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后的道歉有何用?
特约作者:饶晓辉

江西新余“1.24”火灾事故,尽管过去了数些时日,但事故的相关话题持续在网上发酵。调查事件原因、做好善后处理以及政府官员的道歉,这在数十条鲜活生命的消失,和给无数个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老旧的楼房、消防安全死区的场所以及国家三令五申提及的校外培训机构,是这起重大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那么,问题来了,先前的监管去哪儿了?如果我们相关单位作为一些,是不是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呢!中国有一句俗话:不见棺材不落泪。难道真的就要等到死几个甚至几十个人,才能引起高度的重视。
此次火灾,当然也包括历来无数次的重特大安全事故,舔舐过多少无辜的生命,留下的满是灰烬和悲痛。很多灾难背后的真相,揭示了一个不可规避的原因,那就是形式主义的枷锁,无形中扼杀了安全的生命底线。
消防安全隐患,这个看似遥远却实则贴近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此刻被推上风口浪尖。因为安全无小事,它关联着每一个人的福祉,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事故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每一起血淋淋的灾难教训,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安全管理上的严重缺失。它时刻警示我们,任何形式主义的空洞与虚假,不仅会害死人,更会摧毁信任和秩序。
以“死”为鉴,痛定思痛,将安全意识根植于心,是我们各级相关政府的职能部门,应该要做好做实的大事,。凡事都要有个提前量,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的调查真相,处理责任人和领导的深深歉意。因为这些事后的自责与反思,比起逝去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