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拳拳心
作者/王耀群
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有一位周至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塔一一周明老师。
听说他刚刚过毕90华诞,虽然,老寿星被祝福的喜庆气氛所包围,但因寒气的侵扰,这个冬天,对于周老师极不友好的“摧残”和折磨着一一咳嗽、乏力、精神不爽、咽喉不舒、出语吃力……这是我在与周老师通话中感觉出来的。
在筹备创办《周至春秋》杂志的过程中,倾注了周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关心。三年前,应我之邀,周老师题写“周至春秋”刊名,一次写了3付,有撗排书写,有竖排书写,通过快递邮给我。当我收到后回电话,周老师极为谦虚地说:“因为阳了,身体状况不好,把字写不好,你选着用。”我倾刻感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深深的自责,我的邀约,给周老师造成极大的不便。而周老师,竞然不顾染疫不舒,克服困难,满足了我这个小老乡的请求,并赐美文一一《回望忠实》,祝福创刊顺利。
在举办《周至春秋》创刊号首发仪式的前一周,我给周老师打电话告知会议的筹办情况,并发了邀请函。听到创刊号已印刷出版了,奉献于读者,他很高兴。自责道:“我就想飞回去参加你们的文化盛会,只是我的身体太不争气了,卧床治疗,出不了门。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大家。”我十分感动,反复感谢和安慰周老师。周老师说:“我人回不去,我给大家发祝贺信,把我的祝愿带给大家。”我连忙说:“好,好。我让主持人把您的贺信在会上念。让大家分享您的关怀和祝愿。”
《周至春秋》杂志创刊号首发仪式当天,作家吴兰兰女士给我打电话说:“周明老师给我打电话询问发行会开得怎么样?刊物怎么样?我给周老师说,会开得很成功,人多,规模大,组织严密,气氛很好。刊物厚重、大气,印刷精美,作品质量高,内容丰富,栏目设计精心。是一个很好的刊物。周老师说那就好,那就好。”
首发仪式第二天,即元月21日下午,县文旅局高旭东给我打电话:“你给周老师回个电话,周老师给你电话打不进去。”我立刻给周老师打电话。周老师问我:“会开得怎么样?”我简单地汇报了首发式会议的基本情况。周老师表示:“很不容易,你要撑起大旗,把咱周至的文化人带领好。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来。”我说:“我努力办好刊物。不辜负您的希望!”周老师又说:“你尽快给我寄几本刊物,我想一睹为快。”我说:“好。今天就寄。”结果,到手机上找不到周老师的住址,又不好意思再打扰周老师。一筹莫展之计,我又想到了吴兰兰女士,打电话向她说明了情况。很快收到了吴女士发的周老师住址的信息。我就带了几本《周至春秋》杂志直奔快递站,办好了快递手续。并放了留言条:“请周老师除自留外,代我分赠陈书记和乡友会王保甲会长。”
今天下午,我应邀在仙游寺给中科院一位唐院士与西安盛唐书画院几位艺术家介绍周至的历史文化期间,又接到县文旅局高旭东的电话。“周老师打不进你的电话。你赶快给周老师回个电话。”我随即打通了周老师的电话,问:“周老师身体恢复得好一些了吗?”周老师说:“好多了。”但,我还能听到周老师的咳嗽声。“你寄的刊物收到了。很精美,很不错。你们干得很好。要坚持办好。你给我转送刊物的任务,我给陈书记打了多次电话,都没有联系上。你另找与陈书记熟悉的人,从我这里把刊物取走,交给陈书记。我的任务就完了。刊物放在我这里送不出去,我总想这事。”我说:“好,我另找人找你取。转送陈书记。”于是,我就电话告知在京工作的一位田姓乡友,周老师也相识,田乡友说他出差了,年后再取再送。我便用短信告知了情况。周老师说:“那就等他来取。”我再次说:“请您保重身体,早日康复。”并说:“开春,我带几个编辑去北京看望您。”周老师致歉谢绝。
通话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幸运、温暖和感激之中,周老师抱恙关怀家乡文化事业的拳拳之心、绵绵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肃立禅房二楼窗口,静静地凝望着巍巍耸立的佛塔,眼帘慢慢幻化出周老师和蔼可亲丶慈祥伟岸的高大形象……

