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20年(600)年,玄奘诞生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一个官僚家庭,本姓陈,名祎,后为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唐初佛教盛行,但疑义互歧,众说纷纭。玄奘决心赴天竺(今印度)取经,以绝其疑。
贞观三年(629)年西行,访游天竺(印度)各地历时17年。贞观19年(645)年携经回到长安,专心从事佛经翻译。译场自长安弘福寺、感恩寺、西明寺到坊州玉华寺。
在中国译经史上,他以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创立了“新译”的里程碑。所译经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宝库,并为古代印度佛教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典籍。麟德元年(664)年2月5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其墓地在今陕西长安县兴教寺内。
玄奘冒险西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寻求研习大乘佛教的《瑜伽师地论》的,十七年后,他终于取得《瑜伽师地论》等经归来,用于冰失众疑。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最为壮丽的寺院,也是印度当时文化的中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寺里每天有百余个讲座,主客僧有一万多名,但通晓全部经论的大师只有戒贤一人。戒贤法师是印度名刹那烂陀寺的主持,已百余岁。只因年老,已多年不讲经说法了。
当他得知玄奘法师时,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远从异国专来寻求佛法时,他便慨然破例。为之开讲《瑜伽论》历时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遍。良机难逢,每讲论时,远近就有数千人赶来一起恭闻。玄奘在此潜心修学五年,主要是听戒贤法师讲此论三遍。
贞观19年学成回国在长安鸿福寺首开一场。初期翻译即以此论为中心,自贞观二十年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全部译完。
这一部阐述所谓“境、行、果、证”的佛教神学理论书,前一部分详说十七地,故又名《十七地论》。所谓“地”是指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和位次,按印度传说此论是弥勒佛所说的五部经论中的最根本的一部,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
太宗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个月,看完这部百卷大经,命所思简秘书省,将玄奘法师所新译出的所有经论手抄9份,分赠给雍、洛、并、相、荆、杨、凉、益等九州。使其得以珍重收藏并宣播流通,让全国吏民,同沾雨露,共闻未闻之义。
太宗此时才思泉涌,操管濡墨,御笔疾书。七百八十一字,顷刻而就。这就是太宗神笔自写,流传千载,一直盛名不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今玄奘译成的600卷《大般若经》,最前面的两篇序文,第一篇就是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第二篇是唐高宗的《述圣记》。
永徽四年(653)年,太宗、高宗这两篇《序》《记》精粹文章由大书法家褚遂良楷书,褚遂良书法堪称“清丽刚洒风流手,书家席首绝前后”。随后将书法分刻两碑,今仍立于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南面塔门东西两侧砖龛中。
东侧嵌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西侧镶高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东侧碑文从右向左读,西侧碑文自左向右图,对称相向,别具一格,均为唐代传世之名碑。宝藏这两篇《序》《记》也是建造大雁塔的目的之一。
后来,长安弘福寺怀仁和尚别出心裁,巧集王羲之之字而成《大唐三藏圣教序》一文,刻碑立于其寺,此碑今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贞观22年(648)年6月,正在御华宫养病避暑的太宗皇帝,在这“不起而游览,不风而清凉”的玉华仙境,一时想到还在长安弘福寺冒着炎暑苦一佛经的玄奘法师,便敕召法师来玉华宫休养。此时玄奘法师49岁本为盛年,可是由于西行取经击碎劳苦,健康状况以大不佳。皇帝恩顾泉庄,便欣然应召,途中太宗还不时,遣使探望,一再叮咛要徐缓行进,不得使法师颠簸劳顿。这是玄奘首次来玉华山。
六月十一日,玄奘法师一到玉华宫,太宗便在正殿玉华殿亲切接见了他。君臣相见,十分欢洽。此后玄奘法师便在玉华宫一边修养避暑,一边仍然不停地翻译佛经。
这一年秋七月,十三日太宗为世。尊崇佛教,特意恩赐玄奘法师百金云水墨衲袈裟一领,并珍宝剃刀一口。其袈裟之珍贵稀有,史载“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十一月十六日,玉华宫的天气不仅是“寒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而且是凉的有些寒意了。时令已入冬初。这一天,玄奘法师便随太宗御驾回京。
显庆四年(659)年的初冬,玄奘进呈的《重请入山表》得到唐高祖允准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玄奘遍心信愿十足的带领了一批自己多年来遴选的高僧精英,十月间风尘仆仆的来到坊州玉华寺。
