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2期 总第593期


乔后盐马古镇(叙事诗)
作者 毛诗奇
主播 殷利民
去乔后盐马古镇,
务必要翻过罗坪山高耸入云的屏障。
去滇西盐都乔后,
务必要越过黑潓江汹涌澎湃的巨浪。
去乔后路途迢遥,
去乔后山高水长。
乔后因盐而百年崛起,
乔后因盐而鼎盛辉煌。
一颗曾经熠熠生辉的明珠,
一一大理洱源乔后盐马古镇。
在明末清初的古时候,
一个白族牧羊人,
在这里放养着一帮羊群。
羊儿们常爱聚在一个崖塘边饮水,
羊子长得体壮膘肥。
牧羊人十分好奇,也捧了一捧水尝了尝,
发现那泉水有着淡淡的盐的味道。
一传十,十传百,
乔后原驻民便来这里背水。
用它腌肉,
用它煮菜,
老天赐福,
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直到这股泉眼的泉水供不应求,
于是人们学会开山凿岩选取盐矿,
泡成更多的卤水煮成盐巴富了乔后古镇。
岩盐白得像罗坪山上的积雪,
马驮人背,
盐筒子在驮子上闪闪发光。
它迎接过大理马帮,
鹤丽马帮,
腾越马帮,
西藏马帮……
古镇中心建起了八十座煮盐大灶,
几百口大铁锅年年熬盐灶膛膛火不息。
盐灶红红火火,
盐锅昼夜沸腾。
户户财源滚滚买田置地过上了好日子,
盐的滋味把乔后人灌醉。
“乔后井”的声名一时鹊起,
文化之风也随之在这里吹开文明的花蕾。
杨氏兄弟因煮盐成为乔后首富,
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豪宅,
成为滇西远近闻名的杨家大院。
这座大院是大理双廊白族建筑大师李文秀的杰作,
它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之大成,
演化出“六合同春”的独特构想。
鹿与鹤同享春色,
寓意长寿与富贵,
这该是怎样的美轮美奂景象!
乔后古镇因盐而富裕,
杨家大院因大师手笔而在滇西名扬。
随着时代的进程,
采盐制盐的科技也在突飞猛进。
采盐岩的巷道在大山深处的井下纵横交错,
运盐矿的电机车在轨道上飞奔。
真空制盐的新技术取代了烧柴烧煤煮盐的老式方法,
汽车排成长龙把千万吨晶莹的食盐运往城乡……
而今,一座北山被采空了,
山上的人家已被政府安置搬迁移民其他乡镇。
为了更多人健康生活的需要,
也为了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口感,
乔后古镇就这样献出了整整一座盐山!
而今,乔后盐井的硐口已被封闭,
烟囱也不再冒烟。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闲置在一旁无人问津,
成了历史的一个尘封的见证。
名扬八方的盐都乔后古镇终于沉静了下来,
只有原先的居民还在那里生活、农耕,
守护着这座为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滇西盐城。
2024年元旦至1月27日晚上7时22分完稿于世纪城茗春苑陋室
~~~~~~~~~~
编辑 曹立萍
作者 毛诗奇

主播 殷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