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温暖的小插曲
作者:桂汉标
近几天,粤北气温陡降,高寒山区下了雪……我宅在家里刷手机,忽然发现好多年没联系过的乐昌市一位认识已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师邓新娣,通过微信发来了两首新作,我很高兴好多年没见过她一首新作的朋友,又重拾诗笔了!我隨即向她要了几首旧作和几张近照,立马编为一个小辑在“诗的红三角”公众号上发出来,并把链接发给她。还将她的微信名片推荐给乐昌市作协主席吕梅洁,让她们联系上了。
邓新娣很高兴,隨后发来一篇短文《 一直在路上》:
2024年1月28日凌晨4点26分,昨天一大早7:00时桂老师就将我的一些短诗发表于诗的红三角”了,7:11时桂老师就将链接发给我了。我激动了许久,这是桂老师向我兑现的承诺啊!近二十年啊!我深感自己的局限。直到8点一过家人们陆续起床,我向孩子报喜,向发报喜!发笑着说:“你们文学界的事关我体育界什么事?”“呵呵,你真是……”我转而给桂老师发了几个表情:“谢谢桂老师,您辛苦了!(大拇指三个,一朵小红花,偷笑)”除此之外我似乎没有马上去发圈的冲动了,这也是我觉得纳闷的……
写诗、写日记,于我纯粹是因为我业余的一点小宠幸。我可以尽情地坦露,尽情表达。教师是我的职业,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德高为师,行为世范。我从不敢懈怠,生怕误人子弟。于是乎二十年如一日,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尽我所能,尽情挥洒汗水。一对儿女是上帝派来守护我的天使,我深感永远都表达不了我对他们的爱。我感恩父母老师、感恩兄弟姐妹、感恩朋友同事、感恩病痛、感恩遇见……我总感觉自己一直在路上!以上算是我找到的答案吧……
看完邓新娣的短文,我立马回复:
你应该发朋友圈。你的感概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在琐碎繁嚣的庸常中总该葆有一种精神。所以我鼓励你把自己真实的行止喜乐,以诗文形式记录下来,发到朋友圈,让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朋友们分享……正能量的传播总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与你教师的职业生涯异曲同工的善举呵!我己过古稀之年,一辈子无堪大用,一生只老老实实干好一件事:学诗写诗传播诗的种子,至今无怨无悔不懈怠。因此对于你重拾诗笔很是高兴,希望你参加乐昌市作协的活动,多写一些。有机会见面时,我会送近几年我自己出版的几本诗文集给你……
我同时通过朋友把邓新娣这个小辑推荐结“都市头条”网媒发表,短短一天多,阅读者已近两万,上了“红榜”,被评为“精华”稿。
这真可算作粤北寒冬里一段温暖的小插曲了……
(2024年1月29日凌晨)
◎◎◎◎◎◎◎◎
好久不见 你还好吗
(外一首)
作者:邓妙蓉
将要重返故地
翻开相册
掀起记忆
你们还好吗
当初携带小女去五山
山路的一直颠簸
“妈妈 我不回去"
一阵喜外
“我怕回去再晕车"
一串苦笑
当年的你们还好吗?
我们不曾联系
我却牵挂着
你们的礼物
一直带在身边
你们的笑脸
一直珍藏
纪念碑前的思绪
来不及采集野花
来不等向导引路
匆匆来到墓地
无名 无名 无名……
不知怎样称呼
唯有合掌
深深地三鞠躬
这位来自青山会大石旁
这位来自文书小溪边
这位来自牛头洞大树下
这位来自喇叭形硬子的草堆间
……
68年前那个冬天
没有鲜花
没有碑记 只有
一个记号
把你掩埋在五山
今天 我用诗行
编织一个个花圈
献给这青山绿水
献给你们
在纪念碑的小路边
拾起一块花岗石
带回来
让它告诉我们
那些悲壮故事
和鱼水情
……
这里躺着的
不是无名氏
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一一英雄
(2020年10月21日)
五山记
(组诗)
作者:余玉英
进山随想
路,蜿蜒着盘旋而上
肠胃颠簸着一个又一个急弯
两旁竹影婆娑掠过一个多小时
旧时光被草鞋踩进了泥泞
长镜头慢慢拉近,时空倒流
破旧的军装、几杆步枪
铁锅、铁壶、马灯………
陪着红军战士们行军于
荒山野岭、荆棘草丛中
红芒草,满山摇曳
深深记得战士们流下的血
人生如梯
车停在被红旗插过的山头
沿着指示牌,穿村越塘
收割后的梯田,立着一些秸秆束
一截截稻茬,勾勒着十月秋末的寂寥
山风清冷,吹来的故事
有淡淡的血腥味,有无畏的劲道
红军战士穿过梯田、爬过山头
有些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英雄
有些则成为了永远的烈士
二三十岁的人生还未荼靡
倒在荒野,以生命为梯
架起后辈的和平、幸福与自由
壮哉!人生似梯
摆渡着革命的信仰
在每一个来追溯历史的人心中
立下高贵坚毅的丰碑
在临时指挥所听红军故事
时间偷走了许多历史的枝节
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也越来越老,白须飘飘
老人坐在临时指挥所门前
一张长板凳把时光挑进1934年
“那个连长好可伶……骨头都露出来了”
动情的客家话感染着每一个倾听者
老人又黑又枯的手,慢慢抹掉
眼角的泪水。红军故事还很长
午后阳光也很长,照进指挥所大厅地砖上
八仙桌上陈列的电话、复印纸……
揭开一段历史完整的面纱
铭记革命历史的人
有一颗忠诚不屈的爱国心
老人九十多年的沧桑风雨
已将红色故事烙进血液
又在子孙后辈中传育红色情怀
石下铭源希望小学
在粤北山区战斗过的几位战士
情系老区教育,在红军倒下的地方
筹资解囊,修建新学校、新操场
名曰:铭源希望小学
“铭记革命源流,培育时代英才”
“使之在革命老区的沃土之中,
根深叶茂,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深情如是,架起山村教育的未来
妙姨,一名亲历者
和铭源基金会的同事一起参与了
四十多间希望学校的拔地而起
从选址考察、签约奠基到落成剪彩
从添加教学设备到奖教奖学
这些干事们在红三角的崇山峻岭中
奔走了十几个春秋
留下最受感动、最有意义的青春
红色情怀仍时时在心中奔涌
妙姨无限怀念,深情留下
与石下铭源希望小学的合影
铭记革命精神与青春
也铭记老一辈革命战士的
拳拳赤子心
(2020年11月3—4日)
(图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