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年味儿》
作者:明月

今天已是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腊八节”。当人们品尝完软糯香甜的腊八粥之后不久就是农历辰龙年的年首_春节了。每当人们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地准备过年的时候,小时候过年的年味儿却浓浓的展现在心头,念念不忘,历历在目。
一.过完腊八宰“瞎娃”
记得小时候准备过年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即“腊八节”之后拉开序幕的,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也说:“过腊八,宰瞎娃”,这里说的宰瞎娃就是指杀年猪。腊八之后,我们村子里的农户门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杀猪了,这时候的猪已从年初二、三月份抓了个猪崽养到年底腊月也有十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喂食好的猪巳有一百五六十斤,中等的有一百二三十斤,最小的也有九十来斤。我们家每年杀的年猪属中等水平。
我们的村子名叫许家湾子,据说最早的时候有几户许家人在此居住过,到我记事时,这些许家人巳无影踪也无据可考了。村子不大,由村东头的窑洞庄(大约有十户人家),大多是李家人。村中间公路两边的地方叫下大路(也就十五六户人家),大多是李家人和周家人。村西头高台上是白家人聚集的地方,叫羊起步台(大约也就十几户人家)。虽然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每到年头节暇的时候还是很热闹,就腊八节过后杀猪一事来说,堪称是很隆重的时刻。腊八之后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隔上几天又有一家杀猪。每当杀猪的这一天,杀好的猪肉、猪肠、猪的心肝肺要煮上一大锅,罐上几斤白酒,把本庄子每家的男掌柜请来,晚上围坐一起,吆五喝六地大吃大喝一顿,直到吃的满嘴流油,喝的迷迷糊糊,方才散去。剩下的是女人们在厨房抹锅擦灶,继续忙活,尽管这样,他们也高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杀猪的这一天也是最受刺激最高兴的一天。一帮小孩子无论谁家杀猪都要跑去凑热闹看一番。就拿我家杀猪来说吧,冬天的天亮的晚,到吃完早饭,太阳就已三杆高了,大约十点多,父亲找来两三个帮手,把猪从猪圈里拉出来,用绳子扎住嘴,再把前后脚对对用绳子绑起来,抬到一个高一点的木墩上,脖子下面放个接血的瓦盆,父亲拿上大约有一尺二寸长的杀猪刀往猪脖子里斜下一扎,一股鲜红的血就汩汩地流到瓦盆里面,盆里的血起着泡泡,还冒着热气。然后把猪放到一个很大的黒铁锅里,用桶提来滚烫!!的开水往猪身上浇,几个男人就趁热拔猪身上的毛,等长毛拔去了,剩下的细碎毛就用砖头在猪身上来回搓,直到把毛退干净,换水洗干净,再把猪挂在上房用的木梯上,开始开肚扒腸,放在砧板上砍、切,洗肠,灌腸,煮肉焞汤。整个过程让我们小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尤其是从猪圈往外拉猪时,刺耳的尖叫声和杀猪手举刀要下手的时候,更是怵目惊心,想看又不敢看,不看又忍不住要偷偷看上几眼,有时吓得双手捂住耳朵,转过头去,整个过程又兴奋,又刺激。当然了,当晚上香喷喷的猪肉端上桌的时候,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嘴里吃着肉,喝着汤,又看着大人们吃喝划拳唱酒曲说笑话,女人们在厨房不停地忙出忙进,我们小孩们也个个乐呵呵的,喜不自胜。
