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
李庆余

进了腊月,年味渐渐浓起来。
腊月初八,农家人把小米、红枣、绿豆、花生、葡萄干、莲子芯、红糖合在一起做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俗称吃顿甜甜饭,撂下农活忙过年。
腊月二十三,称之为过小年。这天晚上,各家各户要祭灶 (也有说辞灶的) ,用高粮秫秸扎一匹马,让灶王爷骑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也是从这天开始,老百姓真正忙起了年,杀猪宰羊,磨白面,做豆腐,摊煎饼。还要赶年集,办年货,买新衣,新帽子,买火纸、蜡烛、泥香等祭品。当然,少不了去爆竹市场。爆竹市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爆竹老板站在大桌子上,用竹竿挑着一挂长长的爆竹,嘴里高声喊着 “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咱的爆仗是雷神爷造的!看吧,瞧吧,听吧,瘸子下山又“点”了,砰!砰!砰!一阵响声过后,许多人蜂拥而上,争相购买。父亲此时也不让我失望,花个块儿八角买上3挂爆竹,其中一挂大的由他保管,等除夕发“码子”时燃放。两挂小的交给我存放,一挂19响的爆竹,我几乎没有集中燃放过,只是心里发痒时,将其拆开,一个一个单放,有时把它放到石头上,或者埋在土堆里,用香点燃后,捂着耳朵,跑出老远听响,听到“砰”的一声,心里就高兴一阵子。
到了腊月二十五,家家要扫屋,把屋顶上、梁头上尘灰彻底扫干净,清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的细,二十八,剃傻瓜”。到了二十九,要贴年画、贴对联,贴对联是很讲究的,除大门上、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外,大门外要贴上“出门见喜”,大门里要贴上“迎门见喜”,粮仓上要贴上“五谷丰登”,牛棚里要贴上“六畜兴旺”。“福”字可以多贴些,并且倒着贴,表示福到了。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院内院外曈曈日,欢喜节日气氛浓。
过了腊月二十五,最忙的就是“吃”了。先是蒸,蒸馒头、糖包、枣卷、豆包、粘窝窝、米面糕,蒸了一锅又一锅,装满了箩筐,存满了瓮缸,一直吃到来年二月二,象征着年年富有。其次是炸,炸鱼、炸虾、炸松肉、炸丸子、炸豆腐、炸藕合,自己吃,也招待客人。三是煮,把猪肉放在一口大锅里,放上大料,用温火蒸煮,煮熟后,把精肉捞出存放,以待上供、候客。剩下的骨头让孩子们围着锅台啃,那个香味,真是解馋享福。忙到除夕,主要的任务转向包水饺。包饺子要剁馅、调馅、和面、擀皮、包捏。剁馅最能传播年味,刀与案板撞击,发出富有韵律感的“嘭嘭”声。人们希望自家剁馅的声音是全村最响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这样会“长久有余财”,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
最终忙到除夕傍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喝团圆酒,吃团圆饭。饭后开始守夜,一边烤火,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大事、小事、家事、国事说个没完没了,直说到小孩子犯困打盹。守到零点,一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有人放鞭炮;有人摆供品,有人煮水饺。做完这些,就开始烧纸烧香,作揖磕头,祭神拜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年三十睡的晚,年初一还要起的早。因为民俗约定,谁家开门开得早,谁家就能开门纳福、招财进宝。所以,庄户人家都争着起早,争着开大门,争着燃放爆竹,争着吃早饭,争着出门拜年。拜年很有讲究,要逐家逐户的拜,不能落下,如果落下,就说明与这家不和谐。小孩跟着大人拜年,有可能获得几毛压岁钱。刚过门的媳妇要让嫂子领着拜年,按照亲疏远近去拜。在拜年后的日子里,有着特殊关系的还宴请新媳妇,吃了东家吃西家,一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大年初二到初十,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今天我去他家,明天他来我家,一块肉、两包点心、一篮馍馍,辗转于三里五乡、亲戚里道,把浓浓的年味揉进人的心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