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中的回忆
作者: 兴盛 朗诵: 相逢一笑
2023年11月24日凌晨时分,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看着母亲安详离去的遗容。我的泪水再也无法控制,从眼里夺眶而出。母亲一生的劳苦,她的忧虑最后都在上天的保守中 在安然而平静的离去里永远结束了。晨星升起,预示她的生命已经进入了那永恒天国新生命的伊甸园。泪目模糊中,母亲一生里一个个生命的片段如回放的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地闪现着……

思绪回到了童年时代。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我与二弟兴民一起去离家五里多远的辽源矿务局梅河煤矿四井的建矿工地,给挖楼房地基的母亲送饭。我们来到了热火朝天的建矿工地,推土机在轰鸣,大吊车在头戴安全帽,手拿小红旗的矿工指挥下各自忙碌着。二弟好奇地睁大了双眼,显得无比兴奋。我也很少见到这么热闹的劳动场面,久久驻足观望着,大约半个小时后所有机械都停止了轰鸣,工人们都三五聚堆,拿出各自的饭盒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这时,我才突然想起母亲可能还饿着肚子,急忙催促二弟快点走,我们走过了一个个土塄和深沟,一边走一边打听着。突然,眼尖的二弟大声喊起来了:“大哥,你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我家西借壁的邻居李大娘了,母亲总喊她“刘永新”。我和二弟急忙跑过去问道:大娘,你看到我妈了吗?这李大娘先是一愣,随即责怪起我俩:你们怎么这么晚才来?你妈妈在离这挺远的工地还在挖沟呢!说着收起饭盒领我们来到了妈妈挖土的深沟旁。我们这时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正在用铁锹吃力地向上边甩土。李大娘在沟沿上加堆着沟底土已经高过母亲头部许多的土塄子上大声喊着:别干了,你家孩子送饭来了!母亲这才放下铁锹抬头看着我们。我们三人急忙匐下身子伸手拉母亲上来。母亲上来则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用手划拉着顺双颊流淌成流(Liu四声)的汗水。还问我俩:你们吃了吗?我急忙答道:吃过了!二弟则摇着头。这时,母亲打开饭盒,将里面仅有的两个玉米面饼子拿起一个递给了二弟,二弟接过来开心地吃起来,母亲又把饭盒里不多的几块萝卜条咸菜递给二弟。然后,她又把另一块玉米饼子往我手里塞,我急忙推着母亲的手,急忙表示自己不饿。母亲这才坐在地上,就着咸菜吃起了仅剩的另一块玉米饼子。这就是母亲的一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午餐了。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劳动强度该有多大哟,母亲却为了尽量给七口之家省一点粮食,每天都是这样半饥半饱地从事着这么繁重的体力劳动。记得那时候我家是吃红卡片的,父亲担任省水利厅直属的总厂——国营海龙县鱼种站的工会主席,每个月“卡片”供应的大米十分有限,像我家这样的七口之家,每月也仅有十几斤大米吧。一般是不能煮干饭的,只能是吃加了太多水的大米稀粥。记得每每吃大米粥,我们兄妹五人都高兴极了。而母亲则基本是舍不得吃的,她总是默默地在一旁就着咸菜啃着硬翘翘的玉米饼子。那时母亲是鱼种站的一名五·七家属工,冬夏在家乡渔场的排排鱼池子上与渔场工人一样劳动。而支援辽源矿务局梅河煤矿的土建工程,我们渔场是派了十几名五·七家属工去的。几个夏天母亲就是那样在建矿工地,挥汗如雨地劳作着。
