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甘肃天水地区有一警钟社,较有名气。警钟社为引镇人所创,其中知名的有王朝建、王朝民、王宽民和温警学。而这些人,大多数都与皇甫川有缘。
(一)王朝建
王朝建(1910-1988),网上亦写作王朝俭或王朝鉴(非三意社小生王朝鉴),引镇白道峪村人。工正旦兼演花旦。14岁入江湖班,并拜老艺人孟艳学为师,出师后又入榛苓社,受到汤峪人常春燕指点。
1930年底榛苓社被杨虎城部下冯钦哉接收,并更名为牗民社,设甲乙丙三个班,甲班驻西安市梁家牌坊,后移驻福建会馆原正俗社剧场,乙班驻陕西东府大荔县,丙班驻陕西西府武功县。1931年王朝建进入师兄即原榛苓社学员范醒华在西安城隍庙后门所办小戏园,本年秋又进入二黄名鼓师陈兰亭创办的西安剧社,与汤峪高堡子高公茂同台演出。西安剧社存续了一年后即告散。
1932年王朝建进入在西安演出的蒲城维新社,同名旦孙毓华、李正敏、王天民、崔晓钟等在古城西安领一时风骚。不久维新社返回蒲城,王朝建遂回牖民社,在丙班演戏,在咸阳附近影响很大,以致有人误以为其为咸阳人。
1933年,王朝建接手了一个叫玉成班的小戏班。玉成班曾经由清末秦腔“戏圣”润润子领班,后交于其外甥陆顺子,因为战事频仍,陆顺子基本撒手不管,玉成班逐渐衰落,最后难以为继,王朝建见机接手了戏班,并更名玉庆社,并笼络了一班名流,在长安县杜门以交于其及礼泉、乾县、咸阳、彬县、长武等地演出,其中就包括皇甫川史家寨村的施学易。1934年王朝建曾搭班于泾阳县云阳镇地方官绅赵云峰所主办新景社,本年又领玉庆社进入甘肃庆阳。
由于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唱腔甜润,台步动作轻盈,双目传神,群众故有“要看旦,王朝建,一票能值一毛半(当时的一张戏票为三毛钱)”“快走快走,王朝建的杀狗”歌摇传世,王朝建的主演剧目有《蝴蝶杯》、《庚娘杀仇》、《玉堂春》,以演闺阁旦最为著名。他主演《杀狗劝妻》之焦氏、《漏房》之卢凤英、《杀仇》之尤庚娘等几乎家喻户晓。
抗战开始后,西安秦腔艺人涌入甘肃,庆阳地瘠民贫,演出竞争过于残酷。1938年,王朝建率班抵达天水,将社名改为“警钟社”。又从陕西请来李正敏、李正斌、李正端、张建民、楼英杰、高符中、沈和中、余巧云以及琴师刘士新、明娃等一批名角撑台,其中也包括肖家坡村的肖玉堂、史家寨村的施学易。常演剧目有《铡美案》《审石龙》《玉堂春》《八件衣》《五典坡》《游电山》《草坡面理》《辕门斩子》《赶花船》等40余本,还培养了一批演员,如郭警钟、张警华、袁警秦、王玉泉、温警学等,施学易也参与了对温警学的培养。张警华解放后亦在皇甫川小寺村担任过导演,其时,警钟社声名大噪,收人猛增,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为抗日筹集款项,捐献了一架飞机。
1945年,社会动乱,张建民、李正敏等名角相继离社,王朝建典当戏箱艰难维系。一次上演《出五关》,警察和青年军在剧场发生摩擦,城防营士兵参战,竟用机关枪台上台下乱扫,打死观众甚多,戏班损失惨重。
1946年正月十五,王朝建在天水体育场售票举办焰火晚会,因票券未贴印花,被税务局查获而逮捕入狱,警钟社宣告倒闭。
1949年王朝建返回西安,在市政公司当门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