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里的岁时节俗
文/张 勇
月落日升,星移斗转,四季递嬗;人间岁月,昼夜不舍,年年如斯。在时光年复一年的流淌中,给人间留下珍贵的齿痕,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如人们谨遵人生礼仪,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通过”人生历程,在岁时节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强化”过程中,形成了总也拂拭不去的节日情结。也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把握到时光推进、季节变化,使人生的节奏和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通。虽说传统岁时节日,在性质上分大致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等类型,但这些节日在其特殊性里,却普遍深刻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印记。
当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民众,随着季节变化,在重复地“通过节日”过节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信息。生活在自己家乡的人,岁时节日习俗都是这样。读朋友黄元英教授《商洛民俗文化述论》、政协文史资料《商州自古是胜游》等著作史料,其中记录的一些文字,可帮我们踏着季节变化的节奏,详情领略和体悟岁时节日习俗的“古往”和“现在”、“大同”和“小异”。
一、春天日记
春花夏禾,秋雨冬凌,时间永不停歇,节日也在季节的更替循环中往复。在这个岁时节日链中,开始和结束似乎难以断然分开。“年”这个完整的节日,跨越冬末和初春,似乎结束就是开始。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奇妙日子,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这一天,又有“元旦”、“三始”等名称,“元”和“始”两个字,为我们在近乎封闭的岁时链条中寻绎起点提供了信息。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特别关注,孟春正月的节日格外密集,似乎是在为这段特别的日子记写日志。
1、正月过大年
农历12月30日(月小29日),是农历的最后一天。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一天的结束,意味着此前岁月的终结,一生之中再也无法找回这一天,未能实现的愿望,没有团聚的亲人,也将随着这一天的过去而失去这一年最后的机会。所以,不论辉煌还是落魄,不论遥远还是邻近,人们都要赶着回家过年,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这个时候,车站码头人山人海,航空、陆路和海运都忙碌地转运人群,年年如此,如同月亮之作用于潮汐。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日子,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太多感想,凝聚了太多激情。因此,人们要隆重而小心翼翼地度过这一天,庆祝这一天,名曰“过大年”。
“年”的本意是收获、丰收,“五谷皆熟为有年。”(《谷梁传》)。“年”还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专用概念,“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尔雅·释天)但在民间传说里,“年”是一个怪兽,这种怪兽一直在深海里,只有除夕夜里才上岸,所到之处洪水泛滥成灾,村民四处逃难。只到有一年的除夕,有位老头执意要留在村里赶走怪兽。“年”到村里时,见有户人家门口贴着红纸,院里火红一片,那老头挥舞两把菜刀剁割东西,“年”被眼前的情景吓跑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年”的侵扰,便在这一天想办法展示红色、制造声音、出现亮光。后来相沿成习,形成了挂大红灯笼、剁饺子馅儿、烧疙瘩火等相对稳定的一整套除夕年俗。随着历史的演进,年俗同滚雪球一样,附着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但基本的程式没有变。人们过年的习俗,主要有以下要素和亮点:
