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制衡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十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3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3章译文: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制造狂风暴雨的,是天地;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凡是同于道的人,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思绪流萤:
老子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是说晓知按着自然规律做事的人,也不会被规律所抛弃;这里引深而言的“制衡”,意在诠释天下万物皆存在于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中,且相互依存和制衡着发展,犹如车身离不开车轮;人若懂得和遵循了事物这种内在的依附和制约关系,也就是依据了事物的存在和运行规律做事。
制衡,是指客观事物两方或多方形成的一种相互制约和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制衡”最早源于商鞅的“法者,国之权衡也”,但也有人认为“制衡”源于《管子、轻重》中桓公问于管子:“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意指如何通过创造新的规则,达到一种新的有利平衡;言及引深到国家,比如两个国力相当的国家,必然就会产生竞争,甚至会发动战争,但战争破坏力过强,于是就会先在意识形态里竞争,进而建立一种维护双方利益关系的制衡,而后因有了相互制衡的机制,也会产生合作;但是,相对平等,是相互之间产生力量制衡的前提,如二者或多方相互之间的力量产生偏差,力量强大的个体或团体,就会压迫力量弱小的个体或团体,打破均衡下的相对平等制衡关系。
那么,要做到相对平等,就须有体现制衡的国家法律基础;于是,古代商鞅提出了权贵之间的制衡,是制衡发展的第一阶段,想通过法律明确权贵之间的权利划分,以使权贵们不能再继续随意地靠权力剥削人民,可法律制衡在封建社会里很脆弱,无法实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权贵们不去任意践踏法律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制衡发展就到了第二个阶段,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抗衡制约”,本质是让人民拥有权力来对抗权贵,其关键是让人民拥有对权贵的监督权,甚至提出了民众参与的选举权,进而试图实现权力为多数人服务的目的;同时,他还提出了多权分立,以及限定高位权力者的掌权年限等,进而才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选制度。
然而,这种“权贵和人民公平的民选制度”,因掌权的还是权贵阶层,社会上仍存在着人民和权贵之间的差别,还是不够公平;于是,制衡就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的“交叉制衡”,是指建立一个“人人都是掌控社会某一种利益的至高权贵,又是别人掌控利益下人民”的制衡体系;比如,石油和运输业,两方面的负责人都认为自己权利大,这时如石油一方要涨价,运输业为了对抗,也会涨价;如此一来,石油业负责人就需考虑运输业涨价带来的伤害,而不敢再随意涨价;这说明,假设每个人都是某件事情的负责人和制衡人,所有人在职业或事业上,也就实现了相对制衡的平等;这样的社会被建立,等于所有人都是自己事业的权贵,也都是他人事业的人民,而这种人人相互牵制的关系,便是“交叉制衡”;实际上,这也是让所有人都成为拥有监督权、参政权、决议权和行政权的公民,建立一个公民联合执政的公民体制社会,可实现这个目标却任重道远,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我国古代的统治者讲究制衡术,比如商鞅是手握改革派势力的一家独大,被秦惠公灭掉;明朝徐阶败于高拱,高拱败于张居正,张居正败于万历皇帝;康熙朝索额图与明珠相争,势力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最终两党消散,皇帝独掌权势;从其发展上来看,帝王制衡之术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到封建制的重要里程碑,从本质上改变了统治的策略,即封杀转向怀柔。再看西方,尽管分权制衡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产生,但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还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想要分权制衡,就要先将政府机构区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再将每一种职能单独委托给适当的政府部门;这样,由相当分离和不同的人群组成,且身份没有重叠,也就等于政府的职能分别握于不同的人手中,以利保障公民的一定自由;可见,分权制衡可避免决策失误,或纠正错误决策,使权力沿着合理合法的轨迹行使,避免浪费能量,还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取得的绩效,也易跟进奖优罚劣。
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和谐之美也是相对、动态的平衡运动,如一旦某种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新的条件与之相平衡;化学平衡、经济学动态均衡、物理力学平衡,以及生物学共生关系等,都是这个特点。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快速向世界蔓延,造成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那么,疫情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再次构建新的平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既要预防过度竞争引起的垄断,也要预防过度公平导致社会发展活力的丧失;一方面,制衡是纠正偏差、规避风险的必要手段,如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分权制衡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弱点,加强权利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促进社会的某些进步;另一方面,制衡是稳定预期和增强获得感的有力保障;比如,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有人文态度和科学性,应是科学与人文素养兼具、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有效制衡的人,才会给病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
现实生活中的制衡实现,须从理念、认识和落实等方面加以把握;一是客观理性地看待“平衡”,避免追求完美,克服焦虑,允许自己偶尔失衡和不完美,顺着生活的方向向前走,有序地适时调整和修正自己,才是实现制衡的开始;二是“损补”并举,减少有余的,增强欠缺的,比如财务不平衡,就须努力缩减多余开支,设法增加收入,在一“损”一“补”之间,逐渐达到新的平衡;三是顺应规律,理解世界一直处在运动变化的发展之中,物极必反,审视度势,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早做预判,就可在负面事件未发生前,及于妥善处理,进而推动局面或形势向平衡的目标迈近。
而谈到个人的制衡运用,比如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也许乍看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海边,是重复着单调、孤寂和不可理解的生活;但是,老人一方面过着单调的日子,另一方面却与打鱼相搏,在喧嚣不可调和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也找到了自己平衡的支点;其实,反观现实生活,人们常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为此苦恼,这是由于没找到两者之间最平衡的支点,一味地憎恨现实或一味地沉溺于理想的幻觉,都不可取;因为,人的态度象一个横杆,一头挑起现实的清醒,另一头担起理想的梦想,只要确定了支点,使之平衡,才会一切游刃有余。
有人说“和谐是美”,人生的美也同样在于有平衡支点的和谐;人只有找到了最佳的位置,才会产生平和的心态;找到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就能擎起一片蓝天;人生之美在于和谐和平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或伟大、平凡,或辉煌、黯淡;但是,只要适合,就是人生的平衡和支点;过于悲观失望或过于乐观自信,都不可取;而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地保持一种平衡的中庸,才是最好;刘邦提出“大丈夫能屈能伸”,而“屈”和“伸”的把握,就是调节制衡的平衡。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必然仍会持续出现一些新的不平衡,各国人民又会努力寻找到新的制衡办法,犹如自然环境以四季的平衡,带给人们生态的馈赠和客观美丽;每个社会中的自然人,都需要驾驭好自己的平衡,且在生活和工作的制衡中发光、发热、成长和发展,进而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