为什么要在腊八节之后杀猪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趁着冬寒休闲的时候要好好放松一下,补养补养身体;其次是通过聚会,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要备肉迎接新春大年的到来。过年时,家家探亲访友,少不了要用酒肉好好款待。杀年猪辞旧迎新,这也成了青海农村的一个传统地方习俗,这个习俗至今在不少的地方和不少的人家仍然延续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男人们除了起圈(挖厕所、牛羊圈里的粪肥),往地里送肥等零星农活外,女人们抓紧时间做针线活。要过年了,要给一家大小做一件新袿子或一件新棉袄新棉裤,起码也要做一双新鞋吧。我的母亲手很巧,做针线活又快又好,他除了给我父亲和自家儿女缝制外,还要负责给我的外奶奶(姥姥)家一家六口人做新衣新裤新鞋,有时就住在外婆家,和外婆一起缝制。这样忙活有十来天,不知不觉很快就到腊月廿三“小年”日。

二.腊月廿三,扫房祭灶过小年
“小年日”,通常也称作:祭灶节,扫房日,是为准备迎新过大年的非常重要的一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告状日,要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减寿三百天,小罪减寿一百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归来保平安,家家户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屋里屋外要打扫整理的干净整洁,还要为灶王斧烙上特贡的美食,砌上好茶,一边烧纸点香,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非常虔诚。每年的这一天,我的母亲都早早起来,侍候完一家大小的早饭,就穿上长旧布衫,裹上深色的旧围巾,把鼻嘴都用围巾遮起来,开始从屋里往外搬东西或用能遮盖的东西遮盖一些家拾。厨房是清扫的重点,因为巳经用草木、干牛羊粪烧,蒸气蒸腾,烟薰火燎了一年的厨房在房顶和四周墙上布满了油腻的吊吊灰,扫起来非常费劲。只见母亲拿一把用芨芨草扎:好的平时扫院子的长扫帚一下紧挨一下的很吃力地扫起来,太约用半个小时才能扫完厨房,又把搬出来的东西搬进去,揭掉上面的遮盖物,一件一件的擦洗摆整齐,整个过程大约两小时左右。打扫完厨房,又开始扫北房(爷爷奶奶住的房间,三间,是主房),后打扫东三间房,比较而言,要比扫厨房容易的多,最后是整理草房和柴禾房。整个过程要忙乎大半天,都是母亲一人干,所以很辛苦。当这些活忙停当以后,还要为一家大小做晚饭,给灶王爷烙花格子饼、燉茶、点香、烧,忙祭灶。之后的日子里还要抽空揭去旧窗纸,换上又白又亮的新窗纸,贴上红艳艳的新窗花,什么“花开富贵”、“寒雀探梅”、“年年有鱼”、“福娃贺岁”等寓意美好象征的图案。总之,小年的到来寓意着人们要除旧布新,祛除不详之气,祈盼给人们带来好的运势。也意味离新春大年越来越近了,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了。

三,擀面、蒸馍、炸油馓…