贴春联,换中堂,挂红灯。春联的前身是“桃符”,用桃木制作,没有文字,画神萘、郁垒像以驱鬼避邪。古人认为桃木能治百鬼,“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气,此仙木也。”(《典术》)“(五代)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宋·黄复休《毛亭客话·蜀先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旦》)纸质的春联,是到了明清以后才兴盛起来。
现今贴春联,不再是为了驱鬼避邪,而是为了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传递人们内心的美好期许。每当快到年底,村里书法好的人开始忙活起来,昼夜加班给乡亲义写春联,把美好祝愿和鼓劲励志的心意送给大家。写春联是有讲究的,不能写错别字或遗笔漏字。有的地方还要换“中堂”,是用几张红纸拼接一起,竖写“天地君亲师位”几个大字,贴在堂屋后墙中央,左右再贴一幅对联,与下面的神龛、香案一起,使整个堂屋光亮、肃穆、喜庆。写中堂忌讳出错,中间的大字,还讲究“大不顶天,地不裂缝,君不开口,师不离位”。一对大红灯笼,每家不可或缺,掌灯时分,景观壮丽,整个村镇街巷都充盈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吃年饭,守除夕,头炉香。贴好对联,换了中堂,挂上灯笼,就到了过年的“重头戏”吃年饭了。一家老幼围坐大桌子边吃年饭,也叫“全年”。吃年饭的时间也不一致,客家人晚上吃年饭,本地人中午吃年饭。年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盛宴大餐,人们把最珍贵最好吃的珍品佳肴都留在过年吃,一方面此时家庭最团圆,另一方面图个喜庆吉利。吃年饭讲究慢慢吃,时间很长,晚上过年的人就吃到了“除夕”,除夕也叫“大年夜”。村民在这时要烧大火,有道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既能取暖又可讨个“日子红,烟火旺”的“好口封”。烧火最好的材料是柏树疙瘩或枝叶,火势旺而且烟馨香。再就是用“银炭”,火旺、火硬又耐烧。这一夜新旧交替、承前启后,人们心中充满对过去的欣慰和对未来的希冀,因而,围坐交流,终夜不眠,称为“守岁”。家中妇女准备好饺子馅儿,一家人包着饺子,看着春晚,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守岁的另一内容是快过十二点的时候,人们到当地香火最旺的庙宇敬香,几乎家家都有代表,成群结队十分壮观,若是在新年到来的第一时间敬上“头炉香”,则意味着对神灵的虔诚,就能得到神灵的特殊保佑,全年定会顺利吉祥,事随所愿。
出天方,送穷灰,过十五。除夕过后,是岁终日与元日交替的时辰,家家户户设香案,响鞭炮,举行“出天方”(又叫出天行)仪式。一是“接灶神”。山区民众深信“灶王爷”是“二十三去,初一五更回。”当家人在十二点过后,手持香表到门外,恭请灶神回到厨房。先面向天空祷告,然后用糖果、水果、献祭馍等敬献,再叩头、响鞭炮,请灶神在新的一年,继续保佑全家生活富足、安康;二是迎喜神、请财神。村民根据历书确定吉利的方位和时辰,在院内或道场边朝着喜神方位设置香案,摆放一大桌祭献的食品,还有满升谷物或一个香炉,插满香,然后焚烧黄表、叩头、放鞭炮。各家都准备有在初一早上燃放的鞭炮,在村民心里,似乎感觉谁家燃放的鞭炮多,意味着谁家日子好,就会把喜神、财神吸引来。初一早饭,必定是吃水饺。饭后,家里大人带上小孩分头去“敬神”。这之后的日程都有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开始拜访亲友。初五日是年节的最后一天,客家人把这一天叫“出年界”,当地人叫“破五”,主要的习俗是“送穷灰”,就是把春节五天里积攒的垃圾送到村头十字路口(现环卫垃圾箱)倒掉,还要响一串鞭炮。
其实,年节真正过完,是以正月十五的结束为标志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的“狂欢节”。元宵节在宋代尤为突出。“放翁也入少年场,一笑灯前未歇狂。翠袖成围欺月冷,氊车争道觉尘香。”(宋·陆游《丁酉上元三首》)最主要的习俗是观灯?家家吃元宵,户户挂红灯。所有房间,连同厕所、鸡窝、猪圈、牛棚等地方全都点亮,山沟平川,出现万家灯火的盛景。花灯是这个节日的亮点,每户都要扎一盏精美的花灯,犹如花灯会展,争奇斗艳,盛况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精神面貌。龙灯一般在正月十二“出灯”,十五进入高潮,通宵达旦,十六“残灯”之后,也宣告大年节俗的全部结束,正如俗语所说:“年也过啦,月也过啦,该出工干活啦!”
