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里的地名
文 | 刘永春
耕地,耙地,播种,施肥,锄草,收成熟的庄稼……我所居住的淄川区龙泉镇圈子村的人们,都把去干这些农活,叫“上坡”。这可能是因地处泰山山脉,土地都在丘陵山坡上的缘故吧?
村里的地都在村周围的坡里,每块地,都有自己的“地名”。恰当又好记,至今值得我回味。
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属龙泉公社圈子大队。大队共11个生产小队,我们是第一生产小队。生产队共有土地300亩,且大都分布在淄博矿务局龙泉煤矿的周围,社员上坡几乎都要经过龙泉煤矿。坡里地块的名字起的也是五花八门,来历多样。每天早上,生产队长派活时,都会说今天上坡到哪哪(具体地名)干啥干啥。那几年我在生产队当记账员,每天也要记清今天在哪块地里,哪些社员干的什么活,记多少工分。所以队里分布的地叫啥名,几块地,哪块地种啥庄稼,长势收获,现在说起来,也还记得清清楚楚。

龙泉煤矿大渣子堆下的地,叫“沙峪沟”,因这些地全是沙土,名副其实。生产队年年在这地里种地瓜,地瓜也长得大。但地靠煤矿上的大渣子堆,地里就会时常大渣子滚进来,一人难以挪动。队长便经常到矿上找人交涉,讨个说法。矿领导通情达理,立马答复,给个电机什么的,队里电磨房用,也就没事了。
煤矿的北面,紧挨着矿上的办公场所、职工宿舍、俱乐部、后勤服务区,建了几处厕所,厕所后的地,生产队的人习惯叫“茅房后”。队里派人每天到厕所刮尿掏粪,用到茅房后地里,也因不缺肥,种的庄稼格外好,产量也高。
龙泉煤矿偏西的山丘,有几块硕大的地,土质也好,仅一块地就近十亩,队里人都叫“十亩地”,也因山丘称作“小北山”。小北山的地又紧挨着矿上的炮药房,这炮药房比较僻静,周围全种了桃树,那片地也便叫成了“炮药房”。春天花开,艳丽多姿,“炮药房”倒象是城里的公园。夏天社员们吃了中午饭,便钻进来,在桃树下纳凉.睡午觉;秋后,也顺便摘些桃子吃。

这里有块三亩地,地形像簸粮食的簸箕,就叫“簸箕堰”,毗邻一家林墓茔地。几堆荒芜的墓,上坡这么多年从未见有人来上坟。年纪大的人说:这是一家康姓人家的墓田,受了簸箕堰地名的影响,把康姓人家“簸”净了,没有后代来上坟。哎,这地名起的不是地方。不由想起了“薛仁贵征东”,凯旋后又去“征西”的典故……后来听说,这康姓人家,过去是大户人家,土地宽满,雇了长工种地,粮食也打的多,邻村都有他家的地,家里还经营着其它生意,是出了名的富户。这家有一小孩,聪明伶俐。一日这小孩到邻居家玩耍,看到人家鱼池有养的金鲤鱼,便顺手抓了一条,含在嘴里,拍着屁股溜出了人家。家里人家透过窗户,看到这个光腚猴子小孩,边走边拍打着屁股,哪里还想嘴里含着他家的鲤鱼。小孩到家,他母亲并未数落偷人家鲤鱼,且为她的儿子聪明过人而高兴。但这小孩却越偷越大,经常在乡村大集上偷人家,并外出偷东西作案。后来因盗窃杀人犯了人命官司,被县衙斩首。斩首那天,已是成人的他非要见他母亲一面。他母亲来到县衙,又提出再吃他母亲一口奶。待死的儿子了,母亲也随之应允,便解开了怀,儿子没吩咐就上前狠狠咬下了他母亲的奶头,并愤愤地说她母亲:“从小你不管教,儿子才落到这一地步。”他家这独苗儿子一死,这大户人家从此就衰败了,也绝了后代,坐落这里的康姓林地也没人来上坟了。
龙泉矿正西,一道山岭,远远望去,很像一吹拉弹唱的乐器“琵琶”,队里人称“琵琶地”。琵琶地两边是壑沟,颇深的一条壑沟是因“蒲笠顶”“天台山”两山之间形成的山峪,悬崖峭壁,荆棘丛生,山槐茂密。壑沟一年四季溪流不断,汩汩流淌。夏日,时闻蛙鸣于沟,蝉鸣于树。最属那叫“叫咬”的蝈蝈,“吱吱”的响声,悦耳动听。社员们总在午后,到沟里嬉水、冲凉、洗澡,格外惬意。
有了“小北山”,靠近的地名就叫“大北山”了,一望无际大北山,土地宽满,好的地秋季种麦子,夏季种棒槌(玉米),两季庄稼产量大。大北山的上端,就是“铁石洞”。铁石洞的地一块连一块,最大的也超不过半亩。这地下面是“物华天宝”,除了铝土,就是用于陶瓷、建材的原料。改革开放,铁石洞东边挖山不止,千疮百孔,有幸的是近年来荒山复垦,又变成了优质粮田。

