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祥的蒲松龄
—漫谈曾衍东与小豆棚
文/ 陶成桥 沈效敏
朋友们,您可能知道蒲松龄,但您听说过曾衍东吗?您看过著名“志怪”笔记小说《小豆棚》吗?
如果您没有,那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曾衍东其人
说起曾衍东那可是山东省嘉祥县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出生于嘉祥县西关。幼年、童年、青年、中年都曾生活在西关。他字青瞻,号七如,又号铁鞋道人,七如道人、七道士,晚号冰渊老叟,因是长子,故又自称"曾大",因嘉祥古为武城,或自署"武城曾氏",四十二岁时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山东乡式举人,是宗圣曾子六十七代孙。其一生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他性落拓不羁,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文论古无所不精,画尤善人物,市井风情、生活百态皆入其构中,举重若轻,在技巧上以笔墨狂放的写意风格取胜。在人物画上,可谓中国近世漫画的先驱,在花鸟蔬果上,他的大笔写意,更是开近代金石派的先声。另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集《小豆棚》及诗集《哑然诗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抄》,杂记《日长随笔》《七如题画小品》《武城古器图说》等。曾衍东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画苑旷世奇才,与蒲松龄、纪晓岚齐名的著名笔记小说家、杂剧家。后人评价曾衍东有四奇:人奇、字奇、画奇、印奇,甚于扬州八怪。
曾衍东之所以被称为嘉祥的蒲松龄。是因他的名著小说集《小豆棚》,此书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三大“志怪”、“传奇”之作。《小豆棚》大部分草稿成书于嘉祥。后又在各地颠沛流离中陆续修改、增订、完善。
据史料考证: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末,曾衍东生于加祥县西关,其父曾尚谓,字映华,乾隆三年恩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尉,选授山西大同县丞。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曾衍东十岁,曾尚渭官广东海阳县县丞.曾衍东从嘉祥西关动身随父同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曾衍东十二岁,曾尚渭至汀州为盐政小吏、衍东随父宦游福建,此际开始习画.
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曾衍东十四岁。寓汀州期间,濡染于著名画家黄慎之绘事,习作并得其赏识.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曾衍东十五岁,曾尚渭官三水县丞。随父至广东。
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曾衍东十七岁,回山东嘉祥西关老家参加考试,入学为诸生。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曾衍东二十岁,曾尚渭官保昌县丞,曾行东在加祥老家继续从学。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曾衍东二十岁因事赴京,逾年返回嘉祥.
乾隆三十七年(1772)王辰至四十三年(1778)戊戌,曾衍东二十二岁至二十八岁,据研究,此期间随父母至东北在边外四年.父母客死,奉榇归里后,居住在嘉祥西关老宅,后作幕僚于山东单县、济南等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已亥,曾衍东二十九岁,至省城济南,参加乡试,落第。
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曾衍东三十一岁.在族侄曾恒德郧阳知府衙署作幕僚。
乾隆四十七年(1782)王寅、曾衍东三十二岁,至广州。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曾衍东三十四岁,返回加祥老家居住,生活贫困。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曾衍东三十六岁,从嘉祥西关老家至省城济南,参加乡试,因“经题谬旨被黜。”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曾衍东三十八岁,自省城济南参加乡试,落第。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曾衍东四十一岁,因人口多,住在嘉祥西关老宅狭小,故购小豆篷新居于嘉祥城中北街山后。场上设豆棚一架,满开豆花。陈几案,笔砚瓶麈。中悬“雨丝草堂”“桂馥书屋”匾额,两旁挂“白昼饶人听说鬼,青天扯淡坐浓阴”对联。六间瓦房、十间草房内,妻贤妾淑,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闲暇时作《小豆棚》数卷,携到豆棚之下,校阅一番。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四十二岁,从嘉祥赴省城考试,中山东乡试举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四十三岁,从嘉祥赴京考进士,落选。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四十五岁.从嘉祥再次赴京考进士;报罢。滞留京城。这时小豆棚小说虽未定稿,然已有“十余万言”。
嘉庆元年(1796)丙辰,四十六岁,仍滞留京城。是年嘉祥以孝廉方正荐举,上书请辞。
嘉庆六年(1801)辛酉,五十一岁,经吏部捡选,大挑任湖北知县。在此之前,二十年赖以生存者,一是“为幕、为客、忙衣食”,二是以鬻画为生。
嘉庆七年(1802)壬戊,五十二岁,任湖北咸宁知县仅一年。“在咸宁一年,讼几乎息”。
嘉庆八年(1803)癸亥,五十三岁,代理湖北武昌知县仅七日.