大约到了腊月廿七,母亲又要忙于擀面了。一大早,母亲用能装五斤面的木斗挖上好几斗,倒在一个很长很宽的大案板上,用蓬灰和少许盐加温水搅匀后开始和面。由于面很多,加之和面要求要和的硬而光滑,所以揉起来很费劲。一大团面揉好后,母亲又分成若干份,又把每一份搓成手臂粗的长条,再用刀切成若干等份的面剂子,又一个面剂一个面剂的揉起来。每一个面剂要揉成扁圆形,约有二厘米厚,直径五六寸长的圆形面饼,上面抹上菜油,一片一片摞在大瓦盆里醒面(发酵),大约要十几分钟时间。这期间,母亲抓紧时间在宽敞的地上铺上干净的布单、牛皮纸等能用来放凉面的东西。等铺好后面也醒好了,就开始一块一块,一张一张的擀起面来。只见母亲在面剂上洒上少许面粉,先推、后擀,推好的面饼在母亲的手下往后拉一下,往前推几下,然后摊开转个角度飞快地旋转推拉滚动,不会儿一张面就擀好了,拿擀杖挑起来凉在布单上,一张接一张,不停地操作,大约得半天功夫才把面擀完。有一次我数了一下,整整擀了十八张。到大后晌(约下午三点左右),面也凉的差不多干一些了,母亲又把凉好的面一张一张地放在案板上摞起来,大约五六张一榻,从中间对半折叠在一起,开始一刀一刀地划。切面可是个硬功夫,切划出来的面要韮叶一样宽,要匀称,切十五、六刀,三指宽左右为一把面,切好后从中间提起来抖一抖,一把一把地摞在簸萁或筛子里。等全部切完,要到做晚饭的时候了。我看着母亲好累好辛苦,非常地心疼她。但我很小,也帮不了忙。这天的晚饭肯定是用新杀的猪肉丁配上萝卜丁、土豆丁炒出的臊子浇在煮熟的新擀面上,叫臊子面,再配上自家淹的花菜,浇上油泼辣子油泼蒜,还有自种自研磨的油芥末,那味儿嫑提有多香了。吃着饭里的饭,我心里想着辛辛苦苦的母亲,心里还是有几分不是滋味。
擀完面休息一天,第三天又要蒸馍,这一忙又是一整天。做馍馍的面要比擀面的面多好几倍。因为我小时侯青海人春节转亲戚拜年拿的礼品主要是花卷馍,每家要四碟,每碟四个,共十六个。我家有五个姑姑,二个姨姨,加上外老爷家,还有几户干亲家,总共有十家左右,这就得准备一百五六十个花卷馍。加之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擀面不做馍,这其间人来客往要打发,自家人要吃,不蒸上三四笼,几百个花卷是不够用的。在蒸馍的头一天,母亲要用一个大黑漆缸把面酵撕碎泡进去,等泡软了倒进干面搅匀,用盖子盖起来裹上厚棉衣放在热坑上发酵一晚上,第二天吃完早饭就和面,和好的面又要一两个时辰才醒好。这时我奶奶就用早已劈好的专门用来蒸馍的大柴火饶水预热蒸笼和草圏,母亲开始忙做馍。春节上蒸的花卷用的香料不仅闻起来香,看起来还要鲜艳漂亮。我们家通常用的香料是捣细的自家种的香豆和草红花,还有买的紫红色的素田谷和薑黄,大约青海人家每家都如此。只见母亲把大团面揉好擀开,撒上淡黄的红花或绿色的香豆,或紫色的素田谷,黄色的薑黄,再浇上菜油,抹匀,两张面摞好卷起来,用刀切成两手指宽三寸长的条状面剂,然后用手捏,用筷子压、夹、拧,很快就做成了形似蝴蝶,羊鼻粱,马蹄子等好看的花卷馍,一个又一个地摆放在蒸笼里用大火烧开水蒸。蒸的时候怕跑气,要在锅沿上放上用麦草扎的大草圈,在蒸笼的最上层盖上锅盖,压上有重量的扁石头,点上香,大约一柱香的功夫,一锅馍才蒸熟。我们家用的蒸笼是五层,每一层能放二三十个,五层也有一百多个,都有拳头那么大,一天要蒸三、四大锅,也有好几百个了。当香喷喷,软嫩嫩,又大又好看的花卷出笼的时候,屋子里烟雾蒸腾,香气四溢,一家大小的心也在兴奋地跳动。

到腊月廿八、九日要炸油锅
(我的家乡通常把过年炸油馍叫炸油锅)。炸油锅通常在晚饭后天完全黑下来之作后才进行,一直要炸到半夜交更的时候才炸完。炸的面食种类也有好几种,诸如:油馓、油馃、油饼、麻花等,和的面软硬和用料也不一样。和油馓面,要用蓬灰碱(用野外长的一种蓬灰草烧制而成的稍带淡蓝淡绿色的有机碱)、用花椒、盐和少许白矾。花椒要用滚烫的水煮好,其他用料也要用烫水化开,趁热倒在面里调和,和的面比拉面的面硬一些,使劲揉,揉到又光滑又筋道的时候在面盆里一圈一圈的盘卧起来,在每一层面的上面摸上菜油,以防粘连。然后用不透气的盖子盖起来醒面。和油馃的面也是死面,要放上里油(即倒少许菜油在面里),面要和的和擀面条的面一样硬和光滑,这样切起来油馃上竖起来的像扇子一样的面型炸出来才不会倒塌,油馃棱角分明,非常好看,吃起来又酥又脆;要是和石花形、树叶形、蝴蝶形的有图案的薄片油馃,和面和摆形更复杂,为了节省看官时间不再一一介绍。