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本善
刘新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小时候,听村里一个老实木讷但会讲故事人讲过一个“救三不救四”的故事。故事梗概是:某朝某代某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寡鲜廉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唯利是图,不尊老不爱幼,更有甚者,对父母抬手就打、张口就骂。天庭有闻,玉皇震怒,于是差遣太上老君下凡巡视。太上老君选择一个风雪交加日子,幻化成一贫穷老叟,破衣烂衫,蓬头垢面,沿街乞讨。从镇西头走到东头,进过几户富庶人家,不是被乱棍打出,就是被唤狗追咬,并且骂不绝口。在镇最东头住着的一户贫穷人家收留了他,这家人,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尚未成年的儿子,靠打柴、拾荒度日。妇人让老叟坐在灶前取暖,并把锅里的稀粥分给他吃。老者吃过稀粥,把妇人和少年任义叫到面前说道:“人生在世,穷未必是祸,富未必是福,惟有积德行善不可忘记。行善之人,天必佑之。此地世风日下,引起天庭震怒。你但见镇中大财主门前一对石狮子红眼,必有洪水到来,你急速回家把我留给你的这个小纸船抛在屋外,再把你打柴用的斧子扔进船里,可保你们母子平安无事。若在水中遇到生灵,不可全救,‘救三不救四,救四无意思’。切记,切记!”老者说完,腾空驾云而去,母子二人方知此老者乃仙人变化。任意把老者的话牢记在心,到财主门前一对石狮子处观看,财主小儿子,上前抓住任意问道:“你三番五次到俺家门前窥看,莫非有什么贼心不成?若不从实召来,打断你的狗腿!”任意无奈,只得将老者所言石狮子红眼有大水到来的话如实说了。财主小儿子骂道:“分明是你造谣惑众,如不应验,看我不要了你的小命!”财主小儿子跑进家中,拿来红颜色把两个石狮子的眼睛涂红,熟料,霎那间天气骤变,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从天而泄。任意拼命往家里奔跑,到家里拿出老者留下的小纸船扔到门外,招呼母亲赶快上船。可是,地上积水越来越深,小纸船在水中飘摇,却不见长大。母亲提醒道:“快把你砍柴的斧子扔上去。”任意取出斧子扔到船上,小纸船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帆船,并且船内油盐柴米一应俱全。母子二人登上小船,顺风而行,回首看看身后已变成了一片泽湖,汪汪洋洋不见边沿。母子二人遇到落水的生命就把它们救上船,先后救了一只落水的老鹰、一条求救的小狗、一团漂在水中的蚂蚁。这时忽然看到一棵树梢上趴着一个与任意一样大小的孩子,大声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母亲说“救三不救四”,可见人怎么能不救呢?就把这个孩子救上了船。孩子叫王恩,和任意同岁。
随着洪水漂流,他们三人在一个山坡上的茅草屋里安了家。任意、王恩二人上山打柴,忽见一个毛人背着一个穿着豪华、模样漂亮的姑娘钻进了深不见底的山洞。翌日,他们在路旁看到了“皇榜”,说是皇帝的女儿在御花园失踪,有救得皇姑或知其下落者可得高官厚禄。任意、王恩协商后,一起到山洞去救“皇姑”。王恩用绳子拴好条筐,把任意续到洞底,任意手持斧头,一阵拼杀,把毛人砍死,让王恩用条筐把皇姑拉出山洞。孰料这王恩拉出皇姑,把任意丢在了山洞里,自己带着皇姑进宫领赏,得到了高官厚禄,享上了荣华富贵。最后的结局是老鹰、狗和蚂蚁救了任意,并让王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少年时期一直被这故事感动着,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一个人在田野里挖草捡柴的时候常望着天空遐想:“我要遇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低头看看手里的铲子,也不是斧头,靠这个也斗不过毛人啊!