玄奘自印度归来后,声望更倍于前,门下高徒如林,当时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高足四人。这名震一代的四位高足就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时有口号呼为:“昉、尚、光基”这四人又被称为玄门四哲或玄门四神足,他们也都随师一起汇聚到玉华寺来。
当时,已经六十岁的玄奘法师,与检校翻经使许玄备,及法师门徒高僧精英们和大学者沈玄明、画师塑工宋法智等,同警卫数名一行人众,奉敕从长安出发,来到距京城二百余华里的坊州玉华寺。玄奘二次来玉华,觉得一则可竣译大经,二则是旧地重游,且是长住,所以心情格外开朗。
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与都维那寂照法师,奉旨隆重接待,将玄奘法师安置于早已准备好的肃成院。其译场供给诸事,皆与京城一样。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在玉华寺的四年多时间,是坊州玉华山中最为灿烂的峥嵘岁月,是一段金子般闪光而珍贵的岁月!在风光秀丽的玉华寺中,中外高僧会萃,一代国际佛教精英欢聚一堂,译经、讲学,进行极认真的佛学研究与十分友好的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虽说此地不比当年印度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的规模,但玉华寺自有其以超越印度佛学最高水平的玄奘法师为代表人物,坐镇山寺,群英会萃,且吸引着寺外无数高僧若众星拱月。玉华寺人虽不算很多,但其时之佛学理论已高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里名僧辈出,名著斐然,林林总总,煊赫一时。
季羡林先生在其《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中说: “玄奘利用那样一个详密的、能网罗天下人材的译场组织,再加上自己惊人的努力与精力,从贞观十九年二月元日至龙朔三年十月,十九年间,译出佛经”,“每年平均七十卷,而在最后四年间(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每年平均乃至一百七十卷。从隋初(公元五八一年)至唐贞元五年(公元七八九年)共二百零八年,译人五十四,译经四百九十二部,二干七百十三卷。玄奘一个人就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因此,无论从译经的量来看,还是从质来看,玄奘都是空前绝后的。”
季先生在玄奘十九年的译经生涯中,特别强调的是“最后四年”。而这“最后四年”玄奘法师正是在玉华寺度过的。玄奘的译经功业,主要是在玉华寺完成的。法师住寺至其圆寂,虽只有四年有余,但这四年多岁月,正是他生命史中最为辉煌绚丽的阶段。
玄奘法师到此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摄经后,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译经日程任务,排得严严密密。他将自己生命的余晖全拼上了。其最后的三年,却几乎全靠药物维持。
自显庆四年十月,至其去世前一个月,即麟德元年(664)正月,玄奘法师在玉华寺的具体译场,曾先后设在云光殿、明月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玉华殿等处所。
《大般若经》,为玄奘法师在玉华寺所译十四部佛经中,也是他一生所译佛经中最大、最为重要的一部。其全称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又略称为《般若经》。此经为佛教经典,由般若部类经典汇编而成,共六百卷,包括般若系十六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般若颂》、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玄奘历尽艰辛,呕心沥血,翻译校订,三年乃成。经名“般若波罗密多”取自梵语。意为“通过智慧到达彼岸”。
玄奘在玉华寺日夜赶译,历时三年,终于在龙朔三年十月下旬,译完这部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的皇皇大典。翻译中,法师唯恐自己因身体衰弱而译不完这部大》经,经常勉励译场诸僧说:“我必当卒命于此伽蓝,而此部经甚大,每惧不终,人人须当努力加勤,勿辞劳苦。”直至大经译就,大功告成,玄奘才合掌欢喜,告诉众徒说:“此经与玉华山有缘。玄奘能来此地,乃是经的力量。往昔在京城时,诸缘牵乱,哪有个了结呢?今日幸能得以终讫这桩大事,全靠诸佛冥护,龙天拥佑。此经乃镇国之巨典,人天之大宝,诸位徒众,宜当欢舞庆祝。”
在《大般若经》译成的当天,大唐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玉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请经与庆祝仪式。一寺僧众,与译场的全体大德志士,将刚译完的佛经巨著,从此经之译所玉华殿,请往嘉寿殿。只见沿途佛幡彩幢,高挺如林;鲜花遍地,香烟缭绕。充耳的梵呗佛曲妙乐悠飘;佛号法音,钟鼓和鸣。人人欢悦,整个玉华寺沉浸在盛大的佛教节日之中。
这时,嘉寿殿已坐满全寺成员。一阵佛曲鼓乐声后,只见玄奘法师,身披御赐百金云水磨袈裟,神彩奕奕,庄严地高坐在讲经坛上,端庄而慈祥地说:“《大般若经》能在玉华译成,这是天缘,四众宜当庆祝。此经自身记载,这一方人,当有乐受大乘教者;只要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都可重生天上,终究解脱。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缄默无言。”又说:此经在西域,多秘而不传,而今译来,实非易也!”