接下来要和油饼面,前面介绍的几种面食都要死面(不放酵子的面),但和油饼面一定要发面,里面要放酵头,等面发酵好以后要酿碱,要放里油,有条件的打鸡蛋进去,撒上少许香豆,喜欢甜的再放些白砂糖,这样和出来的面又软又嫩,炸出来的油饼不仅香酥可口,样子也肥肥肥胖胖,光光亮亮,有的上面还裂开个小口,特别好吃。和这么多种面大约要用一下午时间,好在腊月里的天很冷,和好的面也不会发酵过分,如发现有酸味,还得往里酿碱。一直到了晚上点灯时间,家里大人小孩都已入睡了,我爸爸妈妈和奶奶仨人才开始炸油锅,奶奶负责烧火,母亲做面,父亲炸。炸油锅前一定要把大门关好,不让外人进来,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跑油(即费油)。我现在的理解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小孩子在跟前。二是客人来了无法脱身招呼。三是炸油锅要特别专心安静,不受任何干扰,这样才能保质保量,不出意外。具体操作的办法,直到我长到十多岁,才有资格站在旁边观看。榨油馓时,只见母亲把卧在盆里的面一圈一圈地绕在两只手上一伸一拉,父亲赶紧用两根长筷子从中间一挑趁势放入油锅,筷子两头一夹就成形了,等馓子颜色变黄,一把一把地捞起,控在一个大铁盆里。炸完油馓炸油馃,最后炸油饼和麻花。往油祸里放面食是一个技巧活,无论炸什么都要低放轻放,尤其炸油馃和油饼麻花时,要从锅边溜下去,绝不能从中间丢下去,那样的话会溅起滚烫的油烫伤着人的。掌握火候也很要紧,开始炸,八成油热即可开始,往后要看锅里的油沫子多少,油沫子多说明油不热,不能炸;油沫子完全没有了,油又热过头了,炸出来的东西会发焦,一般留少许油沫炸正合适。这也是母亲教给我的。炸出来的油食放凉一晚上,第二天收进大缸或大瓷盆里,盖上盖,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十五过元霄节也不会变干,不会变味。

四.忙碌、欢快而有序的年三十
时间到了腊月三十日(润年二十九日),这一天也是忙而热闹的一天。吃完早餐,父亲开始燎猪头、猪蹄子,要把毛燎干净,把肉洗干净放起来,到晚上和麦仁饭一起煮。母亲则要在滚开的水里烫红白萝卜片,萝卜絲,把水控干后用家什装起来,等客人来时上菜用。等烫炸完后,奶奶、母亲和孩子们就舀大锅里的清汤水洗脚。用烫完萝卜的水洗脚可是一绝,洗完以后皮肤又光又亮。然后女人们用煮好的皂角水洗头,男人们也要剔头、刮胡子,洗头洗脚,清洗一凡,搞好个人卫生,然后一家大小从头到脚换上新衣或干净整洁的衣服,俗话说: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我小时候果真是这样,年年如此,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一般都是猪肉萝卜馅饺子,青海人叫扁食,因为饺子的形状是扁圆形的。捏时把肉馅放在圆皮里,把口合起来捏薄粘结实再把两角捏在一起,形状酷似现在夏天女人们戴的宽沿的遮阳帽,也包一些形似麦穗的饺子,统称扁食。众所周知因新旧年在子时交替,饺子的外形又像元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因此,它代表着“更岁交子”、招财进宝、和协团圆等美好的寓意,更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吃完饺子,父亲要用背斗背上麦草,拿上打印好的纸钱、恭香、典茶和各种过年用的食物,也包括饺子,带上我去上坟。到了老祖宗的阴堂前,先在坟头供上贡品,点起香,开始爬下磕头。接着烧纸钱,往火里丢食品,沿着坟堆周围祭典茶,孩子们还可以在纸灰堆里拣食品吃,和先人共享。