铁石洞下边的地,叫“懒堰”,我记账时总记“兰燕”,寓意兰花盛开,紫燕剪春,有点女性美的感觉。这些地上边是好土,下边是“粘干土”,天下小雨存不住水,大雨就冲了堰,庄稼长不好,前人流传下来,像人不勤快“懒”,就叫“懒堰”了。但地下的粘干土,倒给龙泉矿井下放炮装药,堵炮眼用上了派场,生产队安排人挖出来,推到矿上做“炮泥”,增加了副业收入。
靠近龙泉煤矿的有两道山梁,土层相对薄,但土质好,生产队大都种秫秫,原因是秫秫耐旱。咱老百姓把高粱叫秫秫,奇怪的是,这两道山梁却叫“高粱地”,当年叫起来,觉得“洋气”。
龙泉煤矿所在的地方,村里人惯叫“泉峪”,现在一些老人仍这样称呼。泉峪,因蒲笠顶、天台山下,两山之间泉水溪流,沟壑险要,自然形成的山峪而得名。峪头,也就是矿上通往洪山车站铁路线的最西头,煤矿的四周都是错落有致,层层农田。煤矿.农田,构成了工农业生产,人们谋取生存的重要资源。
说起蒲笠顶和天台山,这里名气就大了。蒲笠顶顶端,就为“崮”,“崮”字典解释的是山顶平整。这里至少100多亩地,最大的地6亩,有两块,夏种玉米秋种小麦,两季庄稼算是旱涝得收,是生产队的高产良田。崮周围则是一块连一块的层层梯田了。梯田地一块亩数都是几分地,但天连地,地连天,山村景观,美丽无限。
蒲笠顶与天台山搭界,两山洼处的地叫天晴湾。天晴湾底部的地方,龙泉煤矿打了一眼风井,是专为煤矿几百米井下通风的,并修了五六里汽车来回跑的公路,生产队种地就便利了,公路至今通行。

说起蒲笠顶、天晴湾、天台山,村里人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家有个儿子,到了提亲的年龄,媒婆与邻村的家人前来说媒。那时,找媳妇一般得找有房有地的人家。女家提出地有几块。这男家其实没有几块地,但为说成这门亲事,便硬着头皮吹了一番:蒲笠顶两块,天晴湾两块,天台山上也有两块,还有……女家一听,二话没说就应允了这门亲事,没多长时间就定亲结婚了。婚后,媳妇见家里没那么多地,反问男人,当时不是说有好多地方都有两块地吗?男人回答:说的就是蒲笠顶凉快,天晴湾凉快,天台山凉快,那里地势高,有风有水有树,你去试试,保证都凉快。媳妇才知原由,媳妇已身怀有孕八个月,熟米早已煮成熟饭,没办法了。
现在,我已很少上坡,到地里干活了,但家乡坡里的地名,和着这传说,故事,却深深烙印在心中,让人难以忘记。
作者简介:刘永春 ,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喜欢文学,痴迷篆刻。曾任“山东淄陶”宣传科科长,政工师职称。从事宣传工作30余年,在纸媒发表各类稿件3000余篇。新近在“淄博民俗与文学”等几家自媒体发表散文十余篇。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