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团圆
(6)
第二天上午,当他们参观完老人的书房后,都震惊不已。因为在那里,他们看到许多从未见过、从未读过的材料和书籍。特别是关于黄河的书籍,如《黄河大合唱》《黄河传》和《黄河的故事》等。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时的照片,以及毛主席视察黄河时的照片等。
这不仅让清海和清心回想起黄河给父亲带来的伤痛,但即便如此,父亲仍然对黄河的事如此关心。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对黄河的深情。发喜也对此执着表示敬佩,认为他对黄河的痴迷已经达到了令人钦佩的程度。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坐了下来。这时,老人拿起3本《朝川河》的书,看着清海和清心,哽咽着说:“你们受苦了。”
显然,这是他在读完发喜写的《赵清心你在哪里》后说的话。从书中,他了解到了这一家人的苦难经历。
清海沉痛地说:“爹,当时大敌当前,黄河大堤被炸开,黄河泛滥,淹死了许多人。你不在家,我们总算逃出来了。母亲带我们一路乞讨,最后到了洛宁安顿下来,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日寇的魔掌。”
发喜问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今天你们一家人能够团聚,实在令人欣慰。只是不知道大叔您当时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听到发喜的问题,世杰老人又变得惊恐起来。他说:“哎呀,那汹涌来的黄河水太可怕了。我们的学校在村中,当时看到波涛滚滚的水里草垛、小树在翻滚打转,大人、小孩在水中拼命挣扎。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赶紧爬到了一棵大树上。
直到第三天,水位才退去,我被救了出来。救我的人是地下党。没过几天,我和几个人辗转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然后,在1938年11月1日去了延安。我们坐的车后面有个红十字标志,据说是爱国华侨捐赠给毛主席的。和我一起去延安的还有几个人,其中有一个身穿咖啡色西装上衣,脖子上围着花点围巾的人,一路上大家沉默寡言。我猜测,他可能就是捐赠这辆车的华侨。
因为陌生,一路上我们很少交流。但想到自己正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和抗日前线,我感到很兴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失去妻儿和那些小学生们,以及看到的那些被淹死的人们,惨绝人寰的情景时刻在我脑海浮现,我只想如何杀敌、为国争光,为同胞们报仇雪恨。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了延安,迎接我们的人走出来,里面竟然有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我看到毛主席瘦削的脸庞和衣服上的补丁,立刻意识到毛主席为了国家和抗日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毛主席高兴地拉着与我们同车来的那位身着咖啡色西装大衣的人说:“星海同志,听说你要来,你来了就好。我们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大音乐家,欢迎!欢迎!”
随后,大家都鼓起掌来。从那天起,他们分别住进了几个窑洞。他在鲁艺学院第三期音乐系教授音乐,而我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传队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宣传知识,特别是关于歌曲的知识。

左上图:一九三六年,冼星海在上海进行救亡歌曲创作。
左下图:冼星海手稿。
右上图:冼星海在业余时间参加延安的农业生产。

右下图:冼星海一九三九年在延安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1939年,我有幸两次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因此,在解放后,当我在画报上看到纪念聂耳逝世二十周年和冼星海逝世十周年的图片中,看到冼星海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的照片时,我倍感亲切,如获至宝。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总会回忆起那段甜蜜而美好的时光,想到抗战时期的光辉时光和峥嵘岁月。时间无法消除我对这些回忆的怀念。后来,我在《新华日报》太行版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描述了1936年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为了保卫祖国,立即东渡黄河进行抗日的英勇行为。这一行为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
鲁迅先生曾在上海发表一封信,对红军表示祝贺,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无比激动。这真是一个美丽的祝愿!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仁人志士都在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这时,李发喜又急切地问道:“那么,你到底在解放后做了什么工作?你现在身体还很好,头脑也还很清楚?”
瞬间,赵老也高兴了,便欣喜若狂地说:我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传队工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我们又挺进东北,参加了解放战争。
我们的舞台是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时有节目有时没节目,没节目、没舞台的时候我们就在阵地喊着:“战友们,你们辛苦了!”或共同唱《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以雄壮嘹亮的歌声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经历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建立,朝鲜战争爆发,接着,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参加侵略朝鲜的战争。我们还没来得及调整和休息,就不得不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我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终战胜了美帝。直到1953年,我们才陆续撤离朝鲜,胜利回国。之后,我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直到离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发欣,1933年4月生,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1955年7月参加刘家峡水电站建设;1961年奉命到江西拓林电站支援建设;1963年回到底张乡石井头翟家村担任民办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