2、二月中和节
二月初二是中和节,现在人们直接叫做“二月二”。这个节日,自古及今,累叠有花朝、春龙、理发等习俗。“二月二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青衫细马青少年,十字津头一字行。”(唐·白居易《二月二日》)
谚语也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为百虫之长,古人认为龙能兴云雨,和万物,被列为“四灵”(龙、麟、凤、龟)之首。民谚还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这一天还把吃油茶泡干馍叫“咬死蝎子”。过去,中和节前一天傍晚,小孩用草木灰围撒农舍,边撒边说:“二月二,拍簸箕,跳蚤臭虫都过去,快到东家吃馍去。”这些习俗主要是为了防虫除虫,同时表达村民对粮食丰收的渴望。这一天,也是理发的好日子。人们一般在腊月底理发,正月是忌讳理发的。到了二月初,正是需要理发的时候,又遇上“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普遍认为在这天理发吉利。传说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村民认为庄稼是由土地神掌管,所以,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也较为隆重。
3、三月踏春行
冬去犹留诗意在,春来身入图画中。“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在这个季节,一项延续了上千年的节俗活动就是踏春。三月踏春,本无确定日子,只是相对集中在上巳日。因为,古代有“上巳修禊”的习俗。周朝时就有春禊秋禊的礼俗,“女巫:掌岁时袯除、衅浴。”(《周礼·春官·女巫》)春秋郑国三月袯除之俗是这样记载的:“溱与洧,方泱泱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即且,且往观乎?溱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一芍药。”(《诗经·郑风·溱洧》)从诗中可以发现,男女联络感情和游乐的性质在这节俗中十分突出。“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上,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病,为大洁。”(《后汉书·礼仪志》)魏晋以后,上巳节被固定在三月初三,每到此日,人们往往邀集友人会聚于环水之旁,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到了唐代,上巳节以春游踏青为主要内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后因上巳节与清明节日期相接近,古俗“袯禊”又被春游踏青所掩盖,而春游又是清明节的主要节俗之一,上巳节就逐渐消失了。但每到三月天,人们踏青寻春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冲动却被顽强地传承了下来。
4、四月清明节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吐绿,万物生机。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传统节日,本来有两种民俗活动:寒食和清明。由于日子相近,习俗关联,两节逐渐合二为一,融纳于清明节俗之中。
寒食扫墓的习俗流行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赦文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莹南门外奠祭,撒馔讫,泣辞,食馀于他所,不得做乐。”(《唐会要》)现今,清明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家家上坟祭祖,清理修整坟茔,这习俗又叫全坟。清明祭祖与其它时间祭祖不同,要在坟头上插挂“清明吊”。民间传说,清明节那天阴间鬼魂召开大会,无“清明吊”者不准入城。这是用五色彩纸折叠剪挖,不同颜色的细长纸条交错联结,形成一个长筒或长条状的剪纸工艺品,在绿树丛中、在田埂地畔十分醒目地飘动,传递着“后继有人,不忘祖宗”的信息。城市里的机关干部和学校学生,则集中到烈士陵园,集会,演讲,扫墓,开展各项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这种习俗是中华民族“孝敬父母不忘祖先”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清明祭祀习俗的发展。
清明节的另一重要习俗是吃凉面。这是由古代禁火习俗演变而来。“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黄庭坚·《观化十五首》)为何要禁火?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晋公子重耳从亡之臣,曾割自己身上的肉以解公子在魏国被困断炊之急。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愿邀功求宠,遂隐居山中。重耳三请不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不改初衷抱树被焚而亡。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烧火做饭,后相沿成习;其二是大火星崇拜说。曾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的记载(《周礼·秋官·司烜氏》)“火”指大火星,季春三月黄昏起于东方。古人认为“火盛”不祥,而且春季干燥易失火,故禁火以为警醒,遂相沿成习。如今,民众制作凉面虽也动烟火,但清明“禁火”食凉面的习俗观念己被民众广泛接受。
二、夏季韵律
枝头繁华落尽,原野绿树成荫。“田家闲月少,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在一年中最热最忙碌的季节里,人们也没忘记节日习俗对身心的调节,各种节日仍在忙里偷闲地进行着。
1、五月过端午
“端,初也,午,古人常写作五,故称五月初五。”(《太平御览·风土记》)“端”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五”与“午”同音,五月称“午月”,五日为“午日”,这一天就是“端午”。因月日均逢五,又叫重午或重五。“午,牾也。五月阴气牾逆阳,冒地而出也。”(《说文》)意思是说,这时正当阴气逆转,阳气上升,故端午又称端阳。如今,民间过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割艾蒿、绑“花花绳”。
