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 我文学启蒙的良师益友
耿志平(庆阳合水)

我上初中时课外读物很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亲订阅的《陇东报》。我对时事新闻不太感兴趣,每每看到散文、诗歌和小说我就喜不自胜,阅读完,用剪刀裁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有空了翻开阅读。年代久远,文章内容我早已忘记了,那份“资料”也不知所踪。那时候我的作文曾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年级传阅,正是《陇东报》对我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后来,结婚生子,与《陇东报》接触的就少了。去年我开始写作,加了很多文学群,在《陇原风》《庆阳作家》《陇东打工文学》等本地的文学群里,经常可以看到庆阳七县一市的老师发表在《陇东报》上的文章,每次我都仔细阅读,从中学习各位老师的写作方法和他们对文字的正确把控。
从中我认识了很多在庆阳文学圈子活跃的老师,像孙鸿岐、张文仓、丁小丽、贾惠、张仲永、陈希祥、禄永峰、杨永康、张永峰等等老师。他们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读了陈希祥老师在2017年4月30号发表于《陇东报》文史·劳动英模板块的《孙万福:庆阳农民诗人 边区劳动模范》的通讯报道,对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去年我曾去过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参观,跟随讲解员唱过《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歌,第一次知道孙万福这个人,当知道这首传唱几十年的红歌出自不识字的农民孙万福之手,惊叹不已。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走马观花,当读完陈老师的文章,我才对孙万福和那段艰难的岁月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果孙万福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没有对新生活和毛主席的热爱,断然创作不出这么伟大的歌曲。
今年端午节前,《陇东报》禄主任在《庆阳作家》群里征集端午节诗歌,我斗胆加了禄主任微信,发了我写的一首现代诗,没想到几天后,我的小诗《浓情端午》在《陇东报》上发表,编辑老师删除了原稿多余的部分,才使得我的分行文字有了诗意。同期还有陈希祥老师、王宁伟老师、迂梵老师等的作品,编辑老师还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大家诗歌的缺点和要注意的问题,我反复阅读,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并不是每个分行的文字就是诗歌,诗意最重要。
《陇东报》几十年来,坚持初心,不厚旧友,不薄新人,为庆阳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大家有了发挥特长的舞台,每一篇上报的文章都值得学习,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作者,都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看到自己不曾发觉的美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中受益。
当我读了陈希祥老师2017年5月8号发表于《陇东报》上的《李凤存:环、曲二县红色革命史上的有功之臣》的通讯报道,我也有了写通讯报道的冲动。在段广亭老师的辅导下,写了一篇《一颗红心献教育—记太白梁乡吕家梁小学校长路通》的通讯报道,文章在《都市头条》发表,有九万多的阅读量,文章又被《人民日报》和《甘肃日报》平台转发。虽然第一次写通讯报道,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极大的鼓舞了我写作的动力和信心。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没有段广亭老师这位伯乐;没有阅读过庆阳文学圈子各位老师的杰作;没有陈希祥老师的鼓励,我肯定不会拿起笔写这篇文章。
《陇东报》小报纸,却给人展现了大世界,它是我文学启蒙的基础,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在阅读它的时候,不知不觉积累了素材和写作基础,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得感谢这份报纸,我对与它二十几年的漠视而后悔和遗憾,幸亏现在有了网络,随时可以关注《陇东报》的精彩文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把它放在阅读首位,要与它终身相伴到老。更要积极给《陇东报》投稿,让我的文字变成铅字。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