附一:周明老师给《周至春秋》杂志首发仪式的贺信
当我知道《周至春秋》杂志首发式举办的消息后,非常振奋,也非常高兴。我虽在遥远的北京,很少回来,但是却心系桑梓,经常情不自禁地关注家乡,关注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新鲜事,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由王耀群同志负责的《周至春秋》,从组稿、编辑、审定到印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下,纸质的报纸刊物运作困难,不少报刊难以为继,而《周至春秋 》却偏偏在这时候诞生,可见王耀群和他的同事们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应该钦佩的,值得尊敬的,更是值得庆贺的!我不能回来参加会议,只能以短信的形式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个刊物对于周至的文化建设,思想发展,必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刊物办得有特色有品位,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刊物越来越出色。
(2024.1.20)

附二:吴兰兰女士给《周至春秋》首发式的贺信
王耀群先生好!
感谢您邀请我一起见证、庆贺《周至春秋》的首发仪式。
《周至春秋》的诞生,标志着家乡的文化园区又添新枝。
众所周知,创办一份纸质刊物有多难,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不可预知的困扰。但是,在县领导的支持下,王耀群先生和编辑记者们筚路蓝缕,知难而进,好梦成真。当我手捧杂志、翻开一页页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篇章时;当我暗自赞叹装帧精美和每个栏目的精心设置时,我被编辑们的辛勤付出深深地打动了。
办杂志难,当编辑更难。一个好编辑如同一个好裁缝,是需要汇聚智慧与火花的;是需要对当下世事无常、风云莫测的信息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诠释的。我深信《周至春秋》的抱负和魄力。
我衷心祝愿《周至春秋》鼓励创新、弘扬民族特色,给家乡文学爱好者建立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发现人才、扶持人才。真正创出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
(2024.1.20)

在《周至春秋》杂志创刊号首发仪式上的讲话《周至春秋》杂志创刊报告
《周至春秋》杂志总编王耀群
尊敬的田主席、王主席,尊敬的各位乡贤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我受周至县传统文化学会和周至春秋杂志社的委托,向大家作《周至春秋》杂志的创刊汇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周至春秋》杂志在乡贤们的关怀下,在众多文友参与支持和杂志社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筹备与工作,终于付梓印刷,奉献于读者。这是周至文坛一件幸事,可喜可贺!
《周至春秋》杂志是周至县传统文化学会(研究会)创办刊物。学会成立于2017年底,是政府审批登记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组织。业务主管部门是县文旅局,管理机构是县民政局,审批机构是县行政审批局。每年都进行年检。学会会员主要由退休干部、教师、社会文化艺术人士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组成,还有部分在职干部、教师参与。学会成立后,同仁们就酝酿创办一个刊物,经过几年的筹备,近两年时间的策划组稿编辑,精心打磨,多翻雕琢,众手合力,今天终于成册。这部承载着文化成果与希望的文化产品,以其俊雅风韵,庄重地步入文坛,呈现在读者面前。
《周至春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崇尚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思想,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记录时代,建立乡友交流平台,凝聚各界智慧,讲好周至故事,助推周至发展。传播正能量,净化心智,高雅生活。


《周至春秋》是地方性公益性大型综合性文史杂志,是会员和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交流、研究、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周至春秋》的办刊宗旨是展示成果,繁荣文苑。弘扬传统文化,宣介周至人文。搭建交流平台,崇德尚文,守正创新。初步设想为季刊,每年出版四期。刊物编印经费自筹,主要由社会爱心人士和优秀企业家捐助。学会班子成员和杂志社全体编辑人员、创作人员皆为义工,不取报酬。出版刊物向会员、单位、学校、社区、企业、各地乡友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赠送。刊物名称为乡贤作家周明老师题写。刊物内设:文史研究、文苑浪花、风华人物、名企风彩、书画与评论、诗词歌赋、县域风情、史海钩沉、美丽乡村、社区新貌、杏林漫步等栏目,每期根据稿件特点,增减变换栏目。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县域人文特色、刊物艺术特色。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异彩纷呈。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公德,贴近读者。践行“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鸿儒情怀。贯彻和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遵守公德良俗。欢迎作者积极投稿。欢迎社会爱心人士和优秀企业家大力支持!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乡贤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文化人的积极性,凝聚大家的爱心与才智,遵守党纪国法,规范规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笃志以成,把《周至春秋》办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青少年,有益于文化人,更有益于天下周至人勾通交流的精神家园、智慧家园、陶冶情操的家园!