“吃粽子,赛龙舟”是较为普遍的瑞午节俗。传说这种习俗与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有关。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普遍的民众心理。另外,在端午节清早,人们都要采取艾蒿,插在窗眉门边,有的还写对联:“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妖魔”,成为一道风景。人们采艾蒿,除了医药保健作用外,与其谐音“爱”“好”也有关系。
配制雄黄酒、做花花绳是民众过端午节的另一重要习俗。在乡村,用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面额、耳鼻、手脚等处,传说可去病延年,其实主要是预防虫蛇侵扰。“花花绳”在古代叫做“端午索”,一般是系于小孩手臂、脚脖、颈项等处,以避灾去病,保佑安康。此俗是“藕丝冰水敌时暑,臂綵钗符付女孩。”(宋·白玉蟾《夏五即事》)如今,人们则在五彩绳上悬坠各种形状的香包,内置雄黄、丹砂和香料,尤其是生肖香包最为流行,既起到香囊的作用,又物化了民众避邪趋吉的心理。
2、六月天贶节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始于宋。传说宋真宗耻于澶渊之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伪托梦见神人,当降天书以示天瑞。后来,果然于正月和六月两次降天书于京师和泰山,其实为伪造。宋真宗将第二次降天书的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天贶即天赐的意思。
现今,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六月六”,大部分民众在这一天曝晒衣物书籍等,以防虫蚀和霉变。民谚还说:“六月六,晒丝绸。”此俗由来己久。
“六月六”的另一重要习俗是给岳父母“送新”。到了六月份,当年的新鲜小麦已经收割,女婿要用这新鲜的小麦面蒸成又白又大的馍送给岳丈家,让他们“尝新”。而岳丈家则赠其扇子、草帽、凉鞋、背心等物,并给外孙带“囫囵”,即中间有圆形大孔且做有花鸟图案的锅盔馍。
3、七月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儒、道、释合流的节日。道教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的生日,是地官“赦罪之晨”,故称中元节。佛教称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会”,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的母亲为人刻毒,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受倒悬之苦。目连见母亲与饿鬼争食,殊为不忍,便向佛求问救法,佛让他与众僧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用大盆盛百味果品供十方大德佛,用钵盛水饭泼给众饿鬼,以解除死者厄难,盂兰盆是梵语“解倒悬”的意思。现今,人们一般在这天都举行祭祀活动,多在门前用草木灰划出小圆圈,祭祀几个就划几个圆圈,在圆圈内烧纸钱为已故亲人送“冥福”。另外再专设一个圈,赈济“孤魂野鬼”。所以,这一天又叫“鬼节”。
三、秋日风景
岁月悠长,人生如一场旅行,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美好,而秋天则是那道别致的风景。作物成熟,硕果累累,收获在望;暑热消退,天高云淡,景色宜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八月赏明月、九月登高会、十月送寒衣等热闹的节日习俗构成了秋天独特的韵致。
1、八月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中春,昼击土鼓,吹幽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周礼·春官》)古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居中,故称中秋。八月十五又是“中秋”之中,这一天就叫中秋节。中秋之夜,圆月高悬,有道是“月到中秋分外明”。赏月是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古代文人雅士对中秋之月情有独钟。“中秋玩月,古今所同者也。虽古今所同,然故实所始,骚人雅士,不多见于载籍,后世未尝无遗恨焉。……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之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诸天道,则寒暑均,敢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尘不流,太空悠悠,芳菲绯徊,桂花上浮,生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斯古人所以为玩也。”(刘学其·《中秋玩月记》)这段话,追述了中秋玩月风俗的故实,分析了为何在八月十五赏月的原因。中唐以后,赏月盛行不衰。两宋时,更是盛况空前。“一年月色今宵好,千里无云秋夜长。宿鹊已惊枝上梦,露莹空缀草光头。清辉霭霭寒侵屋,香雾濛濛影转廓。老子于中非浅兴,披衣起座据胡床。”(宋·秦敏《中秋》)圆月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借天上明月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以说,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因而这一天又叫“团圆节”。
传说古时有用月饼祭月,然后全家分食的习俗。至今,代之祭月习俗的是亲友聚饮。在八月十五这天,把亲人都邀请到一块儿团聚,用好酒好菜招待,共享香甜浑圆的月饼是不可或缺的节日内容,籍此满足人们内心深处追求幸福团圆的良好愿望。
