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求真唯践行 践行以求真
继2010年《求真集》问世后,2020年初《践行集》又将付梓面世,恰是“求真唯践行,践行以求真”,诚可喜可贺!
《求真集》《践行集》作者邵景元(原名金元)乃我60年前江苏师范学院同窗。1959年,他自淮安“负笈一肩,梦怀七彩,励志奔‘东吴’(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我与他在师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同窗攻读,4度寒暑直至毕业。记忆中,他勤学多思好钻研,遇到问题爱探根究底,非到打破砂锅“纹”(问)到底方肯罢休。平时听老师讲课,他总是善于领悟到不一样的认知,即使听文学概论课,他却从中收获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这一辩证观点的哲学启蒙,其影响竟至“终生受益”。数十年后,在他的回忆文字中曾满怀深情地感恩师尊:“对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我没有把它停留在学习和理解的层面上,工作实践常常以此为指导。在我‘爬格子’的那段生涯里,对涉及哲学领域的课题,我总是乐以试笔。久而久之,撰写论文成了我的强项。”“我常想,我的学业要算有些成果的话,我的思维算能带点辩证法和科学性的话,那与老师当年的启迪分不开”。
数十年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撰著甚丰,尤以论文写作成果卓著。既有周恩来人生观探研及其“自我教育”专题系列论0035文受到好评,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又有涉猎哲学、党建、军事、经济等领域的论著,多次获省级以上一、二等奖。由此,“论文选辑”“论文编”以及“史迹考证”等有关论述自当成为《求真集》《践行集》之主体。
开卷受益,掩卷有悟。1928年,梁漱溟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出,人生“思维的层次和境界”八层,依次为:一、形成主见: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三、融会贯通;四、知不足:五、以简御繁;六、运用自如;七、一览众山小、八、通透。其八最高层“通透”,“思精理熟”之谓也。做学问当讲究境界,且追求境界之高远,为文为人又何尝不如此!《求真集》《践行集》中以论文、史考为主,旁及人物、散文、诗词、杂记等文体,其所论所述,所诗所文,诚多为思精理熟、情真意达之作。
生活乃写作之源泉。作者“以笔支军”7年,继而在县委党史工委从事党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15载,其间披阅有关人物、事件史料及诸多档案卷宗堪称“浩繁”,又因调研、考证工作需要,跋涉奔波于除西藏拉萨外,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区、市)会,可请“板凳岂畏十年冷,黄卷青灯伴青春”;“山重水复务‘去伪'1,柳暗花明为‘存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广阔视野阅历,有深厚生活积累,方有思维境界的提升,方有学术研究以及写作上新境界的开拓:《省委书记——叛徒-—烈士—?—记陈治平的曲折人生》一文,就是在党史人物研究上敢于探索、勇于开拓之作。文中提出的“陈治平现象”是对党史人物研究的创新性见识。“论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有10多种报刊相继转载。这项成果填补了中共历史人物研究的空白。
人间自有真情在,为有真文传真情。《手表》一文,情发由衷,理尚思辨;父子情深,孝感动天。《绝不轻言放弃》一文,为寻访数十年失联的同窗学友,城镇、乡村,电话打了无其数,即使到了托请派出所公安人员查网寻人仍无着落,仍然“不到黄河心不死”,绝不轻言“放弃”。而在文末,更有深情遥念同窗逝者的字字句句,催人泪下,可谓“同窗情满纸,神往感九天”啊!而谱写军民“鱼水情”更是形成了“系列篇”:《鱼水情深永不忘——军民共谱人民战争进行曲》《邓颖超大姐为〈鱼水情〉题写书名》《为〈鱼水情〉一书撰“再版前言”》。
景元先生平日里热心于为同事、亲友无偿撰写应用文稿,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退休后又以老牛“无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到“关工委”“发挥余热”17载——先后荣获“福彩杯”淮安区首届、第二届“十大魅力老人”提名奖。
