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作者:安连辉
进了腊月就是年,这段时间真好,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和气生财的气氛,家家都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规矩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是大人孩子最放松的时候,也是我们彻底扔掉书本撒欢的日子。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说正月就不能剪头发,老辈人讲,“正月剪头妨舅”,就是这条不成文的规矩,父亲在年前早就把我们剪成光秃儿了,这也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随着零星的炮仗声响起,我和哥哥们就开始缠着父母买炮,只有到了年底父亲才会从城里捎回来一些炮仗,有一百响儿的鞭、成捆儿的二踢脚和麻雷子,那时候的炮仗大多是黑色火药做的,小的洋鞭是浏阳鞭炮,我们叫它小机器鞭儿。麻雷子里面才装炸药,银色的,威力特大,晚上燃放时火光能把整个院子照亮,响声能把耳朵震得半天才能听见声音。我在家里最小,不敢放大炮,也就能分到一些小洋鞭了,大个的麻雷子、二踢脚,都留给哥哥们,分好后,我们把它们放在早就准备好的纸箱里,然后藏在自认为隐蔽的地方,年前拆散两、三挂平时玩,剩下的要等着过年再放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按照老例儿当天要祭灶,父母早就从集市上买回几包糖瓜儿,说是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吃上糖瓜,盼他在天上多说几句好话。晚上母亲还要包几碗素饺子给灶王爷上供,桌上没有画像,灶王爷是谁也不是太清楚,只知道今天可以分到大把的糖瓜儿,还能吃上可口的饺子,饺子可能是母亲多包出来的,也可能是贡品,总之特别的香!

转眼间腊月二十五到了,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扫房土。也不是今天非得扫房,父母会合计着选定一个稍晴朗的天儿。扫房可算是挺麻烦的事了,大人孩子都要忙乎一整天,屋里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还有墙上的镜子等等,统统要搬到院子里,只有像茶壶、茶碗零散的物件才会蒙上一层塑料布堆在柜上。低处的好打扫,高处的要用竹竿绑上笤帚或几根笤帚苗儿,三间屋子扫下来一家子都成了土人,即便戴着帽子裹着头巾鼻孔里依旧是黑呼呼的,衣服上除了尘土还会挂些蜘蛛网。下午,母亲烧上一大锅水要涮洗很多被单和衣服,记忆最深的就是热气腾腾衣服挂满了院子,不一会儿就冻成硬梆梆的,第二天衣服下面都挂着好多小冰锥儿,淘气的我们就用扫帚枝儿把它们一个个抽掉,好玩极了。这是一年里最重要的大扫除,是打扫卫生,更是想扫掉一年的晦气,期盼着来年有个新气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去的桃符是用来压邪的,后来演变成了春联,一直沿袭到现在。小时候的对联全要手写,或自己写或请人代写。父亲高小毕业,平时喜好写字,那时候在村里也算的上能拿起毛笔写字的文化人了。刚进腊月街坊们就会送来一卷卷大红纸请父亲写,他总是笑着答应,从不推辞,每次都细心地在纸上标好哪家的,然后放在大衣柜上攒着。年前的一个礼拜,父亲置办好了年货,开始静下心来写对联,每逢这时,他总是要拿出自己修改过无数次的春联笔记本,我在旁边研墨、拽纸,父亲凝神屏气,一气呵成,看眼儿的人连声叫好,面对龙飞凤舞的连笔字,我却只能蒙出个大概。这一天下来他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家里对联都是过年当天写的,墨色未干母亲就催促我们打糨子贴对联,所有门框都得贴上,连鸡舍猪圈都不能落下,到处都红艳艳的,好不喜庆!好不气派!

二十八把面发,也是父母最忙碌的时候,大盆和面,蒸了好多馒头和点了红点儿的豆包,当然更要炖一大锅猪肉、猪头,炸几盆带鱼和炸咯吱盒,然后放在外面的大缸里冻起来,那就是当时家家户户的天然大冰箱,等到客人来的时候上锅热一热,省时又方便,足足能吃上一个正月。

年夜饭顶丰盛了,超大碗的猪肉炖粉条、炸带鱼,还有和我们 “战斗”了一年的大公鸡都端上了桌,总之,是吃得最撑的一顿。吃过年夜饭,随着鞭炮声响起,整个村子到处都弥漫着火药香儿,这时家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所有的灯都是亮着的,我想这就是老人们常念叨的迎财神吧!父亲点着一根老旱烟,眯着眼睛,吧嗒吧嗒抽起来,母亲盘坐在炕头嗑着瓜子,大家围坐在土炕上打着牌,聊着天,有说不完的话。再晚些,我们这些臭小子打着自家糊的灯笼,唱着“打灯笼嘞,挂蜡嘞,小鸡小狗掐架嘞-------”随着歌声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一块儿,开始比谁的炮仗响、谁的灯笼亮。玩着玩着,总是有调皮的孩子故意把几个灯笼撞在一起,有的撞瘪了,有的着火了,就这样,在嬉闹声中渐渐散去。回到家,就是守夜,守夜可不能睡觉,睡着了,说是明年娃娃就进不了家门,再困也要守一夜,现在想起来有那么多家人和朋友陪伴,是一段多么美好又快乐的时光呀!

初一大早上,我们都跟在大人屁股后头给长辈拜年,说几句早被父母教熟了的客套话。拜年回来,我们最得意的就是哑炮和糖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塞满了所有口袋儿,捡来的哑炮就是不好放,炮捻儿太短了,点起来特急,香头一碰就在手里响了,炸得整个手又疼又麻,耳朵嗡嗡响个半天。没有炮捻儿的,我们就将它折成直角,火药口对在一起点,我们叫它“老头儿呲老奶儿”。这只是一般的玩法,变着花样的玩法还不只这个,也会把洋鞭插在土坯墙缝里,比比谁炸开的土块儿大,这时就看谁能掏出更有威力的“豆根儿鞭”了,有那个准能获胜;还有就是把几个洋鞭绑在一起扔进铁皮罐头桶里,比试谁把铁桶炸得高;有的把大个的炮仗插入雪堆里,瞅瞅谁能把雪堆炸出个大花儿来;再有就是把炮仗迅速扔进鸡群狗窝里,吓得鸡飞狗跳;最后就是在水坑里凿个冰眼儿把点着的二踢脚扔进去,听炮声巨响,闻水花四溅,至于鱼虾炸到几条我们不稀罕,我们就是在喧闹声中快乐着。

从初一到十五大人小孩都得串亲戚,大队人马,串一家吃一家,带着点心和酒,水果以苹果为主,一般忌讳送梨,反正都得带四样吃的,求的是一年四平八稳。十五这天,在农村也是挺热闹的,踩高跷,唱大戏,可能这个时候,大人们要恢复工作,孩子们临近上学,他们也就不再放纵我们了,后来的情景在记忆中已经逐渐模糊了。
过年这段时间真好!总是希望它过得再慢些,然而那些时光就像白马过隙,正月十五一过,年也就随之远去,我们又得重新盼着下一个新年,那些纯粹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安连辉,天津人,教育工作者,喜欢文学,绘画和篆刻。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江山传媒副族长,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