上完坟回家之后,父亲又领着孩子们贴对联,上面都写的是吉祥如意之言,诸如:“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家和万事兴”;“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四季发财”;“迎喜迎新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新年大吉”。如果是在牲畜圈门上,就贴上“草肥水甜牲畜壮,牛马成群五谷香。横批:五谷丰登”等。忙完上面的一切,天也完全黑下来了,孩子们和爷爷奶奶坐在北房大炕上围着火炉烤火,聊天、喝茶,吃油炸的食物和红枣、瓜籽之类。那时糖果和花生是非常稀缺的东西,一般是吃不到的。父亲开始破猪头、跺猪蹄、切长条五花肉。母亲则生火烧水,把腊八节没用完的麦仁洗干净倒进锅里,再把父亲准备好的肉放进锅,放上用干净白布包好的八角、茴香、桂皮、生姜、良姜片、花椒等作料,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漫燉煮。大约从晚上七八点钟到夜里十二点才把肉煮好。这时母亲把肉捞出来,凉在盆里要切好摆盘上菜,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正式开始。父亲倒上青稞酒给爷爷奶奶先每人敬两杯,自饮两杯,开始吃喝拉家常。母亲仍忙在厨房里,从不跟我们一桌吃饭,也没人给她敬酒,我们小孩子也不懂敬酒,只跟着看热闹,听爷爷奶奶父亲仨人东家长西家短的拉扯或讲他们的过去和经历。快到交更的时候了,父亲叫上我打“醋弹石”,即把在灶火里烧的红通通的有拳头大小的圆圆的三个拳头大的麻青石放在盛水的木桶里,倒进一瓶白醋,桶里立即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石头在桶里来回碰撞上下跳动,从桶里冒出热气腾腾的蒸汽带有醋酸味还有点刺鼻,这时父亲赶紧提着捅先到人住的各房间转一圈,然后再到草房,柴禾房,牛马圈、羊圈、猪圈里面仔细地转一圈,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杀菌、祛病、除灾。我想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醋和蒸气本身是能灭菌杀毒的。打“醋弹石”的整个过程对小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时刻,我生怕桶里的水浅出来烫着自己,站在父亲后边看,也为父亲捏着一把汗,生怕把他给烫着了。等这一程序完结,放几个炮仗热闹一下,全家人进入梦乡期待年初一的到来。

五.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正月初一早上,当东方刚刚亮出了鱼肚白的时候,一家人就急急忙地起床了,因为这一天讲究的是要起早,寓意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凡事要开个好头。另则,早上起来后要放炮仗,晚辈要给长辈磕头,家族之间要相互拜年恭贺新春,所以要早起穿戴整齐,准备随时迎客,也体面地到别人家致礼问候。这时我的爷爷穿上了黑色的长绑身(即长棉袍),戴上了黑色的皮绒冬帽,黑棉裤(裤角口用长黑布帝扎起来),白布棉袜配上黑布棉鞋,打扮的严然像个神士,奶奶和家里其他人也穿戴换然一新,真有新年新气象,人换新装精神爽的派头。在近几十年里常看赵本山演的小品,妆扮的农民常常是歪戴帽、撇撇嘴、斜拉腿、一副垃塌形象,我一看就来气,我想这也太侮辱农村人了吧。我也是从农村出生,从农村长大的,从小到大也没见到像他这样扮演的农民,后来想想,咱青海汉人祖上是明朝朱元璋时代从南京皇城脚下朱字巷过来的,虽然是因元宵节闹灯会触犯了皇后娘娘马大脚,被发配到西北荒凉地区的,但他们身上遗留下来的皇城根里臣民的礼仪和民风没有变,这可能和赵本山所生活的地区的习惯有差别。以后凡是有赵本山演出的节目就会引起我极大的反感,不想再看,甚至连星光大道的节目也不看了,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原因。