真善美哉——斯人斯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求真集·引言》)。
“文以人传,人以文传”(鲁迅语)。有《求真集》《践行集》在,其意自明。
是为序。
2019年11月于姑苏

宽度·高度·亮度
——拜读邵景元先生《践行集》有感
顾兆玉
邵景元先生嘱我为他的新著《践行集》撰序。作为学生,难免怀揣忐忑,不可贸然对大著予以评骘,只能呈上点滴拜读偶得,略表对先生的尊重与礼赞。
(一)
回望先生足迹,一路风景如画。观潮起潮落、阅云卷云舒,先生永葆一双坚实脚板,从长满“扒根草”和“节节蒿”的乡间小路起步,向着“心的方向”,“在大自然的‘险峰'处选准角度”·“在人生的‘边缘’上寻找真谛”,“在矛盾的‘夹缝'中开辟天地”,不辞劬劳,奋力前行,走出旷达,走出壮观、走出灿烂,走出成功。
在先生的人生风光带上,他所践行的一道道旅程无不引人人胜:有培李育桃的“三尺讲坛”;有以笔支军的“民兵新闻报道培训班”;有携来文友、伏案青灯黄卷而垒就的“淮安党史资料‘图书角’”;有便捷一方、确保河流渡口畅通的“水上交通安全大队”;有退而不休,第二天即去报到上班,一干就是17年的社会公益性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还有那来者不拒,为单位、为会议、为报刊、为亲友、为芳邻、为群众乐于代劳的,由论文、散文、新闻报道、诗词联赋、小品故事,诉状请求等建构的“文章作品大超市”。这个“大超市”虽已“物件”繁多、琳琅满目,但仍然涵盖不了先生的笔耕成果。平日里,从篇幅不等的书评、重大理论课题的研判,到一湾小溪、一缕炊烟、一条杨柳岸、一处古道口,先生均可独具慧眼,以神来之笔做出上乘文章。真可谓“信手拈来皆佳作,诗情画意人胸怀”。淮安城区《变迁中的东西门大街》,是一条众人天天走、日日到的寻常大街,先生稍加勾勒,这条街便灵动起来、鲜活起来、立体起来,读后令人好生回味。先生以他特有的“少林功夫”羽化出的“文萃智库”,在其人生风光带上夺人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曾两度以淮安市委(县级)、市政府暨淮安区委、区政府名义,为烈士陵园撰写《淮安革命斗争史碑记》《祭先烈文》两尊碑文,又包揽了“烈士事迹陈列馆”系列性文字。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乃悲壮之缅怀,景仰之放歌。被先生颂扬的诸位革命先烈,如果英灵有知,一定会感动不已,欣慰九重。写到这里,学生不意仰视长天,想来那每每紧随朝日而升腾起舞的朵朵彩霞,不正是这些为共和国献身勇士的张张笑脸么。
先生的人生宽度,就是这样,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不断拓展,在晨曦与夕照的更迭中持续延伸。
(二)
“山再高,只要攀,总能登顶”。这句话,可形象诠释先生的进取精神和人生高度。
远眺山峰,先生的身影时隐时现。倘若为这位“攀登者”推出几个特写镜头,对读懂先生庶有裨益。
先生的人生高度,基于美好的心灵高度。“涛声晴亦雨,松影夏如秋”,这是先生赏之于心、践之于行的诗句。他曾选择此诗作为春联贴在门上。当时的背景是:“恭喜发财”"一切向钱看"的呼声铺天盖地。对此,先生充耳不闻,依旧纯色的淡然。不夹浮躁,不存迷茫,趋高雅、躲低俗,以不变之定力,照样登他的人生之山,干他的追求之事。
履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最为难解的人生不等式。先生对先父敬重有加,念慈在兹。《从改名字说开去》,让学生领悟;为了“赎回悖逆父意之憾,一慰一己之心灵”的先生,特将网名毫不犹豫地取用“邵金”。名中的“金”字,正是先父在先生开学启蒙时为他定的名。这一个字的回复,饱蓄着先生浓浓亲情。此外,先生对故园的殷殷乡愁,在他的《小河十题》《大河十题》《浦江十题》等文章中均有深而细腻描摩。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始终保持“挥之不去的牵挂和烙上印记的念想”?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先生的人生高度,显于作品的创新高度。创新是先生的个性所在。在《试析周恩来的自我教育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先生明确提出,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自我革命”“自我砥砺”“自我净化”,要像周恩来那样,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先生的这一超前提法,与时下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非常契合。