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好友光阳相约,说弥河桥下有家不起眼的小馆子,庄户菜味道不错,有些怀旧的味道,遂如约而至。
要说这馆子,藏的也倒是够严实,若不是光阳先前来过一次,就算他告诉了我位置,让我自己来找也难。看到馆子里的菜品,正如光阳所说,真是典型的大关风格,大关是临朐县位于齐鲁古长城穆棱关以北一个乡镇,现在叫沂山风景区,过去,只要一说到大关,就会联想到穷乡僻壤和贫穷落后。

每到春节,大关一直有炸鸡、炸肉、炸丸子的习惯,特别是炸肉丸子很有地域特色。过去,由于物质匮乏,很少吃肉,也就是过大年,十几户人家才凑活着杀头猪分点肉,或者买几斤肉,就算办好了年货,因此,肉也显得特别的珍贵,无论是炸什么,数量也都是有限,做起来自然也是格外的尽心。 就拿炸丸子来说吧,肉馅的搭配讲究的很,要三分肥七分瘦,需仔细剔去筋膜,加点葱姜,慢慢的剁成肉泥。调馅,只须放盐不用加酱油着色,再掺加上些老因子干馒头碎末,吃起来煊赫,这可比加面包糠口感要好。
肉馅搅拌好了,先团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丸子,放在干面粉里来回滚动,待均匀的粘上一层面粉后,再放到鸡蛋液里蘸一下,然后才下油锅。
炸丸子,在农村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是准备年货的重头大戏。炸丸子,可是细功夫,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农家妇女,个个满脸欢喜,干起活来那叫一个认真。三条腿的泥炉子或者铁炉子,炉膛里不紧不慢的烧着柴火,农妇们,小心翼翼的把丸子一个一个的下到油锅,不时用筷子或者笊篱,戳戳翻翻,使其两面受热,着色均匀,稀稀拉拉的丸子,在滚烫的油锅里翻滚,等一个个变成了金黄色,才捞出锅。可不像现在有些饭店里,炸丸子像是下饺子,恨不得一下子都捅进锅里,感觉炸的差不多了,就舞着一把笊篱一次性捞出,最后再全部倒进锅里,复炸一次,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一般。
我曾经和伙计们认真的说过,烹饪是要用心来做的,无论是谁的杰作,我只吃一口,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善良的姑娘,穿一件蓝底小碎花的大襟褂子,面带微笑,挽起半截袖子,用莲藕般的手臂和纤纤玉手做出来的食物,自然就带着几分安宁和甜蜜。而一个粗糙壮汉,面带狰狞,骂骂咧咧,大手大脚,做出来的食物,会能好到哪里去?
大关肉丸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久炖而不散。其绝妙之处在于通过油炸把肉、蛋、面的味道糅合在一起了,从而延伸出一种特有的厚重味道,吃起来自然缠绵又悠长。炖丸子最好用砂锅,把丸子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放一些蒜片,略使点盐,小火慢炖半小时,出锅时,再撒点芫荽,少许的香醋,淋几滴香油,便色香味俱全了。炖好的肉丸子,包裹着一层薄皮,咬一口下去,满嘴爆浆,细品,紧实又软糯,缠绵又富有弹性,真可谓一绝。
过去,过年才炸炸货,无论是炸丸子、炸鸡,都是一个方子,只是在腌制的时间上略有不同。过年炸些炸货,一来保存方便,二来正月里伺候亲戚方便,自家人却没有口福享用,伺候客人还不够呢。那时候,人多肉少,实在是没有办法,炸好以后,顶多匀给一直围在盛炸肉的笸箩跟前、垂涎欲滴的孩子们一人几块,为了防备小孩们偷吃,家长大多把笸箩吊到梁头上去!有时,全家人炖一锅大白菜,也难免豪横一回,抓几个放大锅里调味,就感觉有些奢侈了。而孩子们在来了客人时,大多眼巴巴的看着客人狼吞虎咽而咽口水,恨不得他们嘴下留几块炸肉,其实,即使留下几块,客人走了,也大多是再选出来,留着伺候下一波客人!

现如今,大关已经成为沂山、东镇庙等旅游景区的打卡地,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可骨子里对炸肉丸子的喜欢却没有改变。而大关炸肉丸子,也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是当地的一大特色美食。大关乡村的大席,炸肉丸子,依然是压轴的重头戏,不管是多大规模的宴席,也不管多少碟子多少个碗,只要肉丸子端上桌,就预示着本次宴席该结束了,也叫“滚蛋”丸,吃罢这最后一道菜,客人们就该谢主离席圆满收场了。

作者:周义军,美食搏主,北方美食在线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