这个故事的作者思想是矛盾的。任意母子的形象肯定了人性善;王恩的形象否定了人性善,认为世上一切动物都是知恩必报的,唯有人见利忘义,恩将仇报。
人性真是这样的吗?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出了尧舜禹周公孔子等无数的先哲先贤,也出了夏桀商纣周幽王赵高等众多的败类。有刘邦、韩信那样兔死狗烹的君臣,但也有桃园结义那样生死与共的兄弟;有孙膑、庞涓那样手足相残的同门,但也有羊角哀、左伯桃二鬼战荆轲那样的义士。英雄、狗熊,奸贼、忠烈,都不乏其例,不能一言否定人性。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一出生,就有对生存世界的需求,性相近,习相远,是利益的诱惑让人性变得不纯洁、不干净。利益使本来纯洁的人性变得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小到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大到统治者的名利之争,伏尸千里,血流成河。人类追求利益之贪婪,不亚于任何一种低等动物。
看当今,也是利益的诱惑让某些人变得欲壑难填。
利益的诱惑,让贪官越来越贪。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几亿、几十亿的数字足以让百姓惊掉下巴。
利益的诱惑,让某些商人丧失了良心。假食品、假药品、假疫苗、有毒奶粉,地沟油、烂尾楼、铺天盖地的网络诈骗……,无所不用其极,无不让百姓触目惊心。
利益的诱惑,让人失去了恻隐之心。见老人不敢扶,见伤者不敢救,惟怕遇上讹人、碰磁之辈,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利益的诱惑,让知识界某些人泯灭了良知,涌现了一些猪狗不如的专家、教授,不时发出违背天理、违背人伦、违背常识的言论。
利益的诱惑,使这些人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孔子弟子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了这个做人的底线,人类将不再优于低等动物。如果连教育、医疗、孝道、食品安全都守不住底线,这个人性就真正地退化坠落了。
如果人人唯利是图,这世界就永远走不出弱肉强食、胜王败寇、欺上罔下的法则。孟子好像早已认识到争利是祸国殃民的根源,曾对梁惠王说:“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认为官员如果带头争利,必然人人争利,国家就乱了。孔子与孟子的观点相一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官员的德行就是风,百姓的德行就是草,官员的德行,决定社会风气。
这些圣人们煞费苦心,为社会的福祉操碎了心。那让大家都来读圣贤书,社会风气不就好了吗?可社会实践却让这些圣贤伤透了心,弟子们节操碎了一地。历史上读书读出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但也读出了数不尽的奸相佞臣。圣人言的魅力顶不住利益的诱惑,历史上的大奸臣,如秦桧、李林甫、蔡京、严嵩、和珅…… 那一个不是饱读圣贤之书?
明代清官曹学佺竟说:“侠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大明天启二年,曹学佺驻桂林任广西右参谋。某天,当地的皇室宗亲带领手下奴才们走狗飞鹰,惹事生非,放狗撕咬行人,从中取乐。一秀才正好经过此地,被一只恶犬扑到在地撕咬,旁边一屠夫纵身向前,一刀将狗劈死。奴仆将秀才与屠夫押送至官府,要治两人重罪。但曹学佺刚正不阿,直接判了屠夫无罪,当场释放。皇室宗亲私底下贿赂秀才,使其翻供:说是“自己与狗嬉戏,而屠夫不由分说就将狗宰杀”。曹学佺调查清楚前因后果,拍案大怒,这秀才分明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惊堂木一拍,将秀才打三十大板,给皇亲当狗!仍判屠夫无罪。激愤之余,曹学佺大笔一挥,在卷宗上写下了“仗义每出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联语,直抒胸臆。这个典故虽有小说家穿凿附会的痕迹,但也反映出人们对读书人的期望与失望之情,体现了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乱象。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逐渐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并逐渐走向权术化、谄媚化、奴才化,及至一些低端的文人走向了鹰犬之路。曹学佺的这句话得到了大文学家施耐安的认可,《水浒传》中的陆谦、黄文炳、张文远、李固这些人品低下、道德败坏的小人物,全是出自读过几天书的小知识分子。出卖梁山兄弟把兄弟带进火坑的宋江头领也是小知识分子,奸相高俅虽是混混出身但也是读过几天书的人。鲁智深、武松、李逵、燕青、阮氏三兄弟等这些大英雄都不是读书人,就连菜园子偷菜的那帮小混混都是讲义气的人。
说读书人败坏了社会风气,实属冤案,根子还是在如何把握利益的竞争和分配。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话用在市场经济下似乎不适应,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么!其实不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在法制制度下有序竞争,而不能“上下交征利”。如果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贪赃枉法,那么市场掩盖下的经济必然是乱象经济,肥了贪官,富了奸商,害了国民。
我赞成孟夫子的性善观。孟子把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人性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事实也再逐步证明这一点,人类文明不断前进,文明社会越来越多。只有坚定人性善的理念,才能人人心中有善,社会才能向善的方向发展,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中有佛,才能见到真佛。
宋陈普诗云:异论纵横害已深,一言性善发天心。民彝物则依然定,多少纲常起兽禽。作者认为各种不同的观点争论给人们来了困扰,人们必须坚定人性善的信念,真心恪守礼仪和道德准则,世上所有人都能脱离兽性成为好德之人。
作者简介:
刘新征,大学本科学历,正高职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曲艺作品数十万字,曾获泰山文艺奖等多次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