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法造纸》
作者:郝明森
在镇巴东部巴庙镇的吊钟崖和双河村,这里的少数村民仍然延续祖辈相传的小作坊以竹子、构树皮为原料古法造纸技术,几乎以《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方法如出一辙,完整的造纸过程可以说是造纸术“活化石”的最好见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屋里,村民王兴培和妻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制作火纸。王兴培是从父亲王义兴那里学会和继承的古法造纸技艺,也是家族第七代造纸技艺传承人。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选竹、切段、浸泡、发酵、碾压、制纸浆、舀纸、分纸、晾纸、打包等十几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是十分讲究的。仅是浸泡就要用一年的时间。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七十二道脚手”之称。
这样生产出来的纸叫“火纸”,这种纸是民间祭祀、丧葬祭奠、敬神祭祖等诸多的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烧纸与焚香一样,是古代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亦具有驱蚊除臭、镇邪去秽等功能特点,也是制作鞭炮、烟火卷筒的基本材料。尽管这种“土纸”外表较为粗糙,但因其原材料是竹,疏松吸潮,易燃且具韧性,燃烧时散发出一种清香,烟雾很少,燃烧完的灰烬也很少,在农村备受村民们青睐。
制作火纸的主要原料是山杂竹,当地称“毛竹”或“野山竹”,这在巴庙漫山遍野都是,广阔的市场需要与丰富的资源优势,是火纸生产的先决条件,再加上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又为造纸业提供了水动力,其中最大的偏溪河从北向南流,在巴庙集镇与西来的双河交汇,继续东南行,在小河口注入楮河,东出紫阳,于瓦房店汇任河后入汉江。
因为这条水道,历史上的偏溪河十分富庶。现在在偏溪河开办纸厂的王兴培说:“传说偏溪河的水是银水。过去这一带纸厂多,挣的钱多,大地主也多。”这也是巴庙火纸生产蓬勃兴起与发展的客观原因。
巴庙火纸除满足当地市场外,多由人担马驮销往安康、西安等地,换回盐巴;也有大量利用小河口渡船口码头运至汉口,换回洋布、洋碱等生活用品。至今还流传“一条黄龙(火纸)出陕西,一条白龙(棉花)进四川”的说法。
旧时,巴庙造纸作坊,多利用岩坎搭建,一般为石板房或用木头盖成,共三间,主要设备有捞纸槽池、帘具、木榨(木质压水器)等。配套设备有烧制石灰的石灰窑、浸泡毛竹的石灰浆池,引水塘堰、水车、水碓以及晾晒场、库房等。其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砍竹破竹。首先是砍竹,俗言有“七竹八木”的说法,就是说农历七月后方可上山砍竹,八月以后是最好的伐竹时节,早了不仅竹木质量不好,还会影响来年竹木的生长。造纸的竹材以新生枝叶的新生竹为佳。一次要备够一年生产的竹料。 其次是破竹,将砍回的竹材用刀劈开,用铁锤砸破,晒干后捆成捆,放入石灰水浆池中浸泡,时间需一年左右,这叫做“沤竹”。
腌竹浸竹。将下好的小捆竹料,放入竹麻塘内(竹麻塘大概宽4米,长3米,深2米),一层竹麻洒上一层石灰,一层层码好后,盖上草(避免竹麻晒太阳)压上石头,放水淹过竹麻。让水与生石灰反应发热,借助化学作用,促进竹纤维离解。经过一年的自然发酵,便可除去水溶性果胶等物质。
清洗竹麻。把浸泡三个月后的黄褐色竹麻打捞出来用清水除去熟石灰等杂质,再置入清水池中浸泡一个月左右。
斩竹打桨。把洗净的竹节斩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石碓中反复捣烂砸碎,使竹纤维捣细,以达到造纸条件的黄色丝絮状成浆。
入槽拌浆。把捣碎的成浆放入回形搅拌池中加水搅拌,使得竹纤维吸水而膨胀柔软,变成具有持水能力的稠纸浆,然后打开回形池的塞口,将稠纸浆放入装浆池,再根据情况作稀浆处理。
