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
文/舟自横渡
如果太平军胜利了
现在是太平天国吗
如果义和团胜利了
辫子里的大清会更清吗
一个反清,一个扶清
分不出哪个是轰轰
哪个是烈烈
在轰轰烈烈的土地上
只有滚来滚去的人头
一直轰轰烈烈
吴仲友读诗:
舟自横渡的《轰轰烈烈》以简洁犀利的笔触解构了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暴力迷思,其批判锋芒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具有独特的思辨价值。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假设的修辞陷阱
诗人通过"如果"句式搭建起双重镜像——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作为反清/扶清的极端样本,在虚拟语态中暴露出历史决定论的荒谬性。这种非真实的时空并置,犹如将两柄锈蚀的刀刃交叉成X光机,透视出所有"改天换地"口号下相似的暴力基因。当"辫子里的大清会更清吗"的诘问撕裂时空,暴露出所谓历史进步性不过是权力更迭的修辞游戏。
二、暴力美学的祛魅手术
"轰轰烈烈"的语义拆解堪称精妙。诗人将成语肢解为拟声的"轰轰"与惨烈的"烈烈",犹如用手术刀剖开华丽的历史锦袍,露出虱子般密密麻麻的死亡真相。滚动的头颅既是物理层面的屠杀现场,更是精神层面的集体癫狂。那些被革命修辞碾碎的个体生命,在历史的车辙里永远凝固成血腥的标点符号。
三、循环暴力的认知图谱
诗歌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了诡异的悖论:当土地因"轰轰烈烈"而震颤时,唯一永恒的运动却是头颅的滚动。这暗示着暴力革命不过是西西弗斯式的轮回,每次推石上山换来的只是新一轮的坠落。末句"一直轰轰烈烈"的残酷诗意,恰似一记打在历史进步论脸上的冰冷耳光,暴露出所谓变革不过是暴力模式的无限复读。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以诗性智慧刺破了启蒙理性的虚妄,当我们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替换为任何现代革命符号,那些滚动的人头依然在语言的深渊里投下长长的阴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或许始于停止对"轰轰烈烈"的病态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