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凤阁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一条被遗忘的老街——杨庄。王杨路从越河村向西柏油路、水泥路面多年失修、破烂不堪,老百姓行路难,苦不堪言。淮阴区的主官、王家营街道的领导难道不知道吗?关键是你们没有亲人住在那里,与你们无关。都说“百姓小事大于天”?
杨庄为淮阴区著名古镇,集建筑、环境、传统文化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游憩体验价值,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亟待深入挖掘和研究。
杨庄老街的衰败,恐怕是从开建杨庄船闸(盐河复线)开始的,老街被拦腰截断,挖条大运河通向盐河水道,上面架起了淮安大桥,老街从此变成了一条半截“死”街。能走的人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走不动的老人。
杨庄设镇,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移仲家庄运口于此,是漕船北上的必经之地,淮盐西进豫皖的咽喉,发漕400万石,均由此过坝经中河北上,千樯万舳、帆樯如林、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最为繁盛。设中河之簿,专司其事,杨庄镇实为漕运的产儿,有人口万余。
清末民初(1911年),为运淮盐筑清江浦-西坝-杨庄轻便鉄路11公里,从而成为江苏小城镇最先有小火车的地方。漕粮和淮盐运输最盛之际,沿河市衢,绵约三余里,居民六百多户,粮行、客栈、饭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这时一部分盐在西坝直接搬运上火车,开到杨庄上船,入洪泽湖运至豫皖两省,大部分运到南岸清江浦臧家码头,转里运河入江,输往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俗称“扬子四岸”。每年盐就收入可达1500万大洋(银圆)之多。1938年鉄轨拆除,杨庄逐渐萧条。但是杨庄大盐、粮食转运,从未停止过,搬运工人奈以谋生。解放后杨庄街为城镇居民。粮行、猪行、鉄匠铺、豆腐坊、酱杂店、饭店、客栈多家,生意仍然兴盛。五十年代合作化运动走上集体道路。供销合作社、商店、粮站、豆腐坊、饭店、旅社、学校应有尽有。还有农历“二、四、六、八”逢集,满足周边农民上街买卖。即使在六十年代开挖淮沭新河数万民工,到了晚上杨庄街大小饭店灯火通明,也能应付自如。如今三百多年的古镇杨庄老街兴衰已成为历史。杨庄的水资源丰富,水网纵横,“京杭运河、古黄河(古淮河)、盐河、二河、淮沭河”形成了独特的“五河交汇”自然风貌。民国时期(1936年)为运河航运建成的淮阴船闸(老),并为道淮入海修建杨庄活动坝(水闸)。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结合治理淮河流域洪水,兴建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先后建成淮阴闸、淮涟闸、淮沭河船闸、淮阴船闸、复线船闸、盐河闸、杨庄(盐河)船闸、杨庄船闸(盐河复线)等10余座大中型水利建筑工程,成为一处既能分淮入沂,又能淮水北调、江水北调兼有航运、发电多种用途的淮阴重要水利枢纽。在历年灌溉供水、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庄闸多名声外,
水利建筑放异彩。
灌溉航运兼发电,
国民经济大步迈。
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建设、保护和利用。清江浦“水路”二日游,臧家码头-杨庄(恢复保留杨庄老街旧貌“沿河边、北堤下旧屋、运口、盐河尽头旧址、淮阴水利枢纽‘闸群’”)-马头“三闸”旧址,重现西坝-杨庄盐运时期小火车,筹建盐运博物馆……
杨庄老街离市区很近,位于清江浦区西北十余公里,节假日约三、五好友或家人,可骑单车“杨庄的闸”一日游,一睹淮阴水利枢纽。我相信杨庄老街的“兴盛”一定会到来。
2024年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