2、九月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以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九。两阳相逢,又叫重阳。”(《易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曹丕·《九日与仲繇书》)在这时,大部分庄稼已收获,秋高气爽,人情闲适,是登高望远、游乐享受的最佳时期。文献资料显示,重阳登高习俗始于汉代。“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袯禊登高。”(《西京杂记》)若剔去其中的迷信成分,就不难发现,九月登高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希求避祸消灾、健康长寿的心理。现今,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除了结伴登山,在当天中午,还习惯用刚收获的大米做饭,喝酒更是少不了的,用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庆祝节日,向老人祝福健康,也是十分惬意的乐事。
3、十月送寒衣
纵观岁时节俗,实际上有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一。这三个节日原本是以祭祖为源或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统称鬼节。据说,十月一日是城隍末次巡游,天气渐寒,正需添加冬衣,幽明同情,人们用纸剪成棉衣形状焚烧,这是十月一日不同于其它鬼节最突出的内容。可见,“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是多么地深入人心。民众对生死之间的情、理、礼的把握,真是恰到好处。在冬天来临之际,人们在自己添衣保暖之时,不忘故世亲人,“十月一日送寒衣”,表现了人们慈善报恩之心。
四、隆冬盛情
时值冬季,大自然的景观别有洞天,或是草木花果五彩斑斓,或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坐落于山岇沟壑、林间河畔的村庄,更是笼罩着祥和热闹的气氛。随着冬至的到来,时间好像过得更快,转眼就进入腊月,人们怀着特殊的幸福心里,期盼着除夕的到来。
1、冬至数九歌
在古代,冬至是个隆重的节日。周朝时夏历十一月为正月,除夕不在年终,而在冬至的前一天。古时皇帝在这天率文武百官出郊祭祀,士大夫“馈送节仪,举杯相庆,祭享宗烟。”庶民百姓“积累假借,至此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宋·《梦梁录》《东京梦华录》)可见,古人过冬至十分热闹,因而有了“亚岁”的别名。从现今的情形看,民众对冬至的到来较为平静,主要是从自然界节气方面来认识它所传递的季候信息,并没有古时那么多的民俗活动,盖因离腊月太近的缘故吧。因为,整个腊月,人们都在为春节准备,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事要做。在冬月,会经常遇到人们数九,“一九二九,闭门抄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如一九,耕牛遍地走”,生动地总结了季候的特点和农事的规律。
2、腊月备大年
踏进腊月,人们就似乎进入了特殊的民俗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动,都急切地指向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整个腊月里,似乎天天有节,又似乎整个腊月就是一个完整的大节日。这个节日在时间流转中是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年终的时候,对人际、人神、人鬼等关系都要有个交待,大多的准备工作让人紧张忙碌、不可大意;兴奋的心情也是出于对来年好光景的期盼。春节总给人们心理上的美好期待和想象空间,是更上一层楼的基础,也是从头再来的转折点。所以,这“年”是一定要过好的,在腊月,人们就是怀着这种紧张而兴奋的心理,迈步走向除夕。
“腊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在腊月初八这天,家家要做腊八粥。旧俗,腊八粥是用黄豆、小豆、绿豆、红豆、萝卜、豆腐、大肉、大米等八样食材合煮而成。这一天不仅人要吃好,还要用腊八粥喂树,企盼果树来年丰收。吃过腊八粥,就能“闻”到越来越浓的年味了。
过了腊八,人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过年的准备。由于人们对“年”那种出自内心深处的神秘理解,无论家庭状况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把年节准备得丰盛、喜庆一些。
杀年猪也是腊月一项很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一般在乡村,家家都要养猪,甚至有人认为养猪就是为了过年。如果哪一家过年没有杀猪,主人以及亲邻就会觉得年味清淡了许多。所以,农村就有了“有钱没钱,杀猪过年”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客家人则是在二十四日过小年。过小年是过大年的“演练”,让人们在享受那种幸福生活的同时,提醒人们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准备好。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神上天过年”。送走了灶神,家里就没有神灵“监督”了,可以自由自在的吃喝享乐了。同时,祈求灶神上天美言,给来年带来好运。
小年过后,日程爆满。二十五曰打扫除,把整个房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干净净地过春节;二十六日做豆腐,每家都要备一两架豆腐,从腊月吃到正月;二十七日洗衣被,身上的穿戴,床上的铺盖,都清洗干净、收拾整洁;二十八日把面发,用一天时间来蒸制走访亲戚、祭拜神祖、小孩零食等不同用途、不同形状的馍和面花。二十九日,家庭主妇要烧肉、上油锅、做面果,准备大量的食材和调味品,男人则下厨杀鱼宰鸡。一切准备停当,全家人幸福地等待除夕的到来。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总顾问,《世界文学》签约作家。已有数百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文集《案牍笔谈》。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