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今年82岁了,退休前是位小学教师,从教43年。他的职业生涯若以工作地划分,可分为1959年至1979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1979年底调回家乡皋兰县,自此再未回过舟曲。父亲最美的青春年华是奋斗在舟曲县基础教育界的,期间一定有诸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的,可以说舟曲是父亲的第二故乡。近几年我们兄妹们计划着陪父亲去舟曲他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看看,因疫情等原因多次搁浅,这次趁着中秋国庆假期终于成行了。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六日)我们一行9人分乘2辆车于早上8点从兰州出发。因是长假第二天,出城的车不多,一路畅通,顺利从兰州南上了高速。早上下过小雨,出发时雨已经停了,空气格外清新,心情也非常激动,真是应了好人出门天照顾啊!最近甘肃雨比较多,天气预报显示国庆假期期间连续小雨,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带足了防寒保暖的衣服。一路上时雨时阴,短暂的还有太阳露脸,天公作美,天气比我们预计的好多了。中午时分到达了哈达铺,父亲常常念叨这个地方,他是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史和革命史尤感兴趣,这次参观圆了他的心愿,我们家人也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

参观完纪念馆,继续出发直奔舟曲县。舟曲是父亲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的地方,1959年父亲从兰州师范毕业就被分配到了舟曲县三角坪乡任教,期间在八楞乡也执教过几年,后又去了三角坪,直到1979年调回家乡。他任教过的学校都是在汉藏杂居的地方,教过的学生汉族和藏族各半,父亲为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当地的藏、汉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时常牵挂着舟曲,默默关注着舟曲的一草一木。舟曲对父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能回去看看,是他多年的愿望,只是怕给子女们添麻烦从来没有提出过。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从不给别人(包括家人)添一点点麻烦的。大概下午3点钟我们来到了舟曲县城附近的龙江生态园,这里环境优美,饭菜味道不错,计划是在这里休息吃饭。县城离这里不远,饭后就去预订的龙舟大酒店入住,这个酒店坐落在县城的步行街北口,属于县城里设施环境都很好的酒店,等安顿好已是下午6点钟了。稍事休息后,就一起去逛县城,陪父亲找寻曾经的记忆。父亲没有在县城工作过,但当时开会、学习、回家都要在县城停留的。他离开后的40多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滚滚流淌穿城而过的白龙江和连绵起伏的山脉,记忆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我们漫步在白龙江两岸,听父亲讲述他记忆中的县城。县城变化如此大,不知明天计划要去的三角坪和八楞的学校还存在不?父亲有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刚好路边有个兜售生意的当地人,我上前打听了一下,他告诉我们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还存在,是在原地重建的新校舍,路也好走,开车去是没问题的。父亲终于放心了,就规划好明天一早先去三角坪,然后再去八楞。第二天早上从酒店吃完早餐,退房出发。三角坪乡现在改为果耶镇了,距离县城大概30多公里,我们按导航指示驱车前往,乡村公路沿着山势蜿蜒修建在半山腰上,两边高山绵延,树木茂盛,云雾缭绕,中间还有一条峡谷,边欣赏风景,边憧憬着即将到达父亲40多年前工作生活过的三角坪。突然看到前面路边停了好多辆车,以为是堵车了,再往前开,一辆挖掘机停在马路中间,估计是山体滑坡了,正在抢通公路吧!下车一打听,原来是路彻底断了,正在重修,车辆无法通行了。父亲下车看着山谷底的小路,告诉我们当年他就是沿着峡谷中的小路,步行6—7个小时才能走到有通车的两河口乘车回兰州的。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路程中,父亲每次回家还要手提肩扛给我们带来当地的特产核桃、柿饼等,还把请当地木匠做好的家具半成品也背回家。父亲就是以这样蚂蚁搬家式的方式为我们家里添置了方桌、五斗柜、书柜等家具。真无法想象当时的艰辛,父亲身上特有的乐观、坚毅、执着的品格应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的吧!
正在我们犹豫不决时,修路人告诉我们可以把车停在马路边,步行20多米走过塌方区,租当地的车就可以继续前往的,大概离目的地还有10公里。刚好有一辆从三角坪驶来准备停下进城的7座面包车,车主平时兼做客运的生意,他答应带我们去学校看看,我们一行9人,加车主10人,属于超载,为了安全,我们想租2辆车前往,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车,车主却着急进城办事,只好冒险挤在了这辆面包车上。车主很健谈,他让大家放心,说他开车绝对安全,一定把大家平安送达。一路上,他边开车边介绍当地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父亲对这山里的记忆非常深刻,重回旧地的感觉就像打开一本翻了很多遍的书,每一页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路过了的石门沟,真庄,朱西、池干等村庄都能如数家珍。父亲向车主打听他曾经教过的学生马念念,徐角角等同学,非常凑巧,车主正是马念念的大儿子,了解到马念念是从县人大退休的,目前在县城里住,车主今天就是进城去和家人聚会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啊!有缘的人总会不期而遇的。父亲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回忆他和马念念同学当年的师生情。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果耶镇中心小学,学校坐落在比较开阔平坦的一座山上,建有3栋楼,一栋是5层的教学楼,一栋是2层的学生餐厅楼,还有一栋3层的图书馆楼,校园里建了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安放了2个乒乓球案子,还有标准的400米跑道,地上铺了红绿相间的塑胶。国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教育,尤其是对乡镇的教育投入很大,校园肯定是当地最漂亮的地方。站在学校操场放眼望去,四周的山上绿树葱茏,校园宁静祥和。此时我体会到了父亲常说的心安即是归处,他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不忘初心,扎根山乡,躬耕教坛。回想当年,父亲一去就是大半年,和家人的联系只能靠书信,好在母亲上过学,书信不用请人代劳的。哥哥上小学三年级后,家里给父亲寄信,时常也附上哥哥写的。我记得在我刚上三年级时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还是母亲教我写的。后来父亲就调回家乡来了,结束了两地书的生活,也许正是给父亲写信练就了哥哥擅长写作的能力。父亲告诉我们他当年的业余时间和对家人的思念牵挂都是靠读书打发的,就此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直到现在他每天都要读书记笔记,还不时赋诗写随笔记录生活呢。因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家人都喜欢阅读,常常互相分享读书心得,推荐值得拜读的书籍。尤其是哥哥,从小就喜欢阅读、擅长写作。记得小时候哥哥常常借来一箱箱的小人书,我们兄妹还有母亲一起看。我上初中时,哥哥已经去县一中上高中了,每当放寒暑假他都会从县文化馆借好多本书回来的,我们全家人轮流换着读。那个年代,没钱买书,能借到书也不容易啊!可哥哥总有办法给我们借来。也因为父亲每年只能寒暑假回来一趟,多数时间都是母亲和奶奶带我们兄妹,哥哥就多了一份保护我和妹妹的责任,刚好锻炼了他的独立性和领导力。哥哥小学时就常常组织我们左邻右舍的一帮孩子们一起挖沙坑进行跳高跳远训练,并召集大家共同读书学习。哥哥向来重视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此时萌生的吧!