记得那时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有时候它们会下几个蛋,母亲总是舍不得吃,煮鸡蛋老是煮六只,自己是从来不吃的。她在四井的土建工地干活的那几年,父亲会时不时地给她的饭盒里装点炒鸡蛋,从来都是在晚上下班后最小的弟弟妹妹争抢着去拿母亲拎回来的“空饭盒”,因为里面肯定有母亲没舍得吃的炒鸡蛋!记得有一次公家杀猪,每个职工家里都分几斤猪肉,母亲舍不得给我们炖鲜的吃,都是把它腌成咸猪肉,每次都是放一点点慢慢吃。至今想起那咸猪肉的滋味,我都似乎还余香绕唇,不能忘怀。母亲最拿手的是贴玉米饼子,用玉米面做疙瘩汤等饭食。那玉米饼子金灿灿的,粘着铁锅的那面永远都是不黄不黑的,火候恰到好处的硬嘎巴,吃起来软硬适中,脆生生地特别好吃——不仅仅是好吃而已!而那疙瘩汤里老是飘着星星点点的油星,里面放的白菜则刀功细腻。每当夏日的傍晚,我家兄妹围着方桌你争我抢地吃玉米面疙瘩汤时,都会让站在打开的后窗子旁看我们吃饭的苗大爷、鲁婶这些邻居们馋的直流口水,嚷嚷着回家去做着吃……

母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就参加了渔场的各种劳作。记得小时候常常看母亲跟工人们一道拉网喂鱼,晚上很晚了,她还没有睡觉,经常是我睡到半夜起来,看到母亲还在织鱼网,那长长的,织就的网兜在她前面堆了好高好高。有时候还会有好几个渔场的女职工来我家里跟母亲一起织网,大家有说有笑干得热火朝天。寒冷的冬天,母亲则经常去公家的办公房打扫卫生,去越冬的鱼池子和其他家属工一道用大铁川子凿冰窟窿,给下面的越冬种鱼增氧。到我上高中的八十年代初母亲一直是渔场的家属工。而她年老了,国家落实五七家属工政策,母亲因为我们家这时已经从梅河口来集安二十多年了,集安人社局的一位曲姓科长说母亲是在梅河口做家属工的,是为梅河口做的贡献,应回梅河办理。回梅河办,梅河方面又说她现在户籍已经落在集安了,应该集安管这事。就这么推来推去,母亲最终也没能享受本该属于她的五·七家属工待遇。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深感亏欠母亲——年轻时经年累月的挥汗如雨却没有换来本该归她的老年保障。
母亲常跟我讲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她家住在海龙县(现在的梅河口市)一个叫“富强”的村子,姥爷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姥姥领着她和舅舅艰难度日。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为了供舅舅读书,她很小就下地干活了。每每讲起小时候的苦,她老人家都眼含热泪。她最自豪的是十六岁当上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有一次打靶,竟然打了两个十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因为姥姥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及肺气肿,母亲小时候很苦,除了小小年纪就跟大人一样在田里干活,还要照顾虚弱多病的姥姥。母亲从小孝顺董事,常常讲起姥姥去世时的情景,每当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她都哭得像个泪人。就是在我长大以后,每每讲起姥姥,她都泪如雨下,声音哽咽。母亲也特别怀念小时候的朋友,常跟我提起小时候的伙伴们。她最难忘的,一个是叫郭淑梅的伙伴一个是叫王凤珍的伙伴。郭淑梅家是姥姥家的邻居,常常接济姥姥家。每每郭家做好吃的都给姥姥家送一些过来,郭家菜园子里的鲜嫩蔬菜则一捆捆地送给姥姥家。而姥姥也是一位特别怜恤人的人,自己家如果做白米饭,姥姥都是先给邻居任家一个叫任作君一个叫任宝君的两个孩子,都是用最大号的碗端给他们。在我工作后任家的老太太还跟我提起姥姥的慷慨,虽然自己生活拮据却有一颗同情更贫穷人家的慈悲心肠。母亲也是一位最有亲情情节的人,她常常跟我念叨过去的一些老亲戚,说有一年发大水,十四五岁的她背着三十来斤的花生和瓜子,走了七八里路,又淌过很深的河水来到了离家最近的黑山头车站,独自一人坐一宿的火车去抚顺的叔伯“八哥”家走亲戚。当时她的八哥是抚顺矿务局几个大矿的领导,家里孩子多,有一个叫“小五”的孩子,每每看到母亲来了都高兴的不得了,老远就喊“小姑来了,又给咱家送花生了”,每当回忆起这些,母亲都特别开心。