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龙惠兰,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第二初级中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2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次参加省市区教育教学各项比赛,荣获了“一师一优课”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优奖、“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国家级和省级指导奖、“武都区青年教学能手”“武都区骨干教师”、民盟参政议政省级“先进个人”、“优秀文艺志愿者”等。在省级教育教学论文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文学作品曾获甘肃省教育厅优秀奖,《陇南文学》上也有作品发表过。
“万象洞”观景记
——我为家乡打call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地处白龙江沿岸,是先秦,巴蜀,氐羌文化的交汇处,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四季温暖如春,土地肥沃,风景优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还是“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等,当然,更富盛名的是当地的自然景观——万象洞。
万象洞,它是清代武都人贾廷琯笔下的溢美之诗“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石滑,何处遇神仙?”中所描绘的一个古老而神奇,形若苍穹,里面包罗万象的一个溶洞。万象洞又叫“仙人洞”,“五仙洞”,相传有五位仙人在此修炼而得名的。
它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美丽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景山半山腰。据地质专家考证,至今有2.5亿年至3亿年历史。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都人,我曾三次去万象洞游玩过。
第一次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的万象洞只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一个神奇存在,大都不敢进去。直到1993年万象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才慢慢熟知。后来,万象洞先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紧接着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2A级景区。中间经过政府的多次助推,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
第二次去游玩儿,是在2012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为了陪回家过年的二姐一家,又去了一次。最近几年又去了一次,是在2019年的暑假,万象新洞开发建成之后。去了三次,三次的记忆各不相同,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三次。

我们自驾车前行,沿212国道和至景区的盘山公路而上,下车后,我们沿栈道拾级而上,来到一个大平台上,就看到了洞口。洞口宛若苍穹,洞口上方刻有“别有洞天”和“万象洞”等大字。
进入洞内,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有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包罗万象,移步换景,如入仙境。听讲解者说这儿有120多个景观。尤其是被称为“月宫”、“天宫”“龙宫”的三大洞,更是别有洞天,当然还有近几年开发的新洞也令人向往。
眼前有一个宽敞大厅,就是第一洞天“月宫”。
一进入万象洞,人就站在了一大片梯田的顶端。一块块田地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每一块都注满了水,有点像空出来的稻田。那么在溶洞内庄稼晒不到太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要如何生长呢?待走近细看,原来这是溶洞内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梯田。既然是钟乳石梯田,当然不能生长稻谷。在梯田的交界处,还立着很多二三十厘米高的小石笋,远看像是一个个稻草人在守护着庄稼。穿过梯田,是一段下行的台阶。
就在台阶的拐角处,一个由下向上发育而成的石笋细瘦高挑地立着,乍一看好像一位挥舞着长长水袖的窈窕女子站立于前方。根据所标的名称得知,这正是名为“嫦娥舒袖”的石笋,而这个石笋的名称,也和万象洞内其余景观的名称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比风景更动人的自然是传说了!万象洞内景色的命名,大多来自于流传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有一如卧兽的巨石,它似乎正向往形似满月的透光石洞里张望着,它又好像在揣度着进出的游人,好一幅“犀牛望月”图。相传,万象洞内本住着一只犀牛精,常常兴风作怪,又有龙王三太子的暗中支持,因而让附近的百姓不得安生。八仙路过此地得知后,决定为民除害。他们先是对犀牛精劝服教育,可是顽固的犀牛精根本不听。劝说不听,犀牛精与八仙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奈何犀牛精仗着熟悉洞穴内的地形而屡屡获胜。为了铲除妖害,八仙上天请来太上老君、二郎神等一众神仙,大摆连环阵,一举将犀牛精拿下,关押在洞内,并派嫦娥看守。因而,就有了溶洞内一只巨大的犀牛跪卧角落,仰脖望着天上的月亮,形成“犀牛望月”的景观。