嘉庆九年(1804)甲子,五十四岁.代理湖北江夏知县。
嘉庆十一年(1806)丙寅,五十六岁。再次代理江夏知县,是年秋所画《瓶梅图》今存杨州博物馆。
嘉庆十二年(1807) 丁卯,五十七岁,在江夏县任上,因事降级。
嘉庆十三年(1808年)戌辰、五十八岁.夏日,编定《七如题画小品》刊行问世。自序落款:“嘉庆戊辰夏五曾衍东识。”
文中自云经历“足迹天下一十五省,泛江航海,登五岳而上四山,他人不能也。”同年编定诗集《哑然绝句》。被议罢知县从事河工三年、奔波于荆州.宜昌一带,从事监督运石筑闸等苦役。
嘉庆十六年(1811)辛末、六十一岁,结束劳役.复官,代理当阳知县。
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六十三岁,改任巴东知县。九月,因事忤湖北巡抚张映汉,被诬以贪污罪,草职发配温州羁管”。
嘉庆二十年(1815)乙亥.六十五岁、携家眷徙至温州永嘉。
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六十八岁。知县吴嵰聘其教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七十岁.八月道光即位.大赦天下,遇赦后,贫老不得归.流寓于温州.
道光十年(1830)庚申、客死温州,享年80岁。
二、小豆棚其书
曾衍东被称为嘉祥的蒲松龄。特别是他的名著小说集《小豆棚》,是继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著名“志怪”笔记小说。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要求,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有人称《小豆棚》是《聊斋志异》之续集,完全可与《聊斋志异》相媲美。又有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衍东《小豆棚》,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三大“怪志”、“传奇”之作。《小豆棚》成书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较《阅微草堂笔记》早三四年。就体例而言,曾氏的《小豆棚》则更近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一)《小豆棚》的思想内容
曾衍东著笔记小说《小豆棚》,自认是“半世功名”,为其一生最重要著作。全书共收200余篇短篇文言小说。这些作品,时间上以本朝为主,略及明季遗闻;地域上,则山东济宁一带为多,作者所历福建、广东、湖北、江苏、四川等十数省亦有涉及。材料来源大半得自亲历、亲见、亲闻,少量取自时人记载或前人野史笔记。绝大多数作品为作者所独创,在思想和艺术性上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时代特点。
《小豆棚》所写故事,内容比较驳杂,“大而忠孝节义之经,次而善恶果报之理,常而艺文珍宝,变而神鬼仙狐,次及山川风土、鸟兽虫鱼、诗词杂记,诸凡备载”。叙述和描写手法上,虽然有意踵式《聊斋》,但就其内容看,在题材选择上,却不似等《聊斋》独以志怪为主,而是兼取志人,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揭露抨击时政。由于曾衍东屡遭磨难,所以在由名著《小豆棚》中经常流露出一种愤郁不平之气。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吏役的惨暴,流氓、恶棍、无赖的横行,善良人忍气吞声,在其《小豆棚》中都有所反映。
曾衍东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乾隆末年至嘉、道年间,期间国势由盛转衰,封建社会中各种弊端与病态都表现出来。清朝庭和绅乱朝網,各地方官吏腐败,已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盗贼“峰起”,《小豆棚》的写作与成书也大都在这一段时间,作品中没有直接写官逼民反,但时政的腐败却通过别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来。如(卷十二)《耿姓》篇,作者假借强拉别人夫婿作自己丈夫这个虚构故事,以其中妇人之口对“世道聩盲”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评击。又如卷二之《周劈刀》中的周劈刀本是以“窃人牛马”而得名的,但当被官府捕获公堂审判时,他却对县令大讲了一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现实。乾隆末年至嘉、道年间,吏治极端腐败。小豆棚中描述的上至大学士、巡抚、知县,下至差役、奴仆,有的倚仗职权,有的依附于靠山,欺压百姓、草菅人命。如《杨汝虔》,写杨汝虔由一银商靠捐资巨万得为湖州知州,但在他赴任的路上,于杨子江中却被鼋吞掉。而这只鼋变为了太守,携杨之妻到湖州任所。莅任后,“贪婪甚于寻常,又好饮酒,渐至是非颠倒。独能迎合上官,卑躬折节,几于吮舐”。而对当地百姓则掩尽地皮不见土,白占田园千万亩。对这样一个太守,作者假借降妖真人的口指责说:“孽畜生杀人之身,窃人之位”。进而评击当时官吏的行藏说:“今人一入仕途,顿丧生平之素,所谓上台便换面孔者,岂皆鳖嗑之乎?不宁惟是,而其趋奉势利,莫不古今一辙。揭露了乾嘉官吏贪鄙而又趋奉势利的丑行。
《沈耀先》借阴间影射阳世”以曲为直”的黑暗现实。《庄仙人》写大学士刘紫村迷信占卜,“凡国家大计,生民休戚,必咨于仙而后入告。即接物居宫,一举一动,亦必请命于仙而后行”。这种治政方式,是多么昏庸而可笑。
反映民生疾苦。如《张二棱》记济上“值岁奇荒,人相食,流亡遍野,民不聊生”,“垂毙乞儿塞满道路”。《秃梁》《寺壁诗》《柳孝廉》等,都写到百姓卖妻卖女、无衣无食的生活苦况。
对下层清明官吏的赞扬。卷十六《邵嗣尧》,全篇不到一百四十字,作者就把河北省清苑县令邵嗣尧的“刚正不阿“,清廉从政的品格刻划出来。卷二的《二班头》写在公堂执杖的差役二班头不愿去挣那些昧着良心的“杖头钱”,拒绝恶人以金赂杖的收买,维护了普通黎民百姓免受刑酷之苦,其妻与他离婚但生性不改,依然故我。
