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泸州名医王仁叟系列之五
作者: 渠公

王仁叟公著作《新中医五种》(初名《革命医学》)
程天灵,泸州名老中医,名重当世。很少人知道他本是教书先生,成年后改投刘步农门下学医。艺成后悬壶十年仍寂寂无名,1936年开始在泸州执业。次年泸州大瘟疫,拨云见日迎来转机,一战成名。
1937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天花疫情席卷泸州。春天是疫病易于发作的季节,民间称作“春瘟”。入春以后,城里出现了天花,孩子出痘子了。那时泸州还没有掌握天花疫苗技术,天花年年有,事属寻常。人们有些害怕但并不慌张,可以靠感染一次病毒获得终生免疫,除了病死的和一张麻皮脸,看不出曾经感染过的痕迹。但这次有点不一样,起先天花只是这里一个哪里一家,很快就蔓延开来,不仅孩子,有些没感染过的大人也出痘子了。而且病情凶险,有人发作后没来得及施治就一命呜呼。天花大爆发,城厢到处哭声,人们真的怕了,医生们手忙脚乱。市救济院一下子出现了两、三百个病儿,生死一线。危急之际程天灵悄然出手,很快控制了救济院疫情,患儿一个个转危为安。消息传开,病家纷纷延请。一场猝不及防的大疫,在这位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医生手中消弭于无形,程天灵一时名声大噪。
泸州城渐渐风平浪静。事后泸州中医界同业公会摆酒庆功,酒酣耳热之际,救济院院长李春潭希望程天灵留下他治愈天花的验方,让同城医生共享,以防疫情再现。李院长提到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拯救苍生、广种福田、但愿柜上药生尘等古训。话虽如此说,作为医生谁不知道医方是医生的心血结晶,一个有效的单方不知要经历多少治验才能从经方中提炼出来,那就是医生的饭碗。程天灵这个验方经此一役,够他一辈子吃穿了。何况中医施治往往循序渐进,哪有一剂方药下去就手到病除的好事呢?那是民间传说。这个建议有点唐突了。这事的经过不得其详,总之最终程天灵真的拿出了这部《痘麻症治》书稿。泸州市救济院出资,李春潭、王仁叟、刘步农、王敬臣次第为程书作序,泸县鸿文石印书局印制(此书孔夫子旧书网目前有孤本售,标价9200元)。其中,首序李春潭是救济院院长,事主,三序刘步农是程天灵师父,四序王敬臣是出版捐资人。三人勒序俱属当仁不让,内容多敬辞。唯有王仁叟二序众望所归,就事论事。所以后世提到这本书稿往往只提“程天灵著,王仁叟序”,“该书倩泸邑名医王仁叟勒序,泸县鸿文石印书局代印。”

我们简略分析有关序言内容,那里保存着一些文史信息。
关于程天灵。程天灵早期资料不详,刘步农序言里说他先做“中小学教授”,后来“感世退隐”,拜入“门下”学医。因为刘步农曾任教于王仁叟开办的鸿仁医校,有关记载据此说程天灵也是王仁叟的学生。从年龄看程天灵小了王仁叟24岁,悬壶之年王仁叟已获重名,参师事似也有可能。但在王仁叟序文里却只字未提师生情节,文中称程天灵“程君”,“吾友”、“忘年交”,“朋侪”,似乎同辈论交。可能有感于程天灵与自己成长路径相似,都由儒学转向医学,惺惺相惜,王仁叟对程天灵有更深的理解。“是真能知病者”。医生“知病”,病人“知医”这话在王仁叟不是随便说的,那是他医学思想中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深层次的医患关系表述。在他的《新中医五种》和众多遗著中对此都有大篇幅阐述(我将另文介绍这方面内容)。
李春潭序
王仁叟序文开宗明义,“医之所病病不知病,人之所病病不知医;不知医固人之病而非医者之病也,医者之病在病道少耳。虽然,医以普济为怀,使徒执知希我贵我之言则病者殆矣!岂仁术也哉?虽然,果能于病理求知,不求知于病人,则病理明而知医者自众矣。又岂小补也哉?知此而著书传道,尚焉。” 几句话看来泛泛而谈,其实却是他所开创的中医社会学关捩之所,他的新主张。联系下文,实际上是劈空对程天灵著作的推许。结尾接入正题,“知此而著书传道,尚焉。”“此”指如上的新型医患关系;而“传道”也不是一般传(医)术可比,而是术近乎道,与他常说的“市医”、“道医”密切相关。他眼中的程天灵,“折肱斯道已十年于兹”,其修养与作范已经脱离“市医”,近乎“道医”了。下文“科学手眼”,“不拘拘于痘为寒而麻为热也”,“程君既知病也,既能行也,而尤必本其所得而笔之书”,则是六经注我,引为同调的论列了。
研究这篇序言,我们本想从中破解中医博物馆塑像群“从扁鹊到王仁叟”的谜团,到这里似乎真的出现了一丝微光。跟博物馆里的逻辑一样,盛事名言,泸州当世十几个名医,又偏偏推举王仁叟而不是别人来作序?谜团进一步,也让我们了有些揣想。时过境迁,既然文史记载无望,看来下一步只能深挖王仁叟著作了,那里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所谓无言之教。
附录
《痘麻症治·王仁叟序》
医之所病病不知病,人之所病病不知医;不知医固人之病而非医者之病也,医者之病在病道少耳。虽然,医以普济为怀,使徒执知希我贵我之言则病者殆矣!岂仁术也哉?虽然,果能于病理求知,不求知于病人,则病理明而知医者自众矣。又岂小补也哉?知此而著书传道,尚焉。吾友天灵程君,折肱斯道已十年于兹。向因隐迹市廛,寝馈医藉,而人未之知也。客岁悬壶泸中,始见知于朋侪。今春天气亢旱,燥火流行,小儿之病疹疫而夭折者所在皆是。君出其科学手眼,全活甚众。爰作《痘麻症治》一书,表列寒热虚实,指明顺逆吉凶,其间运用之妙,因时制宜,固不拘拘于痘为寒而麻为热也。且于症后多引证前贤治验,探微索隐,是真能知病者。夫知者未必能行,行者未必能知,古人犹感慨深也。今程君既知病也,既能行也,而尤必本其所得而笔之书者,则知其志将在于天下后世而不在乎一时一邑之间也。君与余为忘年交,素多意合。特书所见而归之,程君以余言为然否?王仁叟拜撰
引者注: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泸县(今泸州)救济院二、三百贫儿感染痘麻(天花),情况危殆。中医程天灵临危受命出手救治,数百儿童转危为安。事后程天灵拿出手札一本,院方出资印行,广种福田。该书倩泸邑名医王仁叟勒序,泸县鸿文石印书局代印。
(作者王定天 笔名渠公 )
编辑 蓝集明 202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