捞纸榨纸。首先将纸浆倒入捞纸槽池中,加入适量纸药搅拌均匀。“纸药”是用当地一种称之为“杨桃根”或“神仙树”的树叶制成的液体,能起到分隔纸张的作用,使捞出的纸张不致粘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然后,开始捞纸。捞纸的主要器具叫“帘子”,是由极细的竹丝编制而成,像箩筛底一样镶嵌于长0.8米左右、宽0.4米的木框架底部,帘子中间置有十字条格,将竹帘分隔为四个长方形,即一次可捞规格为0.4米×0.2米的四张火纸。捞纸时将帘子斜插进浆池中轻轻一舀,再左右荡摇,继而滤掉水,帘子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再用右手拉过一旁的推杆,将帘子反扣于纸案上,边缘紧靠钉纸桩,以便上下对齐正,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纸浆膜便留于纸案上,成为了火纸。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捞纸师傅的熟练手法与控制水平。《天工开物》中,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三要素。一定要掌握好每次吸纳的浆料多少,决定纸张的厚薄,而晃动帘子的技巧,在于将纸浆附着匀称,决定纸张的平整均匀度。每捞一帘,都要推一次红线系着的麻钱,用来记计所捞出的纸张数目,一个熟练工人每天最多能捞3000张火纸。捞好的纸一张张重叠于纸案上,当重叠至一定厚度时,就将纸取下进行打榨。用一种名为“榨”的木质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纸膜中水份挤压干。
分页晒纸。首先把挤压干水份后的纸叠用复杂的指法搓开,这叫“松纸”,也称“牵纸”。双手每次拿起一沓15厘米高的纸,握住其中一角,像揉面一样慢慢地卷过去,然后又抓住另一角,依样揉过去,四个方向各揉一遍,直到所有的纸张都舒展开来,松纸才算完成。再按边缘相距2厘米的方式重叠,每十张为一“贴”,每十贴为一“刀”,每十刀为一“捆”。将重新重叠好的纸,以贴为单位进行晾晒,晒干后以捆为单位,用细竹蔑绑好就可以使用或出售了。
巴庙既有火纸厂,也有皮纸厂,双河村岭子组的曾庭平如今还在生产皮纸。皮纸的原料是构树皮,制成黑皮纸、白皮纸、书写纸。清末,东区皮纸厂逾百家。据民国27年(1938)《陕行汇刊》中《镇巴县各种纸业调查》载:“黑白皮纸以产于镇巴东区之下楮河、偏溪河者为最多,中楮河、蜡溪坝、大市川亦有之。自前清即为农民副业,因所需原料随处皆是,资本甚微,又不妨害农事,故从事者多。”当时已有黑白皮纸坊144家,年产一万余捆(每捆100 刀,每刀100 张),产品销往川东及陕南各县。解放后继续发展,1952年捞纸户多达200余家。
传统皮纸的加工,工艺看似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极为复杂。基本工序与火纸相似,有剥、泡、揉、打、拌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制作主要是依靠帘子、架子、棕刷等工具,全部进行手工操作。
其制作基本工序为:先把有韧性的构皮在水中浸泡两三天,拟成3斤左右的一个,放于甑中蒸煮两天一夜,待褪去构皮黑壳,放清水里透一天一夜,捞起黑壳洗浪干净,将其漂白,用石碓舂成絮状,放入槽子里搅拌制成构皮浆。
做纸桨。将纸药添加到已搅拌均匀的构皮浆中,再次搅拌约半小时,拌桨均匀后,产生的桨液呈乳白色,便是做纸页的原材料。
抄纸。用细竹帘在原料池中舀桨和摆动移出,便做成纸。纸的厚度由舀桨时竹帘进入原料池的深度和原料浓度来控制,纸的质量要靠摆动次数来控制。原料浓且舀深了,纸页会变厚;原料浓度低且舀浅了,纸页会变薄。抄厚或薄了,纸质达不到要求。摆动的次数与纸页的均匀度、纸的柔韧性有相当的关系,摆动的次数多了,纸桨方向顺,纸容易撕裂,且耽误时间;摆动次数少了,页面很不均匀,容易出现漏孔现象。因此摆动次数要恰当。
晒纸。将抄好的纸分页贴墙或地面等平整壁面晾晒,晾晒时视纸页湿度而定,可重叠。干燥后将纸页进行叠压,使纸页平顺。
分装。将经过叠压的纸张,以页数作为规格进行分装,便形成成品,即可出售。
皮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的杰出代表,具有绵韧、平整、润柔等特质。主要品种有书画纸、捆钞纸、黑夹纸、黄金纸等,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纸工艺品的主要载体。除了具有纸张的一般功能外,皮纸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传承这项技艺,王兴培、曾廷平一直在坚守,然而他们的手工造纸劳动强度大,利润微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项手艺。如今当地政府正着手规划,将巴庙的古法造纸与小河口社火作为传统历史文化传承融合旅游项目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原汁原味的古法造纸,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