歌颂纯真的爱情。《小豆棚》中,作者也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正的爱情。卷十四《放鹰》写娟娟不听乃父以“放鹰”方式骗人钱财,结果“怀细软随郎去”,弄假成真,明显与妇女“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相冲突。《放鹰》如同《聊斋志异》的《念秧》,都是反映结伙行骗的陋俗。但曾衍东别出心裁地使这对青年男女发生了纯真的爱情,使故事又跳出了陋俗的圈子。如《孙筠》写宋氏女私奔孙筠家而成婚;《刘祭酒》《胡蔓》《鬼妻》等,则歌颂了纯洁真挚的爱情,表现了作者一定的自由思想。
劝世醒俗。这类作品在《小豆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的赞颂了传统美德,有的针泛世俗陋习,有的劝人要有仁心善行,展示了十分广阔的人生图画,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二)《小豆棚》的艺术特色
人物生动形象。《小豆棚》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妇女形象光彩夺目,在她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智、谋、勇,可使须眉暗然失色。曾衍东在《胡蔓》篇后,自己写出了一段小评曰:是《聊斋·水莽草》一段情景脱化出来。可见他写《小豆棚》深受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其中有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卷十三《翠柳》写年仅十五岁的小女子,以她的智慧斗败了以“棋王”自负的汪本。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声色并茂,聪明伶俐的女婢翠柳,活脱脱的显露在纸上。如《张二唠》的张二唠的憨厚质朴,《张二棱》中张二棱的无赖相,无不妙笔生花,力透纸背。作品中有的形象,可与《聊斋志异》相媲美。在刻画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活动,或通过生动、准确的细节,或通过典型场景的衬托,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语言简洁优美。例如《黄玉山》写黄生寻狐女至一宅,被老吏拒之门外:“生不得已,乃于门外席地跌蜘。凉风带霜,夜静石冷,生乃抱叶呜咽,真不啻虫鸣阶井也。”寥寥数语,便有诗情画意之美。曾衍东有独到之处。卷三《徐国华》中的流氓恶棍徐国华一生坏事做尽,短命而死。临死时问其强占的娼妓出身的小妾说:“我死后,汝为我守乎”?妾乃以指竖鼻端曰:“俺这一朵花,才半开,谁守空房耶?看你的行为,伸伸腿,大家都撒手。我不打诳语欺瞒死人?”徐哭道:“枕边恩爱,何顿忘耶”?妾曰:“三伏天炎炎炙背,想你的好情!”,冷笑而出。其妾的举止行动,声容笑貌,无不活显于纸上,颇有《金瓶梅》的韵味。
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叙事力避平铺直叙,往往腾挪跌荡,妙趣横生。
《小豆棚》是一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短篇文言小说集。刘乃昌评价说“如果说《聊斋志异》是于衰落了数百年后而重新崛起的一种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那么《小豆棚》则恰是衬映这一高峰而存在的一座幽岩翠谷。它虽没有主峰那样令人望而惊叹拊掌叫绝,却也自有引人入胜、不容忽视的独特风姿。”
三、《小豆棚》的史料价值
有些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有些介绍古代科普知识。在《小豆棚》的一些篇章中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其价值至今也不容忽视,卷一《李将军全城记略》,是作者抄录明末清初山东寿光安氏的《玉岂集》中题为《李将军全青纪事》一文。记录了崇祯十五、十六年,清兵入侵山东大犯青州府时,几股武装力量围绕着明衡王府的拥戴与劫略所展开的一场激烈斗争。这则史料对我们研究《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卷五中的《贾凫西木皮鼓词》给我们留下来贾应庞的鼓词佚文,关德栋、周中明二先生的《贾凫西木皮词校注》,也未及收录。卷十六《郑板桥》中,录郑板桥“道情”十一首,这对校勘郑板桥的“道情”,颇有参考价值。
《小豆棚》不愧为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在清代“志怪”小说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曾衍东之《小豆棚》,成书于嘉庆、道光之际(1820)前后。原抄本存温州博物馆,后上海申报馆初刻本203篇。光绪六年项震新将《小豆棚》又分门别类,诠次成帙,厘为十六卷,205篇。印书面世,留至今日已甚为稀珍。有闲阅之,“可以助谈笑,可以长见识,并可以寓劝惩”,是曾衍东留给后人精神方面的美味佳肴。
同时曾衍东当年客居的温州市博物馆现存有大量的曾衍东诗书画印,并先后于2011年、2021年分别为其举办了纪念曾衍东诞辰260周年、270周年特展,曾衍东目前已成为温州历史文化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陶成桥, 男,1956年1月生人,大学文化, 山东省嘉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网、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曾先后在《中国文艺》《中国作家网》《散文世界》《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中国诗歌百家精英作家》《2023国典.散文大典卷》《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当代作家》《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山东劳动》《济宁文学》《吉祥文化》《麟乡春秋》《麟乡风采》等多家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发表论文、诗词、散文、对联上百篇,并多次获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