志》、《山东省地名志》均有记载。《史记》载,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入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之齐。齐将田忌善客待之。”其大意是孙膑曾与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已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世人面前露面。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刑罪犯的身份暗中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识到孙膑的才能,于是就偷偷地带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像待上宾一样对待他。

孙膑逃到齐国以后,如魚得水,蛟龙归大海,通过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以逸待劳、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减灶计、射杀庞涓、俘虏魏太子申这些辉煌经典战例,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孙膑。孙膑以此名扬天下,其兵法能流传万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桃都缘源
《山东通志》记载:“膑东与齐,师与鬼谷,隐于云蒙″。据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泰安县志》载:“相传七国时,袁达据此为寇,孙膑收复之,故`孙白′或孙伯,盖因孙伯龄名也。”

孙伯境内有蝎子城遗址,石碑记载:"蝎子城生蝎九结,与他地异,此城二虎把门,九蝎甩尾,易守难攻,孙膑久伐而不得,令山改名,原东虎山、西虎山改为东坞山、西坞山,直对蝎子城的山改为鸡山,取鸡降蝎子之意。″战国时,袁达、柳木亲兄弟为避战乱,来到虎山栖身,但仍摆脱不了齐国的乱政。于是兄弟二人同部分百姓揭竿而起,时间不长便聚集了几千兵马,专和官府作对。二人带着人马到虎山脚下,选定了蝎子城这块地方,安营扎塞,修筑城堡。有了立足,人马越聚越多,气势越来越大。当时此地属齐国管辖,齐威王闻讯又惊又怕,多次派兵去攻打,都因地势险要,打了败仗。齐王闻讯后大怒,接着传令派大将孙膑亲自挂帅出征。孙膑率领大军来到城下,并没有忙着下令攻城。而是把兵马摆在孙伯村一带驻扎下来。他带着人每天查看地形,从地形上来看,蝎子城有东虎山、西虎山,山城二虎把门之势。后边黑风口是九结毒蝎甩尾处,加上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因此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孙膑下令先断城内粮草,把城围了起来。古时候兵家忌讳比较多,孙膑认为齐军几次攻城,失利多是犯了地名,虎山是猛虎把门,两条通道是虎口,虎口意进难出。于是,他便令两山改名,东虎山改为东坞山,西虎山改为西坞山。并把正对着的一座高山起名鸡山,因为鸡不怕五毒,能吃蝎子。孙膑也不下令攻城,他认为季节不对也不行,春夏季节蝎子比较活跃,只有到了秋天,蝎子入蜇才好降服。同时,齐军还大练刀枪,养精蓄锐。而城内袁军,因长期被困,粮草紧缺。等到了秋天,齐军大举攻城,一场恶战,城堡被破。曾活跃一时的袁达柳木造反被镇压下去。孙膑顺便将袁达柳木收服为徒,隐居此地。 齐威王为纪念孙膑的功绩,在齐军摆兵的地方,修了孙膑陵,建起孙膑庙。
孙伯村村北有一大片古墓,群众叫他油篓坟,据说每个坟穴内都埋着十几具尸体,都是当时齐军战死的兵马。如今,蝎子城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经常有大量的古代兵器出土。
(三)足迹探寻

云蒙山风景区位于肥城市孙伯镇,海拔343米,山体植被茂盛,花艳草鲜,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风光旖旎,素有北方植物王国之美誉。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孙膑、庞涓曾在此斗智斗勇,留下了孙伯陵、锁鲁城、古寨门、古塞墙、古兵营等众多遗迹,极为壮观。孙庞檀是云蒙山白云庵两侧的两棵古青檀树。庞涓化作青檀,自知己错,低头无语,羞于对人,称无头檀。孙膑檀,虽歪脚扭腰为残疾之身,却浩然正气,一派君子形象。两棵檀树,一脉相连,叶锁枝缠。

清朝有一独善居士,留下谒孙膑檀诗,“寻师陌路入一门,争功骨肉自相拼,历尽人间纷争事,化作檀树警后人”。对后人颇有启迪。孙伯因孙膑而得名。云蒙山因孙膑而声名远扬。山南的泰山行宫岱阳观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建有“行宫大殿”、“吕祖殿、“药王楼”、“文昌阁”。云蒙山景观众多,有观日峰、览月峰、望鲁台、燎星峰、落凤岭五大山峰,有千年“青檀”、“紫檀”树等。山下有千亩核桃园、千亩板栗园、十二华里的凯特杏园、汶河流域大桑园、农业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汶河银滩绿树成荫,生态环境极佳,是全国“林网千家村”。2007年云蒙山被评为泰安市级森林公园,2008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云蒙山生态文化旅游节。
肥城,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遗产。肥城名人文化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肥城市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开发,获得城市品位的提升。一个崭新的文化城不断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2022年6月于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