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译完《大般若经》后,又于这一年底赶译完《五事毗娑沙论》等三部佛经。麟德元年(664)正月初一,法师又于玉华殿译完他终生所译的最后一部佛经《咒五首经》。这时,法师已经精疲力竭,累倒了。
正月23日玄奘醒来,像玉华寺僧众及同来的译经大德、门徒、卫士等作临终欢喜辞别,衷心祝愿。他轻声说道:“我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你们送我,宜从俭约。只可以芦席裹遣,择山间幽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玄奘此一有毒身躯,深可厌患,不净之体,宜须屏远。大事已毕,不宜久住。愿以终生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同生于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之而下,广做佛事,以至无上菩提。”言罢闭目,一语不发。
玄奘第一次刚来玉华寺,见到这儿景色秀奇,一片清凉幽静世界,就感叹道:“玉华寺,真阎浮兜率天啊!”深感自己能住此译经,真是无上的喜足和荣幸。
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大抵佛经翻译事业,至玄奘已登上极峰,再没有佛经译家能超过他。"当代著名佛学家任继愈先生指出:“隋唐时期,佛教徒中有了更多精通梵文的翻译人才,玄奘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一个。其一生主要宗教活动,在于全力从事佛教经典翻译工作,而且非常出色。”“玄奘在中国历代高僧中,居有突出的位次。”汤用彤教授言“其译经实为古今之冠。”中国玄奘研究专家杨廷福教授说玄奘“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巨星。”唐卫寰先生赞美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孙俍工先生言:“玄奘是中国佛教第一功臣。”日本佛学专家镰田茂雄说玄奘“在中国译经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等等,人间誉声,荡溢云天。
今在江苏南通市广教寺的法乳堂内,有著名画家范曾潜心创作的《中国历代十八高僧》像大型瓷砖壁画,人物高达三米。其中就有令人注目的玄奘法师。他席垫而坐,神敛气凝,恍如悠思远古,披纸执笔,译写佛门圣典。玄奘去世后,人们世代纪念他,也予以隆盛礼遇。今陕西长安县兴教寺玄奘法师墓塔,高七丈,为中国历代高僧墓塔中之最为壮观者。其塔,也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砖石塔,弥足珍贵。
玄奘卒年六十五,僧腊五十二。而特别富于意味的是,玄奘法师诞生于河南偃师的凤凰谷,又谢世于陕西铜川的凤凰谷。大概也正如法师自言,是玄奘与玉华有缘;同样,也应是玉华与玄奘有分,才能玉山招来金凤凰。
玉华寺法师门人,恪守师命,以苇席裹师遗体,奉旨运往京城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的翻经堂内。四月十四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丧,仪式空前隆重。将玄奘法师灵柩送置京城之东白鹿原墓地。夜里,庐宿墓旁者达三万多人。四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
唐总章二年(669)四月八日,玄奘法师遗骨迁葬于今长安县兴教寺墓地。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便永远长眠于此。
玉华川北谷,古名兰芝谷,今名寺沟。玄奘法师在玉华山明显留下的遗迹,都集中于此。玉华村西头,即兰芝谷口。向北入谷一里许,东边有条约一里深的小沟,就是“正宫”石崖遗址所在地。这儿即玄奘法师礼佛、寝宿、圆寂的玉华寺肃成院,现有赵朴初先生应铜川市郊区政府之请,寄来“肃成院”三字的题字。
玄奘法师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往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大唐西域记》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宏点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
铜川玉华寺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600卷《大般若经》的道场,也是大师上升兜率圆寂时的故址,今计大师从公元664年涅槃至今已经1360年。谨以此文纪念玄奘法师与玉华宫的渊源。
楚丰华
2024.2.2
腊月二十三
参考资料来自三秦出版社王仲德编著《玉华寺》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990919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