记得小时候,亲戚们因为母亲特别“认亲”都喜欢来我家串门,母亲几个舅舅家的姊妹,母亲喊她们“大丫、二丫、小琴子”常来渔场家里串门,而母亲的舅妈和二舅妈也时不时地来我家作客,每当这些亲戚来了,母亲都像过年一样高兴,张罗着作好吃的,把渔场分的,平常不舍得吃的一串串晒干了的咸鱼串拿出来用油煎着吃……母亲一生生活简朴,记忆中小时候她就没有穿过新衣服,旧衣服旧鞋子都是缝缝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母亲也是一位虽然自己简朴却又不贪便宜的人,记得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在渔场的家属区小路上检了五元钱,拿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马上就说“这么多钱,谁丢了都会心疼得要命,看看谁家找钱快给人家”,要知道当时的五块钱差不多是最大的票子了,五元钱会买好多好多东西了,当年红梅镇矿区卖的一个四两重最大号的加鸡蛋面包(如今再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面包)才九分钱,而这种面包是当时我们这一带家家户户公认的高档食品。临近傍晚才发现姚大爷老伴王老师在焦急地找着什么。母亲马上就追过去问:你丢什么了?这时王老师的额头都急出了汗,紧张得脸红红地告诉母亲:家里最大的票子五块钱给丢了。母亲忙说:我家大儿子检了五块钱!说着急忙把钱还给了王老师。姚大爷一家则感激的不得了,逢人就夸奖母亲的拾金不昧。

母亲在去世的前几年一直忍受双腿的剧痛。因她的双腿因为年轻时在国营海龙县渔场作“家属工”,经年累月在水里劳作受了寒凉,严重变形,走路十分吃力,得扶着炕沿或者其它什么附助物才能慢慢艰难地行走。右肾也因为受寒凉病变不得不永远切除了,老人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母亲这几年常常跟我念叨:自己蜡烛不高了,可能很快就去追你父亲、二弟和姥姥、姥爷他们了……晚年对母亲打击最大的一件事——几乎是致命的。就是善良的二弟因为受吉林银行集安分行的一个叫赵伟的“好朋友”诱骗,给此人的一个叫贺志强的做防盗门的小老板在吉林银行集安分行担保贷款,贺志强在拿到贷款后(他以同样手法诱骗了许多人)携全家跑路。二弟不得不省吃俭用几年光景才还清了贺志强贷款的本金和不菲的利息。因此事抑郁而终的二弟让母亲的一颗慈母心肝肠寸断。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常常在二弟在世时生活过的房间发呆,眼泪汨汨流淌着,一坐就是一宿一宿的……二弟去世后,母亲就越发衰弱了,每每看到她,我都忍不住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坚信上天会怜恤她老人家,纪念她一生的劳苦,并为惨死的二弟申冤……保佑母亲在天国永远安好……
【作者简介】
刘兴盛,1965年12月生于吉林省梅河口市,1981年7月,毕业于省重点高中——梅河五中。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延边大学读书,1985年7月——1988年5月在吉林省柳河县农业局工作,1988年5月——1996年4月在吉林省集安市特产局果树研究所工作,1996年4月,在全省第一届公务员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省集安市环境保护局大自然保护科长职位,并工作至今。曾经在新华网、中国环境报、通化日报、吉林环境报,吉林省文化厅《参花》杂志等媒体发表散文及诗歌等作品多篇。
【精英主播简介】
相逢一笑:本名李建富,【风华】精英朗诵团副团长,天津滨海新区退休干部,曾多年从事广播电视和汉语言文字工作,并经常主持各类大型活动,其播音主持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和市级奖项。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王小泥 刘生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音频总监: 于江群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苡子
宣传部部长:建国
宣传部副部长:李小放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