当一番热闹之后,母亲的早餐也准备好了,四四方方的木桌放在爷爷奶奶的大炕火盆旁,上面摆上先端上来的花卷、油馃、油馓等面馍,然后是由粉条、萝卜丝、洋芋片 、酸菜丝和煮熟的五花肉片装成的暖锅(即火锅),端上煮熟的猪头肉、五花肉、猪耳絲、肉炒酸菜粉絲,醋溜洋芋絲等几个菜,倒上酒,开吃。首先要给爷爷奶奶敬酒,然后由父亲自斟自饮,孩子们可以少饮一点闻闻香味,图个热闹和好奇。这一天除了转亲房堂家,是不转亲戚的。从初二开始,姑娘要拜见娘家人,女婿当然要陪同前往,初三开始走亲戚。所以从初一早饭后母亲可以闲下来休息几天了。
到了初二早上,父亲母亲穿戴一新,父亲通常在棉衣上罩一件七成新的灰色的中山装,这可是他平时舍不得穿的,头上戴顶有俩耳朵拴到头顶有前?帽沿的灰色棉帽,棉裤上也套条深蓝色的单裤,穿黑色的棉鞋和白布袜子,看起来很精神。母亲头戴黑絲绒无沿棉帽,花棉衣上外罩黑布绑身,脚蹬黑布棉鞋,现在想起来打扮的有点老气。我则从上到下穿的全是带花的新衣,头上戴的是母亲用手缝制的能遮耳朵的花棉帽子,脚上穿的是由母亲亲手锈的带有图案的绣花鞋,实实在在的一个小花姐姐。抱在母亲怀里的大弟头上戴的是由母亲亲手缝制的兔耳朵帽,脚上穿的是鞋连袜的兔耳朵鞋,新衣新裤,母亲用长绑身裹在怀里。竹编篮里装上花卷、油馓等食物,附带砖茶和母亲给娘家人做的新鞋袜等,父亲负责拿礼品。我的外爷家在河滩寨,在我们村的河对面,去时刚好河面结了冰,我们是从柳条拦冰结成的厚厚冰桥上走过去的。去河滩寨要拜三家,即外爷家,外爷的弟弟家和堂弟家,我分别叫外爷、二外爷、尕外爷。首先去的是外爷家,一进门,两个舅舅和小姨先出来迎接,进了院先进北大房,把礼品摆在大红色的米柜上,父母开始跪在地上磕头,我则早已上炕坐在外奶奶身旁烤火、吃糖块和花生。我的外祖父母说起来外孙和外孙女也不少,但对我是格外心疼的一个。我小时候也经常住在外爷家,尽享他们给予我的疼爱。
等吃完外爷家上的暖锅、炒菜等丰盛的午餐后,下午去敬拜二外爷家和尕外爷家,规程都一样,而且每家饭食都和我们家初一早上的差不多,做的都很好,不同的是当客人走之前给每人再煮一碗长面吃,寓意长来长往,只是连着吃也吃不下去了。到了第二天父亲先回家,我母亲是要住上一段时间再回婆家,我正好也乐得在外爷家多住一些日子。从初三开始,总有三三倆俩的亲戚来拜年,我父亲和舅舅们也要去转亲戚,有时转亲戚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从正月初六晚上开始村子里要演戏,一般都是眉沪剧,很少有大戏。遇到演戏的晚上人们早早带上长登短登早早地去占地方,坐的地方离戏台越近越好。演的内容也多是“小放牛”、“怕老婆顶灯”、“三娘教子”、“李慧娘”等,这几出戏也是我最爱看的,有时能请上戏班子,也会演“铡美案”、“包公断案”等,有时还演皮影戏,内容多是歌颂杨家将的或是封神演义里的故事。对小孩子来说看戏也是非常有兴趣的事,那怕天冷的冻的手脚发麻,脸发木,回来三更半夜也要去凑热闹。正月十五元霄节,我们那儿只在大门上挂两只红灯笼,没有灯会,但扭秧歌的要来了,各村妆扮的秧歌队有时从初八、九开始,一直要扭演到元霄节过。

六.热热闹闹的元霄节
从正月初八九开始看社火(扭秧歌),各村各庄自演和串演,到正月初十五六日秧歌队到乡、镇政府所在地比赛演出。我们村的秧歌队虽没有屠山情先生在专门介绍他家乡的社火《名震化隆的梅家村“神社火”》那样专业和出名,但也很有特色。秧歌队里除了妆扮俊俏的姑娘小伙子耍扇子舞,甩红绸舞外,还有高跷队,旱船队,妆扮丑漏的胖婆娘、花里花哨的花媒婆、翻穿皮袄嘴里刁有长烟杆的哑吧等专出怪相逗人乐的脚色,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跟在后面看。锣鼓队也很整齐,有大鼓、唢呐、擦铂、铜锣等。鼓点铿锵有力,唢呐声音宏亮,其它乐器也配合默契,我们小孩子跟在队伍后面一边“恰嘣恰、齐锵齐,恰嘣恰、齐锵齐,铿铿齐铿齐铿齐”的嘴里念刀,一边也跟着锣鼓点子扭,所以扭秧歌从小就学会了。