先生善于捕捉和吸纳文坛新信息,热忱践行“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的路径,力求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水乳交融。《试论周恩来求真意识在其人生观确立过程中的地位和特征》一文,先生以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比喻发现真理的艰辛步履和周公恩来的微妙心态。在《“张达事件”始末》中,当张达蒙冤数十载仍投诉无门,悲苦欲绝之时,先生突然笔锋一转,跳出了“真理离开权力的支撑,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寸步难行”的警句、这既缓解了故事的沉闷氛围,又让情境和哲理相得益彰。同一史料从不同角度表达主题,更是先生的拿手好戏。一场车桥战役,先生竟以6篇文章予以解析。特别当我走进《立体式桥型动态性的“车桥战役效应”》一文,顿觉先生犹如战地记者,空越枪林弹雨,以犀利之笔端,铿锵展现我新四军与日伪军火拼的壮烈场景,高度概括这场战役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将其牢牢镶嵌在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中。
先生的人生高度,载于大著求真与践行相互结合的高度。先生常说,求真,是他的至爱。又说,“有时候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10年前出版的《求真集》,是先生热衷求真、擅长求真、在求真中修得正果的集大成之著。而今之《践行集》,既是《求真集》的兄弟书,又是《求真集》的升级版。没有求真,哪来至理?不见行动,真也成假。只有不断前移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看到别一般景致。只有心无旁骛、跋涉不止的人,方可抵达人生顶点。
(三)
在学生眼里,先生的人生亮度早在手执教鞭的那一刻,就像烛光一样点照莘莘学子。那年,我高中毕业回家担任民兵营长。为了反修防修,县人武部组织我们集中演练打坦克。当时,战前教官正是先生。他鼓我勇气、壮我胆量,亲切而坚毅地说:“目标正前方,夹紧炸药包、匍匐前进,点燃导火索后迅疾返回。坚信你一定完成任务。”我执行先生命令,果然,适时一声巨响,炸药包开了花。刹那间,火光冲天,异常耀眼、小小的我第一次受到强烈震撼。现在看来,那火光的亮度,何尝不是先生人生亮度的折射呢?先生既尚武,更善文,我这个民兵报道员,正因为先生的教导和影响,后来报考并就读了大学中文系。
先生曾经重度近视,看不清物体却看得透事理,真乃《眼近视,心致远》。学生以为,先生的这一束人生光华,可是从他心窝深处流淌出的高品级亮度啊 ! 先生的书房名曰“临北轩”,何意?先生说,除了房间自然临北外,其名有三层寓意:一是列祖列宗居北;二是北方乃国家首都所在;三是每每灯火阑珊时,他可凭窗向着“北斗星”注目致意。无需注脚了,先生家之情怀、国之情怀以至人类之情怀,被简而不凡的“临北轩”凸显得淋漓尽致。
最近,有人问起先生,您年过八秩,再出《践行集》,累不累?先生平和一笑,“人生何百味,均在一抿中”。“抿”,看似小小动作,蕴含大大道理。先生是农民后代,他著书立说“只想为中国农民争脸”。好一个“争脸”了得。先生的人生亮度再次呈现新的光强。
更为可贵的是,先生在求真中敢讲诤言,践行中彰显风骨。历史人物饶漱石,曾对车桥战役提出种种质疑。先生以其一贯的求索与坚持,毫不含糊撰文驳回,还历史于本然;先生不是科学家,却用《十问科学家》来求解和厘清诸多困惑。先生的所言所行,目的让“脑袋始终长在自己的肩膀上”。
说到风骨,平素,先生生活十分简朴,虽然工资收人还算过得去。不料,几年前,新组合家庭遭遇灾祸,先生随之成了“负产者”。面对沉重压力,先生以男子汉的七尺之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没有惊动组织,累及亲朋,推诿子女,求助社会,身陷厄运秉持方竹气节,面对苦难犹如梅花坚贞。这正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风正潮平写光明”。
邵景元先生以“绝不轻言放弃”的执着姿态,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均是对生命辜负”的敬畏和尽责之心,以“最坚韧的毅力和最无悔的付出”,实现了人生的“华丽破茧”。
在《践行集》问世之时,请允许学生将一位名家的诗作略加改动敬赠先生:
花开花落一春秋,
人生能有几荣枯?
