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拈一朵雪花给自己
文/丁晓光
窗外不知何时雪花纷飞了,我倚在窗边欣赏起这不多的景色。
2023说走就走,立马便没了踪迹,2024紧接着就赶了过来,让人感慨时光的匆匆,岁月的流逝。
雪继续舞,平和悠然。心却无法沉静下来,于是让它在银白世界里飞翔。
思绪很自然地停留在了2012年10月5日,那个令自己最为兴奋的日子。那天,平日里喜欢爬爬格子写些小文的我,上网时突然发现那篇《蟋蟀黄大头》竟发表在《新民晚报》休闲版上了。我不由欣喜若狂,因为多年的夙愿终于在坚持下,得到了实现。环顾四周,此刻除了熟睡的妻子,再没有可以分享的人了。我急忙推醒她,轻轻地卖了一个关子,骗她说有你一封邮件,快起来看看。待她来到电脑前,我才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妻子还是那样的矜持,只是微微地笑了笑,但那抑制不住的快意,通过咧开的嘴角,明明白白地闯进了我的双眸,埋进了我心灵,使自己记住了那一个个日子,再也无法从记忆里抹去了。
2012年11月15日当然也是值得纪念的。那段时日,我放弃多年的工作,走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回眸间,发现自己所走过的路,居然纵横跳跃经过许多领域,不乏有合资企业、国有工厂、物业公司,干过工人、宣传干部、团总支书记、保安,想不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当回酒店人,不禁为曾拥有过的人生经历感到了些许小小的自豪。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工作岗位。因为接下去这一页人生该如何去写,自己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有些战战兢兢,但心中明了,只要能保持原有的那颗平常心,所选择的路依旧会走得那样平稳踏实。
荣登当地生活网《文学沙龙》版主那日,正值高温酷暑,2015年8月25日。生活网很朴实,自己非常喜爱她的亲民风格。因此,我把除了写写文章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她。有一日,心血来潮,觉得网站应该设立一个文学栏目,以鼓励文学青年创作,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幼稚的想法还没通过深思熟虑,便得到了领导.的同意,并指定让我做那个“斑竹”。一开始我是诚惶诚恐,推辞再三,称自己何德何能,岂敢担当如此重任。可是领导坚持决定,还说既然你要求增设这个栏目,你就得担负起为广大文学青年服务的责任。既然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也就勉为其难,立刻走马上任。在接下来的100多天里,我为栏目写下近40篇习作,也转登不少青年的文字和图片,其中不少文章被多家报刊录用,基本实现设立文化沙龙栏目的初衷。
雪依旧飞舞,密密麻麻。眼前原本褐色的路披上了银装,行人匆忙而过,留下了点点足迹,有深有浅。忽然一朵雪花,开放在薄薄的窗上,晶莹剔透,我细细品读,感到了自然的博大。曾经的水雾,穿越冰冷,成就了白雪的美丽。然人生其实也似纷飞的雪,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挫折,乃至每一次前行,每一次停留,不都像这飞舞的精灵,它掠过脑海,流入血液,更臧进了心灵。文章也是这样,或是被刊用成了记忆的回旋,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或是留在电脑qq里成了永远的心痛,躲于心的某个角落。其实,这些已不再重要,因为虽然已成为历史,但过程却曾绚烂,它无疑给人生留下一个个难忘的片段。
很快,那雪花静静融化,成了流动的液体在眼前慢慢消失,思绪由此被拉了回来 ,于此同时一一个想法忽地冒了出来:今夜,拈一片雪花给自己,祝福来年一路好运。
作者简介:
丁晓光,原籍江苏南通,在上海生活近50年,如今系上海银行外包保安。作者平时喜爱文字,常有习作在《惠南报》《周浦文学》《浦东安全生产》等报纸发表,也曾在《新民晚报》《组织人事报》《上海大众卫生》《浦东时报》《松江报》《鹤翔航头》《新场报》等报纸上有所斩获,在《辽宁文学》、《听最美声音》、《大连文学》、《大东北文学》、《乡土文学公众平台》等微刊上也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并在不少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