唱的歌也很好听,唱的秧歌调大多是:四季歌(以后改为“花儿与少年”)、绣荷包、莲花开、十二月花果:、纺四娘等,调儿好听也好学。队伍里最好看的是由青年小伙子妆扮的八大光棍和配对的俊俏姑娘。小伙子都穿黑衣黑裤,头戴插纸绢玫魂花的香色礼帽,身上斜背一条红绸带,胸前挽一个红绸大花(有点新郎官的打扮),手摇彩扇,一边唱一边扭,个个显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年青姑娘们则身穿鲜艳的花绸缎棉跃,脖子里围着红围巾,头上戴浅灰色插花礼帽,腰里系一条长红绸,带,两只手握住绸带两端跳,个个显得青春美貌,靓丽无比。可以说这些俊男俏女是队伍里最吸人眼球的亮点,他们也出尽了风头。小时候学的秧歌舞,秧歌调到老也没忘掉,2012年我定居西宁后,也经常到附近的广场公园去逛逛,边逛边欣赏别人唱歌跳舞,慢慢地人熟了,他们也叫我参加进来学跳秧歌舞,我心想:“这还用学吗”,果然没跳几次大家就让我在前面领舞。音乐、体育、舞蹈本身就是我的爱好,只可惜七十岁以后摔了两次,腿有点不好,不然我还想到舞厅跳华尔兹呢。

七.结束语
正月十五六,跳社火是过年的高潮,也是过年的末尾。过完年休息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就要备耕生产了。所以一年很短,春节吃、喝、玩、乐的时间更短。人生也如白驹过隙,只是转眼一瞬间。不知不觉间我也由一个年少不知愁的小女孩进入到老年的行列了。感叹人生,使我想起了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短》:“一天很短,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到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巳经身处迟暮”!所幸的是我的晚年赶上了好时代,现在的中国国强民富,科技发达,国防坚固,老百性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平日的吃穿住行犹如每天过年。人们再不稀罕吃大鱼大肉,而是乘节假日国内国外、山南海北的到处旅游。人们也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走亲访友,过年时盛行团拜。现在的女人们也不像我的先辈们,为准备过年花费很多的辛苦,只要到各商场、市场转几圈,吃的用的也都买上了,在家做,只是个辅助而已。抚今追惜,现今的年味儿的确和我小时候不一样,物质很丰富,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总是少了点对过年的祈盼和浓浓的人情味,每到过年的时候,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会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仍然深深地眷恋我小时候的年味儿…
2024.1.25

作者简介:
明月,原名李秀英,青海乐都人,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曾就职于青海卫校,兰州大学,现定居西宁。曾在《河湟》文学杂志,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平台《作家美文》、深圳《都市头条》、广州《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青海驼铃岁月《都市头条》等,发表数百篇诗歌(散文),出版有《望海潮》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