众神仙将此事禀告给了玉皇大帝,还将洞穴内独特的景致也一并说了。玉皇大帝听说人间有如此美丽的地方,便率领着天兵天将下凡云游。当地的土地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百姓,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在山间修建了一座玉皇宝殿,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至三月十九,都到此上香纪念,并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下,各种明暗相间的霓虹灯光照射,洞内的钟乳石显得奇形怪状,流光溢彩,只要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乳石的形状会让人联想到神似或形似的奇珍异草,花海果山,稀禽怪兽,五谷丰登,真是万象夺目,争相竞秀,名曰:“万象更新”。我们再向前移步,有一座名曰“石帘垂布”的石幔,目击长10米左右,宽3米左右,自高垂下。还有那宛如白玉雕成的五根石柱,名曰“五岳朝天”,气势高大挺拔,直指苍穹。接着还有从洞顶垂下的石钟乳,起名“天地交泰”,俗称“天针对地针”,垂直相接,相距不到30厘米。
第二景观,便是“龙宫”。来到“卧龙坝",坝上有二龙盘伏。灯光影效下,鳞甲浮动,闪闪发光,光彩夺目。过“溜马槽”则为“黄龙滩”,中有仙人“炼丹井”,深不可测。陈设有“仙人床”,床头上有“仙人枕”,墙壁上有“仙人凳”,床下有“仙人履”。内壁角还有一个小洞,高1米左右,宽也1米左右,深不及2米,游人只能爬行才能过,是全洞最窄的地方。因凉风习习,所以称“风洞”。
我们爬过了“风洞”,便进入了第三洞天的“天宫”,经过一重重的门,踏过无数玉砌的台阶,仿佛进入了仙人居住的“紫府”,仙气缭绕,亭台楼阁,雕梁水榭,扑面而来,让人迎接不暇。在这里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忘却时空的交替。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便要山得山,要水得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闭上眼,耳边仿佛还有各种歌吹,伛偻提携,怡然自乐,祥和而安宁。我们走到此处,才不过走了十里左右的路程,只有万象洞的1/10的景区。万象洞到底有多长?还是谜一样的存在,至今谁也没有走到尽头。相传有胆识有豪兴的游者,往深处而去,曾听到过文县的鸡鸣狗吠之声。当然只是传说而已。站在溶洞的尽头,回身看看来时的路,点点灯光似童话世界中星星做的路灯,通向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顺着栈道,原路返回,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难以想象溶洞最初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另一景观就是新洞了,它与万象洞成倒“八”字分布,万象洞是“八”的一撇,而新洞则是一捺。洞口狭小,仅容一人附身进入,依附着石壁,借着灯光,走了十几米后,首先看到的是参差不齐的石笋,形态万千,各不相同,宛若天上的各路神仙驾到聚会,故取名为“群仙聚首”,旁边还有一只栖息的天鹅,洁白美丽的倩影倒映在水中,婀娜多姿,连湖水也因此得名为“天鹅湖”。据讲解者介绍,新洞中的景观还处于发育的初期,它不仅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填补了我国溶洞发育雏形到成型的演变过程中的空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在洞内还发现了许多历朝历代的游客留在石碑上的诗词雕刻,据说有近千首。我们欣赏到的就有从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碑刻。讲解者说最有名的是清代武都人贾廷琯的《万象仙洞》。由此可以看出万象洞对武都非凡的历史意义,它对武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除了它的美学价值,新洞的开发,还有了极高的科研价值,当然更不能忽视它在旅游业的价值。
现在的万象洞,享誉国内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华夏第一洞”,“中国北方第一洞”,“地下文化长廊”,“地下艺术宫殿”等美誉。
近些年来,国家旅游业大力发展,万象洞也不例外,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维护和开发并进。首先是修缮了公路,“要致富,先修路”。自驾游的游客可沿兰海高速或212国道,根据路牌指示到达景区。自助游的可乘9路公交车直接到达景区,也可乘火车,在站前广场对面,乘9路公交车到达景区。2017年1月,万象洞游客接待中心正式揭牌。位于武都区汉王镇东端,内设接待大厅,售票中心,旅游展示,停车场等综合配套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游客在此可直接乘坐旅游观光车到达景区。
神秘而伟大的自然之力,创造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形成了高深莫测的万象洞,而今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灯光的打造,更让人叹为观止,令人向往不已。为了助推武都区地标文化,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区委,区政府大力宣传推广万象洞。近几年来的旅游人数大力增加,武都万象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量稳步提升。
出了万象洞,已是夕阳西下。白龙江水在晚霞的照映之下,反射在半山腰处的楼宇亭台上,让万象洞更显得神秘魔幻,令人遐想。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都人,我为有万象洞这一人文景观而骄傲,当然也义不容辞的要为它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将家乡的文化,家乡的景观,进行宣传推广,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