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腊八粥,温暖上千年》
作者/孔林翠竹

进了腊月门,不禁让人想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虽众说纷纭,但考其源流,腊八节最早可追溯于先秦时期。《礼记·郊特牲》记:“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这里,虽然指的是年终祭祀,把收获的物品祭献给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并没有指定食物,但这个“蜡祭”就是早期腊八节的雏形。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商代叫“清祀”,周代曰“大蜡”,汉代改为“腊”。《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接也”,“腊”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字从“肉”旁,也表示冬天用肉祭祀,农历十二月由此被称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秦汉时期的腊八节,主要活动是击鼓驱疫,人们享用的食物就是祭祀之后的酒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亦云:“十二月八曰为腊曰。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汉代腊日,朝廷还有赐钱、赐食的惯例,如赐羊,寓意吉祥如意,赐牛肉、粳米等,则皆为贵重食料。

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佛教在国内日渐繁荣,腊八节逐渐脱离了传统的腊日节。到唐宋时期,腊八节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的繁复、民间的喜爱,加上佛教的影响,在唐朝得到快速、广泛地传播,逐渐结合了腊月辞旧迎新的祈年习俗,最终形成了以喝腊八粥为主要标志性节俗的民间节日。腊八节具有很深的宗教背景,在腊八节的众多传说中,佛成道日是最流行的。因此,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宋代以来,腊八节喝腊八粥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宋代陆游曾作《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诗中“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的描写,也说明从官府到黎民,熬腊八粥已成习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从唐宋时期的腊八节喝腊八粥到如今,已历经千年的漫长岁月。在这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腊八粥逐渐从一碗普普通通的饭食,变成了历史文化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体现。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或曰“腊七腊八,冻死叫花”)的三九天,作为食不果腹的黎民百姓来说,他们特别期盼能有一碗粥来温暖那瘦瘪的躯体,也希望能借过腊八节喝腊八粥来祭祀祖先神明,感谢祖先对他们生活的庇佑,同时也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六蓄兴旺、五谷丰登。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仅在腊月初八这天能吃腊八粥,其他时间也能吃,在时间上已完成了“去节日化”。随着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八宝粥快餐食品的普及,人们早已不知腊八粥为何物。特别是如今受洋节的冲击,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淡忘。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当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否则,随着传统文化的淡化与消失,必将带来民族文化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

腊八来了,大家不妨到超市买些食材,再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以此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吧。
(写於2024.1.18 腊八节)



本期制作:孔林翠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