求真践行书两部,
不枉世间还有我。
2019年10月写于水一阁
后 记
邵景元
学兄袁沧洲和学友顾兆玉写的两篇“序言”,让本书陡添光彩,倍加份量。他们或把《求真集》《践行集》相结合以综述,或丛“文如其人”角度去探索。各取侧重点,恰收异曲同工之妙。综述精粹,探索深邃。如此佳作,美轮美奂矣!
如果说,“《求真集》问世,乃文界挚兄贤弟启发和催促之结果”(见“代序”《放到篮里都是菜》一文),那么,《践行集》的出版就完全出于外力的助推了。退休后的第二个10年间,鉴于本人曾为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暨省周恩来研究会成员,以及市、区有关社会兼职,每逢重大历史节日,多有约稿、与会等活动,以致“爬格子”的活儿一直未能收官。加之本人亦有读书、写作的情趣和习惯,年久日深,“应制”之作和个人创作又慢慢积聚起30余万字。但这次出书已无可能了,3年前就决意把这些稿子装进档案袋,存于抽屉里。
文稿的积累乃自然形成,可谓是客观的存在吧,属一种“必然”现象。不料,半年前出于“偶然”,我的一位当年学生顾兆玉女士发现了文稿,她觉得大有出书价值,并指出可与《求真集》互为兄弟,相得益彰。接着,又一个“不料”,她竟向工作在省城出版系统的小挚友朱晓林总经理推荐,形成“出书”的共识。至此,两个“不料”的“偶然性”激活了文稿具备的“必然性”。大仁大义的朱总会同两位文友吉祥、尤岩齐心协力,不仅对出版业务上的方方面面做得精益求精,还在商务操作上化“经营性”,近于“公益性”为了使《践行集》与《求真集》阴书相匹配,相办调,并力求有所超越,朱总与韩许主任特地从南京来淮安系自过目《求真集)书样,还把他们初步设计的朱晓林总经理(左)在薯者家中交谈书样,还把他们初步设计的方案与我沟通,征求意见。他们这般用心用力用情“真是到家”了。还有,在兆玉君影响下,杨慧雨、李玉顺,颜士蕾、左平、颜微微几位对出书也予以热忱关注。对以上诸位新老朋友特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日常文稿积累的过程中,一直得到区关工委王秀珍,文史委金志庚,报社赵日超,文联吴苏蓉、交通局于锋等几位主任和党史工委张广阳秘书的支持。淮安智爱广告有限公司王爱梅、王金丽姐妹更是不厌其烦地打印、修改、收集、传输。在新书付梓之时,让我对以上有关单位和同志们深切致谢。
对《附录编》里11篇文章的作者,以及书中《试论周恩来自我教育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篇合作者区党史工委主任徐艳华,书中《马年说马》《出得“绝”对的“妙”的一幅楹联》合作者晋友龙州中学高级教师张映泉老师、书中《“第一枪”声响永远录在历史档案》合作者青年教师李颖老师,于此,一并予以致谢。
成书过程中,接受行家建议,删去6万多字,补人数十幅摄像照片,以达图文并茂。
鉴于水平和经验限制,书中瑕疵在所难免,谨祈读者指教,为感为戴。
邵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