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小年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小年是与大年相对而言的,是扫尘、祭灶的日子,因此被称为祭灶日、灶王节、扫尘日。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相同: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则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夜。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的习俗。《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人间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玉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的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灶王爷原是一介平民,一个姓张的后生,叫禅(或单),娶妻后不好好过日子,终日花天酒地,最后败尽家业,妻离子散,不得不沿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里,羞愧难当,无颜见人,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玉皇知道这件事后,认为张禅还没有坏透,并非不可救药,已有回心转意,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了灶王,这就是传说中的灶王爷的前世今生。
清代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迁移到了二十三。” 记载了祭灶所需的供品。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描写了祭灶的盛况,反映了百姓祈福的意愿。
过完小年,送走灶王,从腊月二十四人们开始打扫房子、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除尘垢、拂去蛛网、清理街道垃圾、疏浚沟渠堵塞……一直忙到除夕,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也有儿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每天都有活儿做,足见小年确实是“忙年” 的开始。
小年的习俗除了祭灶神、扫尘土外,还有吃灶糖、洗浴剪发、婚嫁等。吃灶糖抹灶王嘴,意在使其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洗浴旨在除去身上污垢,意味一切重新开始,理发寓意是从头开始;另外过了小年,民间百姓认为诸神都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再择日子,俗称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小年也与文化有着深厚渊源,古今一些文人写下了大量反映小年的文学作品:唐朝诗人罗隐《送灶》“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 诗意是:我买不起麦芽糖,只好敬上一盏清茶,点燃一柱青香,送您上天,如果玉皇大帝问起人间的事儿,您可一定要说人间的文章是最不值钱的啊。作者用戏谑的语言,从侧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愤。
宋代诗人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诗意是: 我已经非常荣幸地活过了古稀之年,我要告诉子孙们如何过小年,过小年时一定要祭祀供奉灶王爷,并请来邻居们一起分享供果祭品,这个风俗已经相传很久了,主人和宾客要一同欢聚娱乐,共同迎接新年,鬓发斑白的老人在座,年轻的人一定要晓得敬重,面对满盆的佳肴也不要羞谈平日的贫困,问问您:今晚屋檐底下的那个人,与供奉的那位快乐灶王神君是不是十分相似。
鲁迅先生《庚子送灶即事》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意是:杀掉家中仅有的一只鸡,又准备了点麦芽糖,想再买点儿别的祭灶用品,可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了,只好把衣物拿去典当。家中贫苦得连一点儿多余的东西都没有了,哪里唯独缺少祭灶用的黄羊呢?一方面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广大人民生活的贫困艰难,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迷信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表现了青少年时代鲁迅正在形成的反封建的思想。
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我们要在继承优秀文化和良好习俗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摒弃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习惯,推进中华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2024.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