楞时,我在寻思那个被从山涧奔流而下的山水推着转的水磨在哪里,估计父亲也和我一样在努力追寻记忆中的一切吧!按导航指示我们的车竟然开到了八楞镇政府的院子里,门口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学校在前面一个路口拐进去呢。镇政府的院子比较宽敞,我们决定下车休息一下,再去学校看看。这时马念念打来电话找父亲,阔别40多年的师生俩在电话里互致问候,聊得很开心,马念念诚挚邀请父亲去舟曲县相见,父亲表示感谢,相约下次有机会再见。多年未再谋面的师生以打电话的方式联系上了也算了了父亲的一桩心愿,他对学生和友人的牵挂总算有处安放了。在休息时和镇政府的值班人员交流得知学校是在原址重建的,应该有值班的老师在,我们告别后去到学校看看,校门紧锁,这时已是中午12点了,估计值班教师出去吃饭了。学校是新建的楼房,从门口看应该是有教学楼,学生餐厅楼等,我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学校的一点点痕迹了,父亲趴在紧锁的大门上,透过空档往里面张望,应该是在努力找寻曾经的记忆,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心头涌动。父亲告诉我原来的校门是在南面,现在的校门开在了北面。进不到校园里面,我们只好在校门口合影留念,悻悻离开。

策划已久的舟曲之行顺利圆满,又恰逢国庆日,在大家以各自的方式举国欢庆之时,我们一家人刚好以陪父亲重回故地圆梦之旅的方式庆祝,谨以此文纪念,也借此让我们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