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美先锋漾福瑞
作者:张泽新
1月27日至28日,我陪同省市两级摄影家协会组织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摄影小分队走进中国养鳝第一村——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开展摄影采风和文化惠民活动。在深入实地查看和走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先锋村群众丰收的喜悦和幸福的模样。
27日凌晨五点多钟,我们驱车前往距离仙桃城区15公里的先锋村,路上经过的村庄在夜色笼罩中寂静安谧,但一到接阳大桥进入先锋村头,桥上彩灯闪烁,村级主干道灯光明亮,不时看到开着三轮车的农民拖着黄鳝赶往村中的黄鳝贸易市场。
年关将近,正是黄鳝集中上市期。此时的先锋黄鳝贸易市场已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蔚为壮观,交易氛围异常火热,让来自全省各地的摄影家们感到无比震撼。
6000多平方米的市场内,鳝农们将挤满黄鳝的塑料盒在主交易区中央的两边一字排开,商贩们则满市场转,看品相、比质量、议价格。市场两侧,各自摆着4台电子秤,过磅、报价、刷票,一笔交易几分钟就完成了。到早晨七点半收市,当天黄鳝最高价42.8元/斤,最低价35.8元/斤,均价39元多/斤,共交易485笔,17万多斤,成交金额673万多元。村民告诉我们,这样的好行情,是近年来少有的,创下了有史以来春节前黄鳝交易价格的最高记录。其实,这样的热烈场景,在先锋村并不鲜见。据了解,来自全国的30多个商贩住在村里“买江汉、卖全国”,元旦以来每天向全国发售黄鳝15万斤以上,最高峰日发售黄鳝20万斤。在市场的出口处,不时看到夫妻俩、父子俩卖完黄鳝后满面春风地出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作为全国网箱养鳝的发源地,先锋村人从1998年开始专注一条鳝,凭着特有的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干部带头养,群众跟着干,在一方水塘里拼出了一个富民产业,让先锋黄鳝领跑全国,先锋黄鳝贸易市场的黄鳝价格成了全国黄鳝价格的风向标,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EPI)从这里发布。来自恩施州咸丰县摄影家协会的李主xi感慨地说,一个小小的村子,竟然“藏”着一个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的全国最大黄鳝产地贸易市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
顺着柏油铺就的村级产业通道前行,满眼尽是黄鳝养殖水塘,清澈的水质,绿色的网箱,一排排,一行行,煞是养眼,令人好生艳羡。据了解,先锋全村520户人家,黄鳝养殖面积4500亩,黄鳝养殖户205户,另有200多户参与养殖。我们一行来到五组地段的鳝塘边,正好碰到村民刘永文等人替村会计熊启发起捕黄鳝,于是便攀谈起来。刘永文介绍说,熊启发共有黄鳝养殖面积100多亩,吊养网箱1600口,已卖700口。头一天刚卖了20口,共1040斤,单价41.4元/斤,成交金额43056元。因为价格走高,他准备今天再起40口网箱,收入将达86000多元。保守估算,扣除成本,熊启发的百亩鱼塘纯收入可望达到25万元。
先锋村依托这一“黄金”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不断解决种苗、技术、水质和资金等“卡脖子”难题,特别是黄鳝种苗工厂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实现了种苗从求天下到供天下的华丽转身,掌握了话语权,使地域资源活了起来,群众腰包鼓了起来,集体经济壮了起来。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在6万元,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已是铁板钉钉。
先锋村八组村民陈志彬不仅成立了家庭农场,养殖黄鳝200亩,而且组建了水产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鳝苗、饲料和蚯蚓的销售,2023年销量居张沟镇之最,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利润达到200万元。前几年,他就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乡村别墅。“守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过越滋润”,谈起这些,他的语气中满是喜悦和自信。
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年年“加码”,日益普惠——村级生产路全部硬化,主干道和产业通道刷黑,建起了广场、游园、运动场,办起了幸福食堂、通了天然气,集体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7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体检。
摄影家们随机来到村老年幸福食堂,看到食堂桌椅整齐,干净整洁,电视机、饮水机、消毒柜一应俱全,各式菜品色香味俱佳,老人们有说有笑地吃饭喝酒。听说这个幸福食堂已经运营五年,全村有36位老人每月只需交纳200元,便可享受每天两顿的可口饭菜,经费不足部分由村里兜底;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派专人免费送餐;邻近的接阳村、西堤村的老人也可来此就餐,享受同等待遇。摄影家们禁不住连连称赞:先锋村不简单!