《周至春秋》犹如破土而出的豆蔻,迎接着柔美妩媚的晨曦,沐浴阳光雨露,犹如青萍之上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蓓蕾,绽放着娇艳与芳菲。她犹如春风摇曳着的纤纤柳丝,飘动在读者的眼帘,点缀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她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激荡在拥有者的心海,开垦出一片明净的精神圣地!
《周至春秋》如步履蹒跚的婴孩,娇嫩而脆弱,渴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呵护和支持,给她阳光,给她雨露,给她爱心和温暖,祝福这株文苑幼苗茁壮成长,可期成栋!
最后,再次感谢关怀、支持、参与《周至春秋》杂志创办的各界贤达。感谢大家拨冗冒寒莅临会场。感谢粮贸宾馆的总经理刘安都先生暨全体员工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和奉献。祝福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吉祥安康,兴旺发达,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24.1.20


《周至春秋》首发式讲话稿
李 彬
各位乡党好,大寒之日见到大家很高兴,很温暖:
接到邀请,一直在迟疑,回不回来,回来了干什么;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说真话还有没有人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近乡情更怯的想法,是因为有着前车之鉴。真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遇。但我仍然愿意同在座的各位一同现实反思。我们常常喜欢听周至历史悠久,文化鼎盛,文脉厚重,但现实往往会打脸,文化也罢,文艺也罢,周至都落伍了许多。我搞了多年的评论,对各地的文化样态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不虚美,也不隐恶,感受应该是客观的。比如,这么大的一个县域竟然没有一部弘扬抑或宣传地域文化的连续出版物。也可以说是文化名片。也许,今天《周至春秋》填补了空白,但它能坚持多久。能达到什么档次。还需拭目以待。我希望大家赋予更多的关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要有包容之量,让萌芽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生命力长久。
人类的天性,是无知,而非愚蠢。人本能的追逐能量更高的事物,比如财富、学识、能力、相貌,甚至出身、人品、健康、心性等。所以一个人最终进化成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关键就是看你在的圈子是哪种,处的环境是何方?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时代的折射和历史的观照,文化的重要性在于让人们去认识自己的根,地域文化是保持自己族群独立性的一个最佳精神所在。费孝通先生认为: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我和耀群先生谈及《周至春秋》时,就对周山至水衍生的人文风情特别神往,正是地域文化的浸淫,滋养,才孕育了一代代文化天才,也赋予了他们骨子里的浪漫。这份浪漫是当时的春种秋收风花雪月,是时过境迁后的苦辣酸甜爱恨纠缠,也是百年后云淡风轻的风趣谈资。因之,我希望刊物有着清晰的方向感:立足周至,放眼文化,怀着对母土深沉的热爱,透过岁月静好,揭示当下生活中的质感,折射出人生的戏剧性;不乏温情与善意,甚至有着悲悯。也希望打开这本书,周山至水,村寨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关中的风土人情,浪花般汩汩涌出,不绝如缕,让人感受到岁月遗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首田园牧歌。就我的编辑经验而言,征稿一定要有质量,宁缺毋滥。有了好的稿件,即便印刷不那么精美,也能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首先我要提供好的稿件。什么是好的稿件呢?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写文章不能玩文字游戏,首先需要征服自己,先问问自己写的东西自己信不信,自己立起的价值追求是否身体力行在坚守,如果今天一套明天一套,骑墙观望随风倒,别说读者瞧不起,就算自己也应该鄙视自己。我的文章欢迎大家批评。
春节在望,未来可期。中国人最喜欢的8个汉字:富顺寿安,谦正康好,说透了人生,愿你我的生活,天寒心暖,日新月异。
谢谢大家。
2024/1/20


任胜利的贺信
(周至县政府原副县长、
西安市城改办原主任)
今天是元月二十日:腊月初十:绝对是个良辰吉日:人们期盼已久的《周至春秋》终于破土而出: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这是周至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祝贺:道喜:深深祝福。周至是文化大县:驰名遐迩:前些年的巜周至文艺》:巜周山至水》办得很有特色:虽说因多种原因暂时冬眠:但它为宣传周至功不可磨:影响深远!天地有真情:文化有传承:今天:巜周至春秋》像腊梅含苞欲放:是梅花芬芳吐香:它的出版发行无疑又是对周至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山河披银装:瑞雪兆丰年:愿此美景留:玉树琼花香:衷心祝愿巜周至春秋》健康成長:办出特色:享誉天下:春秋不老! 任胜利呈上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王耀群,周至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高中语文老师、县委党校教员、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局长、县史志办主任、副县处级干部等。主编过二轮《周至县志》《周至县村镇史》《周至县组织史》等,现已退休。文化爱好者。现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春秋》杂志总编、周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参与周至县传统文化研究会、周至县财神文化研究会及周至县孔子文化学会等社团组织的活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