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的国营饭店
作者: 陈平安
在滏阳河源头河北省峰峰矿区,说起滏阳饭店,恐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滏阳饭店那可是闻名全国的高级饭店。当时煤炭部在峰峰举办全国煤炭会议,总医院举办医科学术研讨会。中国京剧团、曲艺团,河南豫剧团等来峰演出,全国矿务局系统举办各种球类联赛活动,全国书法会展等都点名到滏阳饭店就餐,滏阳饭店因此而名扬大江南北。

为传承峰峰饮食文化,回顾当年国营饭店的特色和风采。近日,峰峰矿区饮食服务公司举办了一个自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座谈会。特别邀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曾在公司任过职的部分“老饮食人”,畅谈50年前国营饭店的社会地位和为经济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峰峰矿区饮食服务公司在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是峰峰福利公司,六十年代文革前是邯郸市饮食服务公司峰峰管理处,文革期间,峰峰矿区所有财贸系统打破行业界线,全部归区财贸革命委员会管辖。并按区域划分成立属地综合商店,如临水综合商店,彭城综合商店,太安综合商店,王看综合商店等。1972年撤销临水、彭城、太安、和村四大片综合商店。按行业划分成立专业公司,如百货公司、五金公司、烟酒公司等,四大片按专业公司下设对口管理商店或门店。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地点在彭城上盐店“磁州窑遗址”,公司下属市区、彭城、太安、和村4个饮食服务商店,分管国营饭店29家、冷食部4家、理发店6家、照相馆4家、旅馆4家、马车店4家、浴池1家、正骨店1家等门店,隶属峰峰矿区商业局管辖。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商业机构改革和公司多次搬迁,新老人员接替更换,现在隶属峰峰矿区贸易局。其下属基层商店和国营饭店全部改制为民营或出让承租。且大部分已改行,原建筑按城建规划被拆除重建另做他用,区内所有餐饮业均为民营所替代。

市区总医院交通岗东南角,现在被改造成小花坛和停车场。这个拐角处就是原国营滏阳饭店的旧址,滏阳饭店始建于1956年,这是1954年峰峰建市后新建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国营饭店。时任峰峰市长王福禄亲笔为滏阳饭店题词为“滏阳楼”饭庄。王市长调任邯郸市市长后,还多次来峰峰并专门去滏阳饭店买缸炉烧饼。滏阳饭店为三层砖混框架结构建筑,南北长约30余米,东西宽约12米,一楼营业大厅能摆放十几张餐桌,二楼为单间雅座,三楼为办公室,职工宿舍,仓库等。饭店正门位于拐角处,“滏阳楼”三个耀眼的行书大字由上至下,用水泥镶在二三楼临街墙面上,红漆涂刷格外引人瞩目。那时二楼单间都是铺的木质地板,全木圆形餐桌,红木椅子,窗帘、台布和椅套都是用上等布料特制加工而成。色调以洁白淡蓝为主,高雅而素气,每个单间都安装了不同款式的吊灯和墙壁灯。灶房设在一楼北边东侧,由岳林山、郭廷竹、李师傅三位名厨主灶,刘成全在岳师傅精心培养下,于六十年代初也成为主灶名厨,被公司任命为饭店主任。饭店最具特色的菜肴,有海参、鱿鱼、干贝、鱼翅、燕窝等海味品。地方特色菜有八宝布袋鸡、芙蓉鸡片、桂花蛋、拔丝疙渣、爆炒腰花、酥鱼、烧蹄筋、满汉全席等。那时饭店还没有冰箱、冰柜和冷藏保鲜设备,所有海味品都是采用干鲜品。厨师根据食材属性分别用水发、油发、盐发、碱发和火发等加工方式,泡发出的海味品质柔软,鲜亮细腻,跟新鲜品质别无两样。再经厨师的精心烹饪,每道山珍海味菜肴佳品,都像一个精致艺术品,使人垂涎三尺。

