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年俗过小年: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
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
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
腊月二十三的由来:
中国北方许多地方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许多传统习俗,如祭灶、扫尘、吃灶糖等。祭灶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灶王爷在夏朝时就已有此职,负责向上天报告家庭情况,并决定家庭成员的新一年运势。灶王爷的形象通常是灶王龛中供奉的一尊神像,有时绘有人间夫妇形象,并在其像上印有当年日历,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为了使灶王爷在上天时多说好话,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时会用糖瓜将其嘴粘住,希望灶王爷不要说坏话。祭灶的时间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腊月二十三前后进行。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每到这一天,人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和扫尘活动。从此揭开了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风俗:
1,扫尘:这是腊月二十三的一个重要风俗,意味着进行年终大扫除。人们会在这一天清理房屋,去除一年的尘埃和污垢,以此迎接新年。
3,送年:在腊月二十四之后,亲友之间会相互请客、送年糕和其他礼物,这种做法被称为"送年"。
4,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5,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
6,吃饺子:逢年过节就有的饺子是当之无一选。北方小年习惯吃饺子,传说是为灶王爷送行,取"送行饺子迎风面"的意思。
7,吃糖瓜:糖瓜也叫胶牙糖,粘性很大,还记得那种"粘掉牙"的感觉吗?据说是为了黏住灶王的嘴巴防止他上天"胡说"的。把灶糖抽为长条形就成了"关东糖",制成扁圆的就叫"糖瓜"。吃上一口糖瓜,瞬间感觉年味满满。
8,洗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2,祭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月二十三也是南方的小年,人们会祭拜灶王,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带来好运。祭灶时会供奉各种食物,如糖果、麦芽糖、糖瓜、蜜瓜和汤圆等,这些食物通常是又黏又甜的,寓意让灶王爷的嘴变得甜蜜,不会在天上胡乱禀告。
9,婚嫁: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10,备年货:小年后再有一周过年,时间很紧张,要忙着备年货,传统习俗长者带上孩子一起去集市,买瓜子、花生、坚果、糖果、水果干等零食,以备大年初一拜年,和之后亲戚来串门的时候使用。也会买一些年夜饭、伺候亲友的食物,像各种牛羊肉、腊肉、熏肉等等,过年一般都要吃得丰盛一些。还会买一些走亲访友的年货,像烧饼、牛奶、点心、酒水等等,就等着过了初一走亲戚或招待亲朋。
腊月二十三日后民俗:
1,腊月二十四一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2,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祈福,称为"接玉皇"。
3,腊月二十六一杀猪割年肉。腊月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4,腊月二十七一杀年鸡。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5,腊月二十八一把面发。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6,腊月二十九一蒸馒头。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7,腊月三十一熬一宿。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灶土爷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保护和监察一家。一年后要将这一家一年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向玉皇大帝汇报。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流传比较广的两个。
第一个传说:
有个叫张单的人不愿种地,做生意发了财,回家后嫌弃糟糠之妻,娶了一个挥霍无度的人做老婆。张单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奋,在外不务正业,家道败落。后来又遭遇大火,财产全部烧光,张单沦为乞丐。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要饭要到了原来妻子的家中,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炉灶,被憋死。玉皇大帝为了警戒人们不要像张单那样犯错,就封他为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家人的言行。
第二个传说:
相传古代,皇帝派一个大臣到河北大平原当州官。大臣到任之后,天天到百姓家吃酒席,开始是一个人去,后来全家人、随从、家里的鸡狗也一起去。一年就吃得白白胖胖,百姓叫苦连天。
有个叫"张大巴掌"的力气很大,想教训一下州官。就谎称家里炖了"龙凤肉",邀请州官去吃,州官毫不客气地带着人去了。到了那里,发现肉没熟,州官质问"张大巴掌"。张臭骂道:"你们把老百姓吃得好苦哇!这回算跑不了啦!今天让你们尝尝我的巴掌吧!"。活落"就把他们打在墙上,死后看着老百姓吃好东西!"。有人提议把他们画下来,每家都贴上一张,看到家家户户的好东西,就让他馋吧!
皇上知道后很生气,但也很无奈,只好贴告示说:州官两口子是皇上的"御膳厨子",侍候皇上有功,死后封他们为灶王爷、灶王奶,家家户户画上灶王像,贴在灶旁墙上,以流芳千古。
第三个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
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