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文/舟自横渡
那一天
他们相遇
在边城的渡口
流水停滞
她的裙摆未知
他的鱼篓擦过
四目 相对
“对不起”
他轻轻点头
她莞尔一笑
就那么一刹
谁会经意
这熙攘的码头
见惯了太多离合
可诗里的故事
由此开始
他的鱼篓不再装鱼
她的裙裾拒绝更换
鱼贩笑他
和鱼篓一样消瘦
姐妹嘲她
与裙裾一样苍白
她拼命绣花
她把自己绣进了思念
他无心钓鱼
他让鱼儿捎去了暗恋
她不知那些花
何时凋零
他预知那些鱼
秋去春来
……
他们的故事远未结束
我憧憬
某一日
他们
在边城的渡口 重逢
神青赶读诗:
他们爱得太憔悴了,幸好还有一个边城渡口。相信爱情会以爱结束的。爱情的本质是善良,善良的本质是帮助,帮助的意义则是生命的意义。当我们说到爱情时,往往说的不是爱情,或者仅仅指被世俗玷污的爱情;爱情是雪白的,你是雪白的吗?但诗中的他和她是雪白的,诗人的憧憬是雪白的。
吴仲友读诗:
舟自横渡的《憧憬》是一首充满古典意蕴与现代诗性张力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留白艺术,勾勒出一段未竟的情缘,探讨了时间、等待与命运交织的主题。
一、时空凝滞中的相遇美学
诗歌以“边城渡口”为舞台,构建了一个兼具地理边缘性与时间永恒性的隐喻空间。“流水停滞”打破了线性时间逻辑,使瞬间的邂逅升华为命运的节点。裙摆与鱼篓的偶然擦碰,在四目相对的刹那迸发出电光石火般的张力。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剪辑出“莞尔一笑”的慢镜头,将俗世码头的熙攘喧哗推至远景,凸显出存在主义式的相遇本质——在无常的尘世中,两个灵魂的碰撞本身就是神迹。
二、物象嬗变中的情感显影
鱼篓与裙裾的物象演变构成精妙的双线叙事。鱼篓从渔具蜕变为情感容器,其“消瘦”既是物质匮乏的实写,更是精神丰盈的隐喻;裙裾的“苍白”褪去浮华,成为忠贞的纹章。绣花与垂钓的行为异化,昭示着主体性的消融:女子将自我“绣进思念”,男子使鱼群成为信使,传统性别分工在此被解构,二者共同演绎着“劳作即祈祷”的生存姿态。鱼贩与姐妹的嘲弄,则如希腊悲剧中的歌队,强化了主人公对抗世俗规训的悲壮感。
三、循环时序里的希望诗学
“秋去春来”的鱼汛周期与“何时凋零”的绣花形成时空对话,自然节律的确定性反衬出人事的无常。但诗人拒绝沉溺于伤逝,转而以“故事远未结束”的断言打破线性叙事,将重逢设定为悬置的终极可能。“憧憬”作为诗眼,不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主动的时间创造——在语言的缝隙中,未来始终向无数可能敞开,渡口由此升华为承载存在勇气的希望空间。
四、文本裂隙中的阐释诱惑
诗中潜藏的未定点召唤读者参与叙事重建:“裙摆未知”暗示着叙事的不可靠性,“暗恋”的具体形态始终朦胧。这种留白赋予文本罗兰·巴特所谓的“可写性”,使每个读者都能在诗行间投射自己的情感经验。结尾对重逢的期许,既是对传统团圆叙事的戏仿,也是对现代人情感困境的温柔反击——在碎片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诗人坚持用古典的深情重建情感的史诗性。
总之,《憧憬》宛如一柄折扇,收拢时是东方韵味的含蓄蕴藉,展开时却闪烁着现代性的冷冽锋芒。在解构与重建之间,舟自横渡完成了一次对永恒之爱的语言学考古,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在故事的完满,而在那未抵达的渡口永远摇曳的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