同样不简单的还有村级治理。先锋村想在前,干在前,主动摸索出了“1+4+N”的共同治理体系。“1”就是一个村规民约,“4”就是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矛盾调处委员会、文明新风评选委员会等4个协商议事平台,“N”就是组建先锋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老年互助照料中心、民主监督小组、文艺表演小组、公共维护中心、妇女儿童保护中心、志愿者服务小组、产业发展共议小组等N个自治组织,确保每名群众至少纳入一个村级组织,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有机会、有平台、有反馈,全面激发村民开展自治的热情和活力。
“我们的鳝鱼养殖走在了全国前列,精神风貌也要随之跟上。”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村民共治有效凝聚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共识和合力,促使富民产业和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村里整合各方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斑驳的墙壁统一刷白,描绘上了田园风十足的壁画。沿路清障除杂、绿化美化,桂花、紫薇从村头香到村尾。荒坡废地统一“铺绿”,种上草坪,栽上花树,成了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近几年,在乡贤人士的带动下,先锋村老年基金会募集社会捐款30多万元。在乡贤参事会的积极作用下,全村在沟渠疏挖、生产路加宽、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顺利拆除烂屋、旱厕100多个,完成2座公益性公墓的新建以及700余座散坟的搬迁。如今,整修加宽的双阳河焕然一新,河水清亮,坡岸整齐,树木成行。
漫步于先锋村的房前屋后,没有杂乱无章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不仅室内摆放整齐,床单被褥洁净,就连厨房、卫生间和菜园也都给人爽心悦目之感。全村看不到一个垃圾箱,但到处都见不到垃圾。用省摄影家协会顾问田飞的话说,整个村庄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村民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村里的共享菜地,大家共同耕种,共同打理,共享劳动成果。村民家里要办红白喜事都主动申报,到村部多功能厅排号办理酒宴。这是先锋村以孝善文化为核心,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全村群众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结出的硕果。据村党总支书记朱传宝介绍,近几年,村里通过常态化开展“善美先锋”公益活动,评选“文明家庭”“洁美庭院”“敬老好儿女”“养鳝能手”等,发放奖励,颁发荣誉牌,让群众在评比中凝聚共识,汇成合力,“善美先锋我守护”的氛围日渐浓厚。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先锋村在发展养鳝产业的同时,高度自觉地抓好文化建设。这里是荆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曾是屈原被贬流放时行吟《沧浪歌》的地方,还是民主革命先驱、武昌首义元老、武汉和平解放功勋张难先的故乡。村里巧打文化牌,大力发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建起了张难先纪念馆、越洲湖文化展示馆、渔民驿站和村史馆等。请名家创作了先锋村歌《迎接崭新的太阳》,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余昌宇工作室、北京市重彩画院等五个文艺社团先锋创作基地,举办了2022年农民丰收节文艺晚会先锋分会场演出、2023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先锋村专场,全体村民以家乡大地为舞台,把好日子唱成歌、编成舞,让土味不土、农味变浓、乡味更香,让乡村格外能留住人心。
如今的先锋村产业兴旺,民富村强,美丽蝶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清廉村居示范村、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耀实至名归。两天的采风活动,给艺术家们的最深感受是幸福溢满整个先锋。来自监利的摄影家刘扬明发自肺腑地感叹:“先锋人的幸福指数真高!”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