滏阳饭店主要常客是周边峰峰发电厂、总医院、邯郸水泥厂、中央修理厂(现在的机修厂)、峰峰矿务局等部省级大型企业的干部职工家属。为招揽生意,饭店根据季节变化和南北方客人的口味不同,将八大菜系按时令季节调整出特色菜谱。调配出适应各类食客的快餐、营养餐、家庭餐、生日宴、祝寿宴等多种菜谱佳肴供顾客挑选。在食材选料上货比三家,优中选精,货真价实。海味品主要来源于天津、山东沿海地区,干鲜茹类蔬菜主要从东北,河南,河北及当地采购,经过精心烹制,色香味形俱全的高质量饭菜吸引着八方来客。著名戏曲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梅葆玖、奚啸伯、李和曾、常香玉、侯宝林、马季等多次来峰演出期间,都要光顾滏阳饭店,而且跟刘成权师傅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感情,每次餐后都主动与刘成权合影留念和交流各自的行规技艺。每逢节假日,周边厂矿企业,居家改善生活都要到滏阳饭店聚餐,楼上楼下、雅间大厅客满盈门,生意十分火爆。滏阳饭店不仅对饭菜质量做到高标准要求,而且在饮食卫生,餐厅布局等方面也特有讲究。餐具只选用景德镇高档细瓷(当时彭城陶瓷高档细瓷品种较少),坚持每日一消毒。所有台布、服务员工作服都要每天一洗,晚上关门后服务员必须把店堂内地面及桌椅所有卫生打扫洗刷干净,餐具蒸煮消毒后清点入库,才可下班回家。饭店每天开张营业都以崭新面貌给顾客留下宾至如归,舒适温馨的印象。从1956年一一1965年,十年间,滏阳饭店荣获河北省“十佳饭店”称号,1959年,贾振菊,韩玉兰两名服务员被评选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滏阳饭店成为峰峰矿区的一张名片和形象窗口。然而到七十年代后期,滏阳饭店的生意开始下滑,八十年代后期企业改制,滏阳饭店被转行撤销。
市区新华书店中心岗十字路口东北角,原是国营市区冷食部旧址。与其对称的西南角是邮电局大楼旧址,西北角是国营百货公司大楼旧址,东南角是新华书店旧址。都是1958年建起的两层木质楼梯二层楼房。市区冷食部当时主要经营品种,夏季以冷饮,冰棍,酸梅汤为主。春秋冬三季经营的主食有:肉包、素包、肉盒、馒头、油条、花卷,午餐有各种炒菜、大米饭、水饺等。记得小时候我家在总院家属院住,每到夏天经常去冷食部花2分钱买一杯酸梅汤喝,凉丝丝酸中带甜的味道,真是爽极了。3分钱一根水果冰棍,5分钱一根牛奶冰棍,就是夏天清热解暑的最佳食品。1963年我家搬到五矿后,夏天还要约上几个小伙伴儿,步行十几里地到市区为喝一杯酸梅汤。直到1972年市区冷食部改名为市区饭店,取消了冷饮食品。主要经营品种以各种炒菜,大米饭,馒头,花卷,水饺等。当时一盘水煮花生米5毛钱,凉拌黄瓜5毛钱,木须肉1.2元,烧豆腐8毛钱,腐乳肉2元。肉类炒菜都在1元一2.5元之间,一盘炒素菜均在8毛一1.5元。一个馒头5分钱(二两粮票),一个肉盒2毛钱,一个素包子1毛钱,一个肉包子2毛钱。灶房厨师以年轻人为主力,柴同然、史温、李明英、王凤琴、张云山、祖卫东等。较有名气的菜肴有:荔枝肉、三不沾、烧海参、扒肘子、四喜丸子、清蒸鱼、一鱼两吃,小酥肉、烧香菇、糖醋里脊等。八十年代初引进了中原名菜“洛阳水席”。邯郸市一级服务员张凤端热情为顾客服务的事迹,在1982年11月24日《邯郸市日报》二版《受人称赞的饭店服务员》做专题报道。《新市区饭店坚持餐具消毒九年如一日》83年在《健康报》进行报道。1984年市区饭店改名为望园楼饭庄,并将二楼中厅和四间职工宿舍改为精装修雅座单间,并对厨师进行了相应调整。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市区饭店在经营作风和经营规模上成为峰峰矿区饮食服务公司国营饭店的排头兵。不仅在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树立了国营饭店的金子招牌,而且还承担了为一些企业或单位培养厨师的社会责任。先后累计为峰峰矿务局各厂矿、峰峰矿区各企业,涉县、磁县、武安等外地企业培训厨师近百人,受到社会广泛赞扬。
大众饭店位于市区温州步行街入口处北侧,始建于六十年代中期,以经营馄饨、烧饼、葱花大饼、炒饼、面条、水饺为主,其中馄饨最为出名。1979年4月18日《邯郸日报》二版头条新闻专门报道了大众饭店《政治工作领先,经营面貌大变》增加饭菜品种,提高了馄饨的质量,做到单碗兑料,放有鸡蛋饼丝、炸菜、紫菜、虾皮、香菜等,美味可口,深受顾客欢迎。回民饭店位于长途汽车站南端拐角处,在六七十年代,门店虽然不大很简陋,但服务的对象除了回民之外,很多汉族人也到这里买羊肉包子。因为这里的羊肉包子个儿大,皮薄,肉多,价格合理公平,纯真的羊肉不掺杂使假,不缺斤短两,这个饭店保管员张文学的事迹,1980年曾在《邯郸日报》《河北日报》做专题报道。

回顾当年峰峰矿区饮食服务公司国营饭店的风采数不胜数。不仅饭店各有特色,而且在发扬地方特色菜肴方面也有创新。1970年以刘成全为主与彭城饭店几位老厨师共同研究探讨,在彭城传统的“八八席″、“十大碗″等当地传统特色菜基础上,汇总编写了第一篇“峰峰菜谱”,经饮食服务公司和商业局审核同意,刘成全亲自用蜡纸刻板油印成册,发放到峰峰新市区、太安、彭城、和村四大片国营饭店。之后他又和彭城几位厨师将民间宴席“十大碗”改良成“三下锅”主要食材有:皮渣、山药、豆腐、五花肉片、酥肉、丸子和时令蔬菜,味道鲜美,不肥不腻,成为当地城镇农村红白喜事的一道地方特色菜。
1985年,峰峰矿区饮食服务公司与区教委、劳人局、技工学校协商,开创了峰峰技校首届“烹饪班”。由刘成全任主讲老师,自己编写教材,理论课在教室讲,实际操作将学员分到市区几个国营饭店,由厨师一人带几个徒弟,从基本功练起,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全国教学大纲要求,每个学员参加全国统考,峰峰的合格率达80%以上。几年间为社会培养厨师人才几百人。同时注重本系统厨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九十年代初在全国烹饪晋级考试中,康华维、吴和平、史温分别荣获特一级厨师证书。1988年第一届河北省烹饪技术比赛中,康化为制作的热菜“霸王别姬”或银奖,吴和平制作的“金毛狮子鱼”获铜奖,史温制作的“松鼠鱼”获铜奖。在邯郸市级厨师晋级考试中,获一级厨师证书10人。在峰峰矿区第一届正月十五花卉表演赛中,康华维制作的“凤凰展翅″荣获一等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愿峰峰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峰峰的餐饮业健康发展,峰峰的经济社会更加美好,前程似锦。
(作者注:作者1974年参加工作,曾任市区饮食服务商店干事、饮食服务公司秘书股长、体